分享

徐醒民:讀易簡說(1)

 珠江红棉 2010-01-21
一名三義

    
    中國的讀書人,如果讀不到中國的經書,實為一大憾事。讀中國的經書,如果讀不到周易,更是遺憾無窮。為什麼不讀周易便如此遺憾呢?這可從易經的名義窺見其一斑。
    漢唐諸儒解說周易,頗多參考緯書,其中的易緯乾鑿度,由鄭康成注解,比其他緯書醇正,所以諸儒引用較多。此書不知出於何時,清儒紀曉嵐以為,當在先秦已經問世,唐人撰五經正義,李鼎祚作易傳,徵引最多,皆於易旨有所發明。乾鑿度開頭就說:「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唐儒孔穎達在他的周易正義裏說:「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也」是三義中的第一義。乾鑿度自為解釋說:「易者以言其德也。光明四通,傚易立節。虛無感動,清淨炤哲。不煩不撓,淡泊不失。」鄭康成注:「傚易者,寂然無為之謂也。炤、明也,夫惟虛無,故能感天下之動,惟清淨也,故能炤天下之明。未始有得,夫何失哉。」由乾鑿度自釋以及鄭氏的注解,可知易名三義中的第一義是說易學的本體。此體是清淨光明,四通無礙。此義的依據即是孔子的繫辭傳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指太極而言。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清淨光明,圓含萬有,無得無失,而為宇宙人生的本體。本體虛無,不可以言語文字說明,所以乾鑿度以清淨光明之德來形容,鄭氏以乾坤易簡法則來指點,必須學者自己領悟,果然徹底悟得這個本體,便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得成為無所不通的聖人。
    「變易也」是易名三義中的第二義。乾鑿度說:「變易也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君臣不變,不能成朝。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天地不變,鄭康成注,是就否卦而言。否卦就是地氣不上升,天氣不下降,天地之氣不相交接,所以不能通氣。天地之氣不通,則萬物不生。天地固然不能不變,人倫也不能不變,不變則無作用。所以繫辭傳說:「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又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乾鑿度先以明德形容寂然不動的本體,再以流行之氣解釋變易之義,以明其作用。變易的作用即在變通,唯有變通,始能通達人情,通明本體。但講變通,應有不變的準據,不然,便致大亂,所以須講第三義。
    乾鑿度解釋第三義說:「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鄭康成以為此義就是繫辭傳所說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位是指卦的六位而言,卦雖千變萬化,但其六畫之位不變。此即代表天地人倫有變易之義,有不變易之義,也就是說,必須天地人倫各得其位,始能變而不亂,而得變通之用。
    繫辭傳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一部易學原理,就是伏犧氏觀象所發現。伏犧氏觀察天文地理鳥獸人物萬有之象,皆是變化無常,因而發現變易之義。進而觀察萬象各有定位,如天在上,地在下等等,因而發現不易之義。更進而觀察變易與不易都是出自兩儀,而兩儀又出自太極,因而發現太極是寂然不動的本體,而為宇宙人生等萬有的根源。發現此一根源,便知萬有不離太極,即象見體,一切皆是清淨光明之德,變化無常的天地人生不過幻相而已。伏犧氏見此真理,於是畫卦傳給他人,聖賢相傳,最後經孔子研究贊述,而為一部最完備的學為聖人之道的中國經書,不但中國的讀書人,世間凡是好學慕道之士都應該研讀。


六十四卦

    
    研讀周易,其中心課題就是六十四卦。周易包羅萬象,天地人物一切事理盡在其中。這樣廣大而完備的一部經,實際就在六十四卦。至於經中的繫辭十翼等,那都是六十四卦的注解。
    六十四卦來自八卦,八卦來自太極。孔子在繫辭上傳裏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繫辭下傳裏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何謂太極,先儒解釋不一。虞翻說:「太極,太一也。」韓康伯說:「太極者,無稱之稱。」孔穎達說:「太極即是太初太一也。」蘇子瞻說:「太極者,有物之先也。」朱晦庵說:「太極者,理也。」來知德說:「太極者,至極之理也。」焦循說:「太極猶言大中也。」各家注解雖不相同,其實都以太極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體,簡稱為本體,此體圓含無窮的形象與無盡的功用,本體形象功用不相分離。不學周易,不明易理,則不知吾人本有此體,不知萬物皆備於我,以致凡事捨本逐末,向外馳求,造成一己與群眾的種種災禍。學易明理,則能趨吉避凶。凶之最大者為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吉之最大者即是學為聖人。欲學聖人,必須先求解決生死問題。論語記載,子路問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必須了解生的來源,生的來源就是太極。
    太極生兩儀者,太極寂然不動,本無形象,唯為清淨光明之體,此為無生之理性。動則顯象起用,乃名為生。所生之象,其數無窮,但始動之際,只有一明一暗兩種形色,明色為陽,暗色為陰,因此稱為陰陽兩儀,儀如孔氏正義所釋,作容儀講,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稱為兩象,只稱兩儀。但這兩儀實為四象以至萬象的基本結構,萬象即由兩儀細分而成,所以萬象無不有陰陽兩儀。萬象之數雖然無窮,但基本之數則為陽奇陰偶。伏儀伕畫卦時便發明極為簡單的兩畫,以示無窮無盡的象數之源。這兩畫就是「」、「」。「」為奇,象徵陽,「」為偶,象徵陰,此即陰陽兩儀。
    兩儀生四象者,就是陽上加陽「」,名為太陽。陽上加陰「」,名為少陰。陰上加陽「」,名為少陽。陰上加陰「」,名為太陰。陰陽兩儀過於單純,不足以成萬象,萬象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於是陰陽奇偶從單一之畫加為二畫,因而出現四種象。
    四象生八卦者,就是四象之上再加一畫,而為三畫的八卦。太陽加一陽「」為乾,加一陰「」為兌。少陰加一陽「」為離,加一陰「」為震。少陽加一陽「」為巽,加一陰「」為坎。太陰加一陽「」為艮,加一陰「」為坤。
    繫辭下傳「八卦成列」一段,何玄子訂詁說:「八卦之列既成,則無窮之象具載于其中矣。因此八卦而重之,每一卦各以八卦加于其上,則為六畫之卦,凡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一爻各有一義,則三百八十四爻之理又畢備于其中矣。」六十四卦每卦六畫稱為六爻,是以陽剛陰柔二畫相推變化而言,故繫辭傳說:「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何氏訂詁說:「剛柔二畫互相推去之,剛易柔,柔易剛也。蓍數九六之變涵于此相推中矣。」九六是揲蓍求卦時所得的變數。揲蓍時,如得六,為老陰,如得九,為老陽,如得七,為少陽,如得八,為少陰。周易主於用變,老變,少不變,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何氏以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以九六之變為本,而變化無窮。虞翻也以「九六相變」解釋「剛柔相推」。何氏特加詳說。
    天地人物瞬息萬變,周易六十四卦即以剛畫老陽九「」、柔畫老陰六「」兩個變爻顯示一切吉凶,令人知所趨避,寧非奇極,而且,秦始皇焚書阬儒時,周易獨以為卜筮之書而得不焚,此又一奇。

    經傳作者

    
    伏羲畫卦,如無周文王以文字說明,後人無法研讀。說明六十四卦的文字名為繫辭。繫在每卦之下的名為卦辭,亦名彖辭,繫在每爻之下的名為爻辭,亦名象辭。文王繫辭時,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篇,自乾坤至坎離三十卦為上篇,自咸恒至既濟未濟三十四卦為下篇,後與繫辭並稱為上下經。卦與繫辭仍然難解,孔子乃作傳文加以闡釋,計有彖傳象傳繫辭傳等十篇,名為十翼。漢書藝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聖。」韋昭說,三聖即是伏羲、文王、孔子。一部大易,即由伏羲畫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傳而完成,但先儒論此,不盡相同。
    六十四卦由三畫的八卦重為六畫而成。畫八卦者,因繫辭下傳明言包犧氏「始作八卦」,諸儒無異言,但誰是重卦者,諸儒之說則異。孔穎達正義列舉四說,一是王弼等以為伏羲氏,一是鄭玄之徒以為神農,一是孫盛以為夏禹,一是司馬遷等以為周文王。孔氏則從王弼之說,並引證繫辭傳說卦傳,指出其餘三說之非,確定伏羲氏既畫八卦,即自重為六十四卦。此後宋明清諸儒多從孔氏,以為定論。雖有少數人仍以周文王為重卦者,他們舉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文王為殷紂的西伯時:「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以為此說在東漢諸儒之前,應可信從。但唐儒張守節說:「太史公言蓋者,乃疑辭也。」可見「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原為不定之辭,故仍以孔氏所從的王弼之說為是。孔氏引證繫辭傳中,有一條是就大衍之數立論,最有理論依據。大衍之數就是取五十莖蓍草,用四十九莖,依占筮之法,以四數揲之,每揲一次為一變,三變始得一爻,九變得三爻,即得八卦中的一卦於內,六畫卦的內卦已成,但尚未得外卦,必須繼續揲得三爻,始告完成六畫卦。所以繫辭上傳說:「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宋明諸儒也說,易自太極生兩儀,漸次而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其發生的次第極為自然。足見伏羲畫卦,由八而至六十四,一氣呵成。
    孔氏正義論繫辭作者,列有二說。一說卦辭爻辭都是文王所作,此據繫辭下傳:「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另一說以為若干爻辭有疑問,如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所說皆是後來之事,文王在羑里作繫辭時,不當有此類豫言。雖然這兩句爻辭尚有其他的解釋,如漢書儒林傳說,蜀人趙賓將「箕子」解釋為「荄茲」,不以箕子為人名,但不為諸儒所認許。孔氏正義因而採取馬融陸績等所說,確定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宋明清諸儒也多贊同孔氏此說。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漢書藝文志也說。「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又儒林傳載,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孔子作傳十篇,解釋經義,舊名十翼。據孔氏正義以及世家張守節注,其次第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繫、下繫、文言、序卦、說卦、雜卦。明儒何楷古周易訂詁以及清儒毛奇齡仲氏易都說,西漢田何所傳的周易,其十翼與上下經分離,經傳共為十二篇,而且經傳各為一書,後因東箂費直以彖象傳等十篇解說上下經,始將十翼附之於經,再經鄭玄以傳合經,將彖傳象傳分接在卦爻辭之後,如現在注疏本乾卦的編次。至王弼注易時,他自坤卦開始,每卦以彖傳移綴在卦辭之後,冠以「彖曰」二字,又將象傳按大小兩種分開,解釋一卦之象的名為大象,綴在彖傳之後,冠以「象曰」二字,解釋六爻之象的名為小象,綴在各爻的爻辭之後,也冠以「象曰」二字。十翼除彖傳象傳如此分散之外,文言傳專釋乾坤二卦,故分別附於乾坤二卦之後,其餘繫辭上下傳,以及說卦、序卦、雜卦諸傳,皆依次附在六十四卦經傳之後。
    據史記漢書記載,十翼全是孔子之作,但繫辭上下傳裏有好幾處加「子曰」二字,李鼎祚集解引崔憬曰:「夫言子曰,皆是語之別端。」孔氏正義以為,或因語之別端,或因既引易辭前語已絕,或因引卦之後,故加子曰以別之。清儒皮錫瑞氏依「子曰」二字論定繫辭傳必非出自孔子手筆,而是孔子弟子所作,而康有為氏以史記孔子世家與漢書儒林傳反復推論,考證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皆非孔子之作,所論都無充分的根據。

    明體達用

    
    周易有經有傳,又有歷代諸儒的解說,研讀周易應該從何讀起。此一問題,儒者解答不一。如依多數主張,則須先讀孔子十翼中的說卦傳,次讀上下繫辭傳,然後讀上下經。這個次序大致不差。但是一部周易廣大悉備,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象數繁雜,義理深奧,愈讀愈感覺困難。因此,在讀上下繫辭傳時,應該注意探究周易的本體,然後讀經時可以執簡馭繁,深入研求經義。
    何謂周易本體,繫辭上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又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次第生起觀之,便知太極就是周易的本體。再以大衍之數而言,以五十莖蓍草,揲蓍求卦,先取出一莖不用,然後用四十九莖,依法求之,為入用之數。其一不用之數即示本體無為之義。所以韓康伯注引王弼之說:「斯易之太極也。」
    本體無名,無名則無人知有本體,所以孔子名易之本體為太極。太極一詞如何解釋,繫辭上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韓氏注:「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易緯乾鑿度以為易之德是「光明四通,傚易立節。虛無感動,清淨炤哲。」鄭康成注:「做易者,寂然無為之謂也。」乾鑿度又說:「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由以上諸義,可以略知,太極無形,而有實體。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動則無思無為,感通則起作用。由不動之體而起感通作用時,便有陰陽明暗的意念分別,此即太極生兩儀之義。生兩儀以至生四象生八卦,這幾個生字不是母體生子體的意思,而是太極自體由寂靜而感動時所顯現的各種形象。就形象而言,無論宇宙人生,都有盈虛消息,可謂是生,生則有滅,但就太極而言,萬象雖有生滅,本體並無生滅。比喻海水所起的波浪,波起,可說是生,波伏,可說是滅,但是海水不隨波浪生滅,起伏生滅是其形象,不隨形象生滅是其本體。雖然海水不隨波浪生滅,但海水與波浪未嘗分離。太極與萬象即如此喻。動植礦物,流水行雲,森羅萬象、無一不以太極為體,無一能離太極之外,吾人身心全體就是一太極。
    易之本體,由伏羲氏觀象發現,因而畫卦教人。繫辭下傳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俯仰觀象,發現本體,於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作八卦,一以通神明之德,一以類萬物之情。
    學者讀經,即從八卦觀想,一則從八卦而觀重為六十四卦,以類辨萬物變化之情,一則從八卦而觀四象兩儀,以通太極神明之德。萬物變化之情在六畫卦的六爻虛位上周流顯現,物變而位不變,即藉不變之位觀其變化之情。萬物變化,或吉或凶,能夠類辨其情,便能知所趨避。但是人情皆有偏私之弊,以偏私之情趨吉避凶,非常有限,甚至無法趨避,縱能趨避,也不是大吉大凶。如欲趨避大吉大凶,如國家興亡,個人生死,則非神明之德不可。所以讀易必須明體,唯有明體,始能發揮大用。本體發明至究竟,即為聖人,文王演易興周,孔子傳易,為中華文化點起不滅的明燈,永為人類照明。易為聖賢之學,讀易即為希聖希賢,以此讀易,則於經義自可深求。

 

   略明象數

    
    初學周易,無論讀那一家的注解,都有不少困難,尤其是漢注,所說的象數十分瑣碎,愈讀愈不得其要。然而聖人設卦觀象,藉象明理。象數不明,無由明理。所以象數雖繁,仍不能完全廢棄。茲據繫辭傳、說卦傳,以及各家之注,舉出幾條凡例,可為初學略識象數之一助。
   
一、八卦形體:六畫卦分為上下兩體,上為上卦,又稱外卦,下為下卦,又稱內卦。兩體就是兩個三畫卦體。欲知六十四卦,必須熟記八卦。古人有一首歌訣,頗便於記誦,朱子將其列於周易本義首頁,名為「八卦取象歌。」其歌曰:乾三連,坤六斷。震仰孟,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兩體卦象:六畫卦上下兩體,每一卦體都有很多的取象,有遠取諸物,有近取諸身,有言八卦之德,詳見說卦傳。但每卦有一主要的象,就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熟記此八卦基本之象,即可認識六十四卦的兩體卦象,同時有助於讀記六十四卦,如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通常依卦象讀為「水地比。」大有卦,象曰:「火在天上,大有。」讀為「火天大有。」其餘類推。
   
三、互體之象:繫辭下傳說:「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漢學家義,此「中爻」就是初上兩爻之中二三四五爻。以二三四爻互為一個三畫卦體,又以三四五爻互為一個三畫卦體,名為互體,也叫做中爻。例如水雷屯卦,本為震下坎上兩體,今以中間四爻觀之,則二至四爻為坤,三至五爻為艮,於是一個六畫卦,便得震坎坤艮四個三畫卦,原只有雷水二象,現在又發現地山二象。互體是見於左傳的古法,如春秋莊公二十二年左氏傳,陳侯使周史筮,遇觀之否,曰:「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杜預注:「觀六四爻變異為乾,故曰風為天。自二至四有艮裏,艮為山。」通常講互體,只講中四爻,但虞翻解釋豫卦,所說的互體,又以初爻連至五爻,互為坤坎二卦,而為水地無卦,以及三爻連至上爻,互為坎坤二卦,而為地水師卦,在其三至上爻的五體中,師體半現,如此所得的卦象尤多,但更麻煩。四、爻變之卦:說卦傳:「故易六位而成章。」韓康伯注:「六位,爻所處之位也。」六位,依畫卦次序,由下而上,為「初二三四五土。」處在六位之爻有四種,以「九六七八」之數代稱之,孔氏正義引先儒之說,九六七八本於揲蓍的策數,七「」為少陽,八「」為少陰,質而不變,為爻之本體,九「」為老陽,六「」為老陰,文而從變,故為爻之別名。爻位合讀,列在初位與上位的老陽讀為「初九、上九。」在二三四五位的老陽讀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老陰亦如此讀。老陽老陰之變,何氏古周易訂詁引先儒說,若陽變為少陰,老陰變為少陽,也就是九「」變為八「」,六「」變為七「」。例如乾初九,內卦乾變為巽,而為天風姤。九二內卦乾變為離,而為天火同人。這也是見於文傳的古法。如左莊二十二年,陳侯筮,遇觀之否,杜注:「觀六四爻變而為否。」左傳僖公十五年,晉獻公筮,遇歸妹之睽,杜注:「歸妹上六變而為睽。」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答魏獻子說:「坤之剝,曰:龍戰于野。」杜注「坤上六變。」九爻六爻所變之卦,又名「之卦」,漢易學家往往以此說易。
   
五、三才六位:繫辭下傳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三才就三畫卦說,上畫為天,中畫為人,下畫為地,就六畫卦說,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說卦傳說:「分陰分陽,迭用柔剛。」來知德注:「以爻位言,分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也。既分陰分陽,乃迭用剛柔之爻以居之。或以柔居陰,以剛居陽,為當位,以柔居陽,以剛居陰,為不當位。亦有以剛柔之爻互居陰陽之位,為剛柔得中者,故六位雜而成文章也。」但王輔嗣以為初上無陰陽定位,故韓康伯注依王說,只是二四為陰,三五為陽。若以六爻成卦而言,則六畫皆謂之位。易緯鑿乾度說:「初為九七,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候,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若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漢儒頗多據此為說,後儒也有不從者。
    以上所舉,只是常見於各家的注解者,尚有其他通例,可從各家之注求其了解。此外,漢儒所說的卦氣、爻辰、納甲,以及宋儒所傳的河圖洛書等,初學不必急於研究。

    注疏簡介

    
    周易注解或說易之書,在四庫全書總目裏列有一百六十七部,一千七百六十卷,另存目三百十八部,二千三百七十二卷。而在四庫全書以後的著述尚無計算。卷帙如此浩繁,難免學者望洋興歎。今為便利初學,選出以下四種,並據先儒之評,略加介紹。
   
一、周易正義。魏王弼及其弟子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此為十三經注疏中的周易注疏本。周易上下經是王弼注,繫辭上下傳以及說卦序卦雜卦各傳則是韓康伯注。王氏說易,全廢象數,四庫全書總目說:「平心而論,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者,弼與康伯深為有功。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莊者,弼與康伯不能無過。瑕瑜不掩,是其定評。」孔氏依注作疏,由於王注掃棄舊文,沒有古義可引,所以解釋文句時不免多用空言。但欲解讀王韓之注,不能不讀孔疏。
   
二、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採集三十五家之說,而成一本漢易專集。三十五家是:子夏、孟喜、焦延壽、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士、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姚規、朱仰之、蔡景君。四庫全書總目推崇此書是保存漢法之寶笈,千百年後,學者由此可以考見畫卦之本旨。然而要把此書讀通,實在很難。纂疏即為解釋集解而作,學者讀了纂疏,始懂集解。
   
三、周易集注。明來知德撰。來氏取繫辭上傳中「錯綜其數」之義,以論易象。所論之象有卦情、卦畫、中爻、錯卦、綜卦、爻變,占中等裏,其注各卦,先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然後解釋本卦本爻正意。他所說的中爻之象,即是漢法的互體之法。來氏在萬縣深山中精思二十九年,自成一家之說,推崇他的人很多,但也有不少人詬其過於繁碎。
   
四、古周易訂詁。明何楷撰。何氏將周易上下經與孔子的十翼各篇分列,以復田何所傳古易之舊,又欲便於學者研讀,乃取孔子十翼中的彖傳象傳以及文言,隨卦附列於上下經,以祖費直之意。此書取材宏富,漢晉以來的舊說,雜採並陳,不株守一家之言,而且辭必有據,不為穿鑿附會之說,雖然予人以博而不精之感,但供學者採擇之處甚多,不可因其駁雜而廢棄。
    上述四種,孔氏正義偏於義理,李氏纂疏偏於象數,而來氏集注與何氏訂詁則是象數義理兼採之作。學者可先研讀訂詁,再依次研讀來氏集注,孔氏正義,李氏纂疏。然後再讀其他漢宋各注,自然了解如何取捨。最需了解者,即為研讀任何注解都要以幫助研讀經傳為主旨,研讀經傳又以研求形而上學為主旨。繫辭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讀易而不學道,縱然在先儒所說的象數義理上如何用功研究,則其所獲都是微乎其微。


  
  折中諸說

    
    自漢至今,諸儒說易,或主象數,或主義理,各有所見,也各有所偏。學者研讀周易,不能不講諸儒的注解,但如不小心,難免為偏見所蔽。司馬遷作孔子世家贊說:「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吾人學易,如能以孔子的十翼折中諸儒之說,自可不惑於門戶之爭,而無偏無蔽的探索於聖經。
    伏羲畫卦,文王周公繫辭釋卦釋爻,卦與繫辭皆名為經。文王釋卦之辭名為彖辭,周公釋爻之辭名為象辭。彖辭象辭隨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是為二篇經文。孔子所作的十翼,名為十傳,是為釋經而作。其彖傳象傳亦隨經文分為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此為十篇傳文的前四篇。其餘六篇是文言傳、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依孔穎達正義說,彖傳是統論一封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名。象傳分為大象小象,大象是總象一卦,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小象是分釋六爻之象辭,如釋乾卦爻辭說:「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以至「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其他各卦皆如此類。
    文言傳專釋乾坤二卦。姚信、孔穎達,皆引繫辭下傳說,乾坤其易之門,其餘諸卦及爻皆從乾坤而出,此二卦義理深奧,故特作文言以開釋之。
繫辭傳是周易通論,不附於經,別自分為上下二篇。孔氏正義引何氏說,上篇明無,下篇明幾,並引繫辭上傳:「易有太極。」太極即是無。又:「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也是說無。下傳:「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是從無入有之意。何楷古周易訂詁以為,繫辭傳是孔子統論一經之卦爻大體凡例,以其無經可附,故自分上下。或謂簡編重大,是以分之。
    說卦傳的意義,孔氏正義說,伏羲氏畫八卦後,重為六十四卦,其以三畫重為六畫之意未明,而八卦為六十四卦之本,其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之象,也未顯見,所以夫子以此備說重卦之由,以及八卦所為之象。
    序卦傳是解釋文王所序六十四卦的先後相次之義。來矣鮮說:「孔子分明恐後儒雜亂文王之序卦,故借此一端之理以序之。」
    雜卦傳是說明序卦以外的錯綜之義。韓康伯說:「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來矣鮮以為,雜卦就是雜亂文王之序卦。孔子恐後學以序卦為定理,不知其中有錯綜二體,故雜亂其卦,前者居于後,後者居于前,止將二體兩卦有錯有綜者下釋其意。故乾剛坤柔比樂師憂是也。使非有此雜卦,象必失其傳矣。來氏據繫辭上傳「錯綜其數」以論易象,故於雜卦傳解釋錯綜之義特別詳細。
    歷代諸儒說易,無論說象者、說數者、說義理者,以至焦京學者、圖書學者,皆有偏執,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然而孔子十篇傳文,說大衍之數,卦爻之象,形上形下,顯仁藏用,順性命之理,序人倫之道,何有所偏。吾人研讀周易,開始讀一家注解,尚無疑問。如讀兩家以上之注,便會發生問題,此說也有道理,彼說也有道理,彼此之說,大異其趣,不知如何採擇。讀的注解愈多,愈感困難。此須折中於夫子,拿十翼作尺度,衡量諸說,是則是,非則非,各種問題自能解決。

   生死流變

    
    易學以變為占,一卦六爻,無非解說變化之道。學易就其變易之義而言,自一己的身心,與人群社會,以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無時而不變動。這種變動,令人最感煩惱而又無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變。此一無奈的問題,如不研讀卦爻,則不了解,雖然研讀卦爻,如不研讀繫辭傳,亦不了解。
    繫辭上傳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生死流變的意義,深蘊於卦爻之中,不經孔子闡明,無人能夠發覺。這幾句繫辭傳文就是闡發卦爻的義蘊。
    繫傳韓氏注:「死生者,終始之數也。」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說:「陰陽交合,物之始也。陰陽分離,物之終也。合則生,離則死。」又說:「交合,泰時,春也。分離,否時,秋也。」虞翻說:「魂,陽物,謂乾神也。變,謂坤鬼。乾純粹精,故主為物。乾流坤體,變成萬物,故遊魂為變也。」鄭康成說:「精氣謂七八也,遊魂謂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遊魂為變。精氣謂之神,遊魂謂之鬼。」京氏易有遊魂歸魂之卦,皆就卦魂而言。
    諸儒解此繫傳,不離卦爻,但是解說卦爻就是解說宇宙人生種種事實,因此繫傳闡發卦爻的死生義蘊,就是吾人的生死問題,精氣遊魂與鬼神情狀就是人類與各種異類生死互變的意義。
    就事實說,吾人生命始於父母陰陽交合之際,自己的遊魂投入母胎,藉父母的精氣而成身形,即「精氣為物」之義,此稱為生。吾人生命終於身體衰老,陰陽分離,由此魂失其所,此稱為死。魂既失所,再為遊魂,再遇陰陽交合,而感氣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遊魂為變」之義。遊魂為變是死生之際的一大轉變,但這轉變後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舊為人,居心在鬼神,在其他動物,則為鬼神或其他動物。
    俗儒不知身死而魂不滅,更不知人與異類生死互變,往往將「死生之說」以及「遊魂為變」曲解其義,誤人不淺。學易須學君子儒,一則探索繫傳原理,一則博採史事證明。如春秋昭公七年左氏傳:「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又據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大夫伯有在一場政爭中被人殺害,至昭公七年,以厲鬼出現,報復仇人,鄭國人群大驚逃避。又如淮南子俶真訓說,昔有公牛哀,病七日,化為虎。隋書韓擒虎傳說,韓擒虎死後作閻羅王。類似事實記在史書中,難以枚舉,皆足以證明人與異類互為轉變之理,亦皆可為繫傳的注解。
    研讀繫傳,了解卦爻中的死生遊魂之義,就應該正視多生以來的生死大問題,進而探求解決之道,這才合乎聖人作易的本旨。解決生死問題,必須了解生死來源,始能對治。昔日子路問死,孔子答復:「未知生,焉知死。」此意是說,知死必須知生。生死相待而起,如果尚未知生,何能真正知死。欲能知生知死,唯須原始反終。原始,則知遊魂趣入陰陽交合之境,始有生命。反終,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之終。終而復始,死後又生,猶如長流,水達不斷。所以繫辭不說生死,而說死生,即合生死不斷之義。誠欲了斷生死,則須解決遊魂趣境的問題。遊魂趣境是多生貪愛的習氣使然,遇境不由自主,必與所遇之境氣分相投而趣入。解決之道,唯在生前轉變心理,去其貪愛之心。此心去之實難,更須如孔氏正義所說的「原窮事物之初始。」原窮到極處,就是要研究「太極生兩儀」的意義,以明無生之理,方能徹底解決。太極是自心之本體,寂然不動,本來無生,其生兩儀,只是生起陰陽相對的概念而已,這是假說的生。生既是假,死又何嘗是真實。其實只有太極的一真本體,明此本體,則明無生,無生則無死。這是真正能知生死,唯有其知生死,方能了斷生死。
    學易首須了解真假,然後即須捨假歸真。所謂假,即自陰陽兩儀以下,四象、八卦、六爻之位,一切皆是。所謂真,唯是太極。捨假歸真,不是離開兩儀四象八卦六位,而是就兩儀四象八卦六位認取太極。太極是體,兩儀以下一切是相。相假體真,不取假相,就是歸真。猶如水之與波不能分離,只要不取波相,不隨波逐流,當下即是見水。如此終日研讀卦爻,即是終日研讀宇宙萬有,終日不取萬有假相,終日所見無非太極。修學聖人由此可以成就,生死遊魂問題自然化為烏有。

     乾坤六子

    伏羲氏畫卦時,化繁為簡,發明陰陽兩畫,以此畫成八卦,再以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於是形而下的形器,以及形而上的道理,盡在卦爻之中。自八卦以至六十四卦,雖然包羅萬象,但皆有條不紊,寓有倫理綱常,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皆有解說。
    繫辭上傳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是乾坤二卦以其陰陽二氣相感,而成震坎艮三男與巽離兌三女,合稱六子卦。乾坤六子,以自然界而言,就是天地萬物的倫常關係,以人類而言,就是父母子女的倫常關係。
    說卦傳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這是詳說乾坤生六子的理由。孔氏正義以此為說明父子之道。索,當求字講,以乾坤為父母,而求其子。依孔氏解釋,得父氣者為男,得母氣者為女。坤初求乾,得乾之氣而為震,故曰長男。坤二求得乾氣為坎,故曰中男。坤三求得乾氣為艮,故曰少男。乾初求得坤氣為巽,故曰長女。乾二求得坤氣為離,故曰中女。乾三求得坤氣為兌,故曰少女。乾坤二氣相得,而有六子,以人倫說,就是八口之家,因為來自天然,所以稱為天倫。
    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這是就下經之首咸恒二卦次序,說明夫婦之道不可不久。
    咸卦稱為夫婦者,依韓康伯說:咸,柔上,而剛下,感應以相與。夫婦之象,莫美乎斯。韓氏據咸卦彖傳解釋如此。若依李鼎祚集解,則以咸恒反其類,而為解釋,即將咸卦反過來看,成為恒卦。恒的上卦震,長男,為夫,下卦巽,長女,為婦,故稱夫婦。韓李二氏解釋方法雖不相同,但都有其依據。干寶說:「上經始于乾坤,有生之本也。下經始于咸恒,人道之首也。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有妲己之禍,當周之盛德,有三母之功。以言天不地,不生。夫不婦,不成。相須之至,王教之端。故詩以關睢為國風之始,而易于咸恒備論禮義所由生也。」
    序卦傳這一節,由天地說到夫婦,由夫婦說到五倫,說明五倫系統出於天然。前面所引的繫辭上傳以及說卦傳,同以八卦說成一個家庭結構。其乾坤二卦,既是父母,又是天地,更可見天地與人以及萬物都是井然有序的倫理關係。吾人與家人社會以至與大自然之間,維持正常的倫理,各盡其分而不亂,便是合乎天然的倫常之道。
    吾人學易,如果志在希聖希賢,那就要在「極深而研幾」上用工夫。極深,就是深求卦爻的義理而至極處,豁然發覺自心本有通體光明的太極。研幾,就是由觀察卦爻之幾而反觀自心初動的一念,即時警覺,使其保持清明,不使其流於昏昧。曾子作大學,就是依此而有格物致知之說。格物致知就是研幾。繫辭傳所說的極深而研幾,其極深的工夫由研幾而得。研幾就是觀心,須有心安理得的境遇,方能入觀,欲求心安理得的境遇,捨棄倫常,何處可得。

    極深研幾

    
    繫辭上傳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辭、變、象、占,韓康伯說:「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孔穎達正義說:「易之為書,有聖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
    一切器象,皆是形而下者。易為聖人之學,學易唯學聖人,始能興辦有利人群的事業。學聖必須了解形而上學,繫辭傳此處但以形而下者為聖人所用之道,那是因為形上不離形下,如果不講形下之學,便如沒有卦爻與繫辭,那就無從了解太極。故欲明白形上之道,必須由辭變象占著手研究。聖人研究一切器象,皆由仰觀俯察,以入於微,始見真理。所以繫辭上傳又說:「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極深研幾即是由器入道的方法,亦即學作聖人的必由之道。
    何謂極深?李氏集解引荀爽說:「謂伏羲畫卦,窮極易幽深。」韓氏說:「極未形之理,則曰深。」未形之理就是形而上學。聖人就一切器象窮極幽深,而入無形之道。卦爻皆是變動無常,由無常的萬象深觀而入未形不變之理,即是極深之義。
    何謂研幾。繫辭下傳說:「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荀爽說:「文王繫辭,研盡易幾微者也。」韓氏說:「幾者去無入有,理而無形,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睹者也。」孔氏正義說:「幾,微也,是已動之微。動謂心動事物,初動之時,其理未著,唯纖微而已。若已著之後,則心事顯露,不得為幾。若未動之前,又寂然頓無,兼亦不得稱幾也。幾是離無入有,在有無之際,故云動之微也。若事著之後,乃成為吉。此幾在吉之先,豫前已見,故云吉之先見者也。此直云吉、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幾,皆向吉而背凶,違凶而就吉,無復有凶,故特云吉也。」
    學者無論平時觀象玩辭,或是有事時觀變玩占,都要依據孔子所說的極深研幾的道理,效法先王仰觀俯察,隨象入觀。一以入觀自心本體,即是太極,一以入觀自心所起的功用,即是動幾。入觀自心本體,必須求其心與體合。入觀自心功用,先求如顏子之庶幾,即在心念初動時,若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此是希賢。孔門大賢很多,孔子獨稱顏氏之子其殆庶幾,足見庶幾也不易得,學者必須勉強學習,學到庶幾以後,再求知幾,便是希聖。知幾更難,更要勉強學習。
    學易的正工夫就是極深研幾,這種工夫先就周易上下經練習,練熟以後,不論是否開卷,動念即知入觀。如此用功,便是修養聖德,同時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是為君子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