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的跨学科研究

 云中侠 2010-01-22

一、引言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对许多社会学科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界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唯心主义哲学根本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所以也就谈不上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与否,而实证主义哲学则继承康德和休谟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他们把世界分成客观的、物质的现象和主观意识,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此外,他们还将本属于客观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看成是主观意识,坚持认为社会是个人感情、意识和行为的结果。这等于说,除了个人,社会是虚的,社会作为整体并不存在,而个人则是研究者能够触摸得到、感觉得到的唯一现实。这实际上宣称,对于社会的研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门类,而只能是一种其他学科研究的附属品。在这关键时刻,社会科学研究的轨迹发生了巨变,其变化因子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社会原型

E.迪尔凯姆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国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自杀论》。迪尔凯姆经过长期的研究,创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首先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独立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给“社会事实”是这样定义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人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一句话,社会高于个人。迪尔凯姆强调指出:所有社会事实“都有一种必然有的、我们必须重视的本性,甚至在人们能够排除它们的作用时,也决不能把它们完全消灭。实际上,这正是社会约束观念的本质所在,因为社会约束观念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承认集体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实,而个人又每时每刻适应于社会约束观念。”因此,社会事实具有非常独特的力量,它们“不仅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在一定意义上讲,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的论述就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原始模型。迪尔凯姆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他创立的社会学理论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回顾数个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对很多其他学科的进展往往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惯例,但它不同于其它意义上的社会惯例,如政治的、司法的,它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也就是说,语言具有社会符号的性质,它具有符号性、社会性的规约性。

在这个前提下,索绪尔创造性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指的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言语”指的是个人的说话行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超个人的。对于说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来说,对语言系统的使用可以说是自由的,但对于独立的个人来说,他对语言的使用却是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的,“个人的理性思维必须按照该语言的价值系统去表达”。这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样看来,似乎很明显,索绪尔借用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去分析语言学教程时,从未提到过迪尔凯姆。但我们还是不妨来看一看迪尔凯姆和索绪尔的学术经历。迪尔凯姆自1887年起,在波尔多大学教授社会哲学,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可见他在当时的法国影响之大、声望之高。而索绪尔自1881年起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10年之久,直到1891年。大概就是在巴黎这一时期,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框架逐步形成。但直到1906年索绪尔才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而在此之前,他一直保持沉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理论不成熟,需要完善。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也正是在此期间,迪尔凯姆发表了自己的三部主要社会学著作,他的理论思想是当时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主要思潮之一,思想开放、视野广阔的索绪尔“不可能对此漠不关心,一无所知。”不管怎么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体现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是西方语言学研究中的重大变革,它“使19世纪的以比较语法的语源为主要内容的历时态语言学,发展到以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共时态语言学。”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及对语言首要地位的强调,“开创了结构主义后来在表面现象之后寻找起支配使用的深层结构的传统。”不管是以特鲁别茨柯依和雅各布森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以叶尔姆斯列夫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还是布龙菲尔德和霍凯特领军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他们都有这样的观点,即: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强调共时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分析、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到了50年代,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中分化、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即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人们可以“说出、写出、听到、看到的”,而深层结构是“存在于说话者、写作者、听者或读者的心理的”。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运用,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正确地描写出说本族语言的人的内在语言能力。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称为语言学界的革命,但就其理论的本质而言,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出索绪尔“语言”和“言语”思想的痕迹。

四、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其它学科的体现

除了在语言学界的先驱地位外,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还指导“其他人按照类似的方法去组织自己的科学领域,把他们研究的对象看成是有意义的事件,是一种底层的形式范畴系统和结合规则使这些事件具有了意义”。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突出的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兴起并迅速流行于西欧和北美各国的影响广泛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它的“原始模式”就是索绪尔语言结构的理论。。结构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巴黎沦陷而去了纽约。在那里,他结识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通过多次的接触和探讨,列维-斯特劳斯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后来在他的代表作之一《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全面地把索绪尔开创的共时语言学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研究中。

在理解并吸纳乔姆斯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之后,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方面必须和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无法理解。既然社会是一个系统,那么,人们所感觉到的就只能是这个社会系统的表层现象,而在这些表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内在结构”则是人们感觉不到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这种普遍而又隐蔽的“内在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曾对亲属关系作了大量调查,最后发现亲属关系有两层结构:表层结构由兄弟、姐妹、父子、舅舅和外甥等亲属关系构成,深层结构则由最简单的婚姻关系构成。此外,他还对神话的结构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列维-斯特劳斯对亲属关系结构和神话结构的分析结果,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阐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历史学家和思想史家福科、文艺批评家巴尔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图塞。

福科一生致力于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去研究历史,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模式去挖掘人类思想的统一结构。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无论它们的表象是多么地杂乱无章,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内在的深层结构的制约。“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方式,甚而我们日常行为的细节,都受到同一个组织结构的支配。”

巴尔特在文艺批评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坚持认为,诗学和叙述学的重点不应该是对个别具体作品的分析,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普遍的文学语言的规律上。换句话说,个别作品类似语言学中的言语,是一种更加宽泛的抽象结构的具体体现。诗学和叙述学的任务就是要探寻支配众多文学作品的这种普遍的内在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图塞也认同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验现象,深层结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框架”。就马克思主义著作而言,见之于书本文字的东西是表层结构,而马克思主义著作中那些白纸黑字没有明确说出、但隐蔽在原文中的东西则是深层结构。因此,他建议,读者在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不要停留在那些表面的文字上,而应该深入字里行间,去体会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

五、结束语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探讨和分析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轴线。从早期法国现代社会学的创立、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到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转换-生成语法”划时代的变革,再到20世纪下半叶结构主义思潮中各学科——人类学、历史学、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创造性的研究,无不闪烁着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火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对20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众多学科对这一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关注和更加深入的交叉研究,它必将在未来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继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FdeSaussure.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迪尔凯姆E.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王宗炎.英汉教学语言学词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解战原,胡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郑杭生.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周晓亮.休谟.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褚朔维.西方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