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天氏名号和地望考辨

 舸可河 2010-01-26
葛 天 氏 名 号 由 来

沙随夫子

   葛天氏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他以创制“葛天氏之乐”被人们尊为我国音乐歌舞始祖。葛天氏的具体年代有两种说法:宋罗泌《路史·禅通纪》说“在伏羲氏以前”; 皇甫谧《帝王世纪》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袭号应在伏羲之后,又相距不远。故葛天氏为“三皇”时人,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葛天氏名号和地望说法不一,目前尚无定论。本人不揣卑微,考辨如下,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关于“葛天氏”文献记载不少,南北朝裴骃《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葛天氏,古帝王号也。”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引张揖:“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释:“上古帝王”。《辞源》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因此,葛天氏既是氏族首领,又是一方君主。既然葛天氏为古帝王,为何其名号 “葛天氏”非帝非君?清秦蕙田《五礼通考》云:“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所谓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至神农氏、轩辕氏,虽曰‘炎帝’‘黄帝’,而犹以名为氏,然不称国。至二帝而后,国别唐虞也。”原来上古时氏族部落的称谓是把其首领的名号作为氏族名,氏族部落全体成员共有共享。葛天氏部族就是把葛天氏的名号作为氏族部落的公名。据专家研究,上古人物的名号由来,主要有因德、因官、因技三种。葛天氏名号的由来则是几种因素兼而有之。

   1、《广博物志》卷九和《路史》卷七均载:“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查汉许慎《说文》:“葛,盖也,与鹖皆音盖。”《唐韵古音》:“《路史》葛天氏,葛音盖。按:古本葛与盖通。”《集韵》:“盖,覆也,居易切。盖、曷、盍,古通用。”在古代汉语中“葛”“ 盖”二字音义相同,可以互相通假。“葛天”就是“盖天”,意思是象穹庐一样遮蔽天空。传说,葛天氏经过长期观察、试验,发现葛的枝条柔韧性好、茎皮纤维拉力性强,可以编织。用枝条小则可编篮、筐、盘、篓,大则可编笆箔、制“葛天”。“ 葛天”是一种原始的穹庐草屋,其四周、盖和门均为葛藤条编成骨架、外织秸草抹泥,使人们可以躲避风雨、野兽。在距今40005000年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房基遗存,如商丘市王油坊遗址、造律台遗址、黑堌堆遗址等,房基有方有圆,四周有墙,墙用坯砌或硬土筑成,外敷草拌泥;室内土拌泥铺垫,涂有白灰。传说与遗址说明,葛天氏是发明 “葛天”草庐的帝王,葛天氏部族是居住 “葛天”草庐的部落。

2、葛天氏和葛天氏部族的人们,通过对与人类伴生的葛的块根、花序长期地食用、体会、总结,发现其不仅富含营养可以充饥裹腹,而且可以治病疗毒提高人体免疫力。据《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葛根入药,味甘辛平,入脾胃经,有解肌发表、升阳透疹、退热生律、杀毒止泻之功效。”据今人研究,葛根富含淀粉和黄酮类物质,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良药。

3、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的茎皮纤维编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经纺绳、编制葛履、纺织葛布等。粗葛布叫“綌”,细葛布称“絺”,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遮羞蔽体,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曰:“葛,絺綌草也。”《本草纲目》:葛“取治可作絺綌。”《诗·周南》:“葛之覃兮。”《传》曰:“葛所以为絺綌。”《周礼·地官掌葛疏》:“以时征絺綌之材。”《说苑》:“绵绵之葛,在于旷野,良工得之,以为絺綌。”这些文献说明以葛纺织由来已久。

4、葛天氏创制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乐舞—“葛天氏之乐”。关于“葛天氏之乐”,《周礼释》卷八、《艺文类聚》卷六十六、《事物起源》卷二、《古今事文类聚》卷三十七、《群书考索》卷四十七、《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四、《说略》卷十一等诸多古籍都有记述,但以《吕氏春秋》和《路氏》记载最详。《吕氏春秋》卷五《仲夏季第五·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路史》卷七在说明葛天氏名号后说:“及其乐也,八土捉扴操尾叩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噪从之,是谓广乐。”可见“葛天氏之乐”又称“广乐”,领舞者少则三人、多则八人,头饰牛角,手操牛尾,身挎扴鼓,而歌八阙;众人敲击块柎瓦缶,踏步和唱。经河南大学李玉洁等专家研究,“葛天氏之乐”不仅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乐舞,而且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的主要源头。

综合合析,发明“葛天”草庐和创制“葛天氏之乐”是“葛天氏”名号的主要来源,作为我国音乐、舞蹈、诗歌、戏剧、建筑、纺织和医药始祖的葛天氏,是一位集大成者的人文始祖,其名号所得已远远超越了因官、因枝层面,主要由于他仁德广被、造福苍生所致。
葛 天 氏 地 望 考 辨

                                                             沙随夫子

目前,几种葛天氏地望说,多缺乏可信的文献佐证和直接的考古结论。西南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在《上古人物的名号》中说:“传说时代的氏族名——人物的名号,是作为某一氏族部落的代表性专名,这种名号实际上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公名既为氏族所共有,则可延续数代袭用同一名号。” “葛天氏”的名号一作为葛天氏部族的公名,其氏族部落名或氏族部落首领名号可能沿袭“葛天氏”之名多少代。据《五礼通考》:“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葛天氏尽管称“氏”,但实为上古帝王;葛天氏部族尽管称“部族”, 其实是“上古葛国”;葛天氏部族此“上古葛国”,又可能沿袭多少代。葛天氏部族此上古葛国与夏商周时葛国〈又称葛伯国〉应是一脉相承、一地相因。葛洪《抱朴子外篇》卷四《自叙》第五十一云:“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商丘、许昌乃至全国的《葛氏族谱》皆引用此说。另《葛姓史歌》载“我祖葛天氏,化民自信行;八阙牛尾歌,纯朴和谐境。后裔有葛伯,葛地建都城。”《葛姓宗祠通用联》曰“望出梁郡,源自葛天。”这些都证明了葛天氏、葛天氏部族和三代葛国有着血脉相承、地望相因的关系。因此,葛国〈又称葛伯国〉的地望,就是葛天氏的地望。

从历代文献记载看,葛天氏和葛伯的活动地域应在今河南省。河南大学李玉洁教授认为:“葛天氏与葛伯国活动的地望皆在河南,这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在今河南的哪个地方说法不一,有文献依据的主要有:长葛说、修武说、偃师说和宁陵说。现一一考证辨析:

〈一〉长葛说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古帝王》释:“葛氏、诸葛氏,伯爵,赢姓,夏时诸侯。今许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河南道·许州》释:“葛伯城,在县北三十里。汤誓云‘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即此也。”上述二证不足为凭!因为,其一、此说正史均无载,《河南通志》、《许州志》和《长葛县志》等方志无记。其二、《孟子·滕文公下》云:“汤居亳,与葛为邻。……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和葛比邻的“亳”呢?若附会为郑州和偃师两地的较晚商都,其距长葛分别为65公里和110公里,这么远老弱何以能馈食?其三、长葛市史志总编辑室原主任、1991年版《长葛县志》主编张佐军先生,长期致力于长葛历史文化研究,张先生在《长葛史志》第二期《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对此考证最详:“长葛之名始见于《春秋·鲁隐公五年》:‘秋,宋人伐郑围长葛’。长葛之名的涵义,在明朝以前是不清楚的,明嘉靖二十年《许州志》载:‘长葛〈一名繻葛〉,名义未详。’到清康熙三十年,知县何鼎撰修的《长葛县志》把长葛的名义解释为:‘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这个说法,既被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所承袭,流传至今。”张先生在分析“长葛”二字的音义之后说:“长葛为‘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的说法,笔者认为是望文生义的牵强附会,是无知的妄说。而今人的认可,也是不考证历史的盲从。”张佐军先生的学术正义感令人敬佩!其四、长葛市文化局谢永和、刘国干和黄坡三位学者在《上古乐神葛天氏遗址探讨》一文中云:“宁陵县有人就凭古时候他那里是葛国所辖地,便说上古乐神葛天氏诞生在他们那里。”他们不了解葛天氏和葛国的关系,但承认葛国在宁陵。显然,长葛说既乏史证、亳证,四位长葛知名学者又不认同,此说便不攻自破。

〈二〉修武说

葛国在修武有两个说法:其一、《路史》卷二十五:“葛,鲁附庸,齐昭公母葛赢。在河内修武有葛伯城、葛伯墓。”其二、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二:“邢台,葛伯城即汤始征者,修武城。”清《河南通志》卷三《怀庆府·修武县》和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释为:“上古,宁城;殷,为宁邑;周,武王伐纣勒于宁,故曰修武;晋,始启南阳,即此。”1986年版《修武县志》载:“远在夏代,修武属覃怀之地。殷商时代,始筑宁城,名宁邑。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伐纣途遇雨而驻宁城修兵练武,遂名修武。”清《河南通志·古迹》、今《河南省志·文物志》和《修武县志》仅显胜果寺塔、汉献帝陵、海蟾宫,不见“葛伯城、葛伯墓”。葛国修武说,史书不载,作为一方之全史的省、县方志无记,此说定难成立。

〈三〉偃师说

葛国偃师说源于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古迹上·葛城》:“葛城,在宁陵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今偃师有之,未详孰是。按《水经注》,葛在宁陵县。”虽提偃师,但前后均肯定葛在宁陵。此说再无佐证。清《河南通志》卷五十二《古迹下·河南府》载偃师有“纶城、袁术城、延寿城”,无葛城。《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注:“尸乡,殷汤所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偃师》:“殷,西亳城;春秋时,为周尸氏邑;汉,置偃师县。”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勘探“尸乡沟遗址”,有学者认为“商汤新都西毫。”以偃师为商西毫的文献很多,但说有葛城或为葛国的再也没有了。此说孤证无佐,疑不采信。

〈四〉古葛地、葛国〈又葛伯国〉地望在今河南省宁陵县

上古葛地和三代葛国〈又葛伯国〉在今河南省宁陵县,此问题古代已有定论。近几年出于发展旅游和招商引资的需要,才有长葛等地争抢葛天氏和葛国故地。下面从五个方面考辨:

1、史志文献记载:《尚书·商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宋蔡沈注“葛,国名,今豫州谯郡宁陵县是也。”孔子删订的《春秋》有两处记述葛国:其一、《春秋·一百二十四国·附庸九国》:“葛,赢姓。”其二、《春秋·恒公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宋家铉翁《春秋详说》曰:“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裴骃解:“《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地理志》曰:‘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宁陵,莽曰‘康善’。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后汉书·郡国志·梁国》:“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大明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清《河南通志》有三处记载:其一、卷三《沿革·归德府·宁陵县》:“夏,葛伯国。”其二、卷二十《封建·古先封国》:“葛、葛伯,即与汤邻、放而不祀者。其地去亳百余里,在今宁陵县北。”其三、卷五十一《古迹上·归德府·葛城》:“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国”。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有三处记载:其一、卷一《方舆沿革表》:“宁陵县:三代,葛伯国,葛在梁国宁陵县东北。今归德府宁陵县有葛城,在汴河之南。”其二、卷二《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其三、卷三十二《古迹略上·葛城》:“在宁陵北十五里,古葛伯国。”清光绪十九年重印的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有三处记载:其一、卷二《地理志·沿革表》:“宁陵,世传以为葛地,唐虞以前属豫州。夏之末,葛伯始见经传。夏,葛伯国,前地理志云:葛在陈留之宁陵。一统志云: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周,葛。《左传·恒公十五年》‘夏五月,邾人牟人葛人来朝。’杜预云:‘葛在梁国宁陵县东北。”其二、卷二《地理志·封建表》:“三代,葛,伯爵,夏所封邑也。然享国滋久则谊辟必多,惜爵微世远,史略之耳。《商书》记汤革命之始,故仇饷者独闻焉。”其三、卷二《地理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1992年版《宁陵县志》有六处记载:其一、《概述二》:“宁陵,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葛天氏部族就在这土地上休养生息。本县程楼乡丁堌堆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这里4000多年前不仅已有人类定居,而且是个人口比较集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的地方。夏、商、西周时期,宁陵这块地方属葛伯国。春秋时期,仍属葛地,晚期称宁邑。”其二、《大事记》:“上古,葛天氏部族在此定居。夏,宁陵地时属葛伯国。商,汤始居亳,与葛为邻。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西周,分封诸侯,葛的后裔仍被封葛地,宁陵地属葛。”其三、第一篇《行政区划》第二章《隶属沿革》:“公元前21世纪,宁陵这块地方为葛伯国,是夏朝的属国。据考,县西北部石桥乡的葛伯屯村,即夏葛所在地。夏末,葛首先被商征服。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宁陵地仍为葛,属宋〈今商丘〉。春秋晚期,葛国改称宁邑。”其四、第一篇第三章《区域演变》:“夏时葛伯国,东有商〈今商丘〉,北有亳〈今曹县南〉,西有老丘〈今开封〉。商时,西有杞〈今杞县〉,南有厉〈今鹿邑东〉等诸侯国。西周时,葛东为宋〈今商丘〉,北为戴〈今民权东〉。”其五、第一篇第五章《城镇乡村》第四节《地名·因历史事件命名》:“葛伯屯,相传夏时葛天氏的后裔葛伯被封为国君,名葛伯国,建都于此。现名葛伯屯。”其六、第二十三篇《文化体育》第一章《文化》第十节《谣言传说》四《传闻轶事》中《葛伯仇饷的故事》〈文字太多,仅录题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县》:“古葛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十五里。”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一卷《上古至西周时代》第四章《商代战争史》:“《孟子》载汤始征,自葛始。”随文注“葛今河南省宁陵县。”《尚书传》:“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葛,梁国宁陵葛乡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孟子》云:‘汤居亳,与葛为邻。’今宁陵县界有葛,相去八十里。宁陵县北十五里旧八乡、今五乡,本葛城,古葛伯国于此。”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七:“宁陵县,古葛伯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汴水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卷二十四:“睢水又东经宁陵故城南,故葛伯国也。”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十五《疆理书》:“故书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是也。今谷熟去宁陵之葛伯城不远百里,故《孟子》曰与葛为邻。”商丘、许昌乃至全国的《葛氏族谱》均称其祖籍郡号为“梁国、梁郡。”《葛姓宗祠通用联》“望出梁郡,源自葛天。”商丘市两汉、两晋为梁国,南北朝、隋为梁郡,宁陵均为其辖县。

2、葛亳为邻分析:葛亳比邻源于《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青壮年去葛种地,年老体弱者往地里送饭,亳与葛比邻,相距不远。弄清了亳之所在,相对就找到了葛。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宋裴骃《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引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上云从先王居,故作《帝诰》。孔安国以为作诰告先王,言己来居亳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亳》:“⑴在河南商丘县东南,亦称南亳,汤初都此。⑵在河南偃师县西,亦曰尸乡,即古西亳。⑶在河南商丘县北40里大蒙城,亦称北亳,汤所盟地。”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卷三十二《古迹上》:“亳城,在府西北。谷熟故县,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即南亳,成汤都。”《毛诗正义》引皇甫谧云:“古文《仲虺之诰》曰:‘汤征自葛始’计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有童子饷食,非其理。今梁国自有二亳也,南亳在谷熟之地,北亳蒙地,非偃师也。”《尚书正义》引皇甫谧曰:‘亳,今梁园谷熟县是也’。“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亳》中说:“若蒙县西北之薄,与宁陵东北之葛乡,地正相接,汤之所都,自当在此。”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方国地理》记有商王帝乙、帝辛征人方〈今苏皖一带的淮夷〉途中四次卜辞“王田商。”“步于商。”“壬寅,王卜,在商贞,今日步于亳。”“癸丑卜,才亳贞。壬,今日无祸。”卜辞为殷王室档案实物,陈先生通过研究考证认为:征人方的进军路线为西北东南,途经商、亳二地:殷人迷信,过先王故地,则祭祀、占卜;按古代日行军速度三十里计,商至亳步行一日可达。夏商时,商、亳二地当在今商丘市地域内。1993年版《河南省志·文物志·古城址·先商商代城址》:“商代,从商汤至殷纣曾5次迁都,有4次在河南,均有迹可寻。汤居亳〈商丘〉,后迁西亳〈偃师尸乡沟城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910《传说中的夏》、1112《商时期中心区域图》、2021《春秋郑宋卫》均标明葛在今宁陵,相邻的亳在其东北、商丘在其东南。综合分析,尽管与葛比邻之亳有南北之争,但对葛在宁陵看法都一致。

      3、商汤伐夏路线: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亳<>以汤之经略北方证之》:“汤所伐国,韦、顾、昆吾、夏桀皆在北方。然则亳于汤之世居国之北境,故汤自商丘迁此,以疆理北方。”证汤居为今曹县西南二十里亳城,也揭示了商汤经营北方战略。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四章“商代战争史”中说:“汤之灭夏,系先取蚕食政策,逐次并吞附近拥护夏朝之诸侯,以自壮大,并以孤立夏朝。《孟子》载汤始征自葛载。鸣条之战,汤取大迂廻之行动。由黄河南岸西进,至潼关附近始渡河而北;然后由河曲部迂廻夏都之西方,绝其后退之路,出其不意,迫桀仓促应战,实为大迂廻作战、切断后方退路之创例。”附图16《汤伐夏作战经过图》商红夏蓝,古地名下注今名,标明商汤从北亳〈曹县〉起兵伐葛〈宁陵县〉,然后傍河南岸西进迂廻伐夏。省社科院考古所马世之先生认为:“商汤灭夏,从伐葛开始。史称商汤灭夏的作战顺序为葛—韦—顾—昆吾—夏桀,从其进军路线看,葛国也应在宁陵一带。”

   4、古葛史迹遗存:河南省宁陵县现在仍保留有许多葛天氏和葛国的史迹,最有代表性的有:⑴葛天氏陵遗址:位于宁陵县城西北12公里县原种场场部后,始建年代不详,陵地至今岿然,有汙于地下宋代牌坊和残碑,现为“宁陵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⑵葛城遗址:清《河南通志》卷五十一《古迹上》、清乾隆十九年《归德俯志》卷三十二《古迹略上》、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卷二《地理志·古迹》均载“葛城,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葛城遗址现为“商丘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⑶童饷堌堆: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地理略上·山川》:“童饷堌堆在宁陵县城南二里,又名童相。砖包高丈许,长约五大余”。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地理志·古迹》:“童饷堌堆,在城南二里,又名童相。砖包,高丈余,宽四丈余,长五丈余。今‘上祀大士’”。1992年版《宁陵县志·文化体育·传闻轶事》在“葛伯仇饷的故事”后附记:“为了纪念哪个为送饭被杀的孩子,商汤令人在葛地建立了童饷堌堆。”⑷葛伯屯:《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葛伯屯》:“在宁陵县城关回族镇西北11公里,黄茶排水沟东岸,属石桥乡。相传为古葛伯地。”1992年版《宁陵县志·行政区划·城镇乡村·地名》载:“葛伯屯,相传夏时葛天氏后裔葛伯被封为国君,名葛伯国,建都于此。现名葛伯屯。”该村后即为葛城遗址,北1公里许为葛天氏陵遗址。此类史迹多而集中,其他地方没有,为葛天氏和葛国在宁陵提供了重要证据。

   5、专家研究结论: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进,研究葛天氏和葛国的专家学者逐渐多起来,对葛天氏和葛国地望逐渐扫除了迷雾、形成了结论。中国社科院殷商史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在《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李学勤》中说:“葛在河南宁陵,谁也不能把葛搬到郑州或偃师边上去,所以《孟子》讲的亳肯定还在商丘一带的谷熟集或别的什么地方。”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马世之先生在《夏代葛国地望浅析》中说:“综上所述,夏代葛国地望既不是河南偃师,也不在河南郑州,更与山西垣曲、河南内黄等无涉,应在河南宁陵一带。”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秦史学家李玉洁在《葛天氏与葛伯国活动地望考》一文中说:“葛天氏与葛伯活动的地望当在今河南省宁陵县;河南省长葛、修武等地当是葛伯国后裔的迁徙之地。”

   三、结论

综上所述,葛天氏的名号是因发明“葛天”草庐,创制“葛天氏之乐”,发现葛的食用、药用、编织价值得来;夏商西周葛国历代国君为葛天氏后裔,河南省宁陵县一带为上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地望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