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污名的葛伯国

 青梅煮茶 2019-03-13

  主讲人

  马媛媛,女,汉族,河南开封人。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商丘师院历史与社会学院任教。先后讲授古文字学、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学史、消费心理学及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主要从事先秦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目前已在《中国农史》《西南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贵州文史丛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了数篇论文。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3项,参与完成教育部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省级项目3项。

  阅读提示

  上期,马媛媛老师为大家分析了葛天氏部落可能属于东夷部落的缘由,尽最大可能还原了葛天氏之乐的细节和特点,解释了葛天氏之乐在当时为人们所喜爱以至于出现“千人唱,万人和”场面的原因。本期,马媛媛老师将继续古国历史探寻之旅,为大家探秘夏之葛伯国。

  朝代更迭的牺牲品

  其实一直想和大家好好谈一谈三皇五帝时代葛天氏的故事。从故事流传的角度看,葛天氏的故事应该更富神话色彩,应该更生动,更能吸引人。可惜限于资料的匮乏和历史的久远,对葛天氏的很多事情已经无从谈起。好在,史籍对于葛天氏的后裔葛伯国还是有些记载的,这多少可以弥补一下大家的遗憾。

  葛伯国是夏朝的诸侯国。《元和姓纂》卷十中记载:“葛,《风俗通》葛天氏之允子孙氏焉,夏时葛伯,嬴姓国也,亦为葛氏。”从这一条材料来看,葛天氏极有可能为嬴姓。大家知道“嬴”为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据《史记》记载,“嬴”始于尧、舜时期。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去多了解一些有关“嬴”姓的历史。

  在《抱朴子·自叙》外篇卷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蓋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这里将葛天氏与葛伯国的关系叙述得更为详尽。

  从现有的资料看,葛伯国在整个夏代都默默无闻。葛伯国能够被历史记忆这么久,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夏朝末年卷入了商汤伐夏之事。根据《孟子·滕文公下》中“汤居亳,与葛为邻”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葛伯国与商汤所居亳为邻。根据《孟子》中“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的记载,可知商汤老弱都能走到葛伯国给帮葛伯国耕种的人提供饭食,可见两国距离之近。

  尽管和商汤的距离很近,但在关系上葛伯国却是夏的同盟国,因此它也成为商汤伐夏道路上第一个必须清除的障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从这段记载来看,意思是说商汤借口葛伯国不祭祀挑起了对葛伯国的征伐。但是在儒家口中,商汤伐葛却成为了被逼而为之的复仇行为。《孟子·滕文公》就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葛伯仇饷”事件的记载。

  “葛伯仇饷”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葛国与商国为邻,但是葛国平常不进行祭祀。在当时,祭祀祖先是很重要的活动。商汤派人来问,为什么不进行祭祀。葛伯说:我们没有祭祀用品。于是,商汤派人给他们送来了牛、羊等祭祀品。葛伯把这些牛羊都吃掉了,仍然不进行祭祀。商汤派人来问,你们为什么还不祭祀呢?葛伯说:我们没有祭祀的五谷。于是商汤就派人来给他们种地,派老幼给种地的人送饭。葛伯就派人抢了这些送饭的人,还杀了一个小孩子。于是,商汤恼怒了,派兵消灭了葛国。

  在孟子的描述下,葛伯完全是一个不知好歹、恩将仇报的无赖小人。其实这与历史事实未必相符,很可能如同后人把宋人描绘得那么不堪一样,只是出于某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儒家将商汤描绘成讨伐暴桀的圣王形象,就不得不给商汤伐葛找到正当理由,批评葛伯不进行祭祀不过是为征伐寻找借口,葛伯回应不祭祀的原因是因无牺牲、无粢盛,商汤便提供牛、羊等牺牲,派民众前往葛国种地,这无非是想证明商汤的仁慈及高尚,葛伯不领情便进行讨伐。

  商汤伐夏桀是夏朝末年的大势所趋,作为夏朝同盟国的葛伯国在商汤的伐夏大军面前立刻烟消云散,从此之后葛天氏的后裔流散各处。据学者何光岳梳理文献资料后认为,葛伯国灭亡后先是西迁,现在的长葛县即为葛人所迁之处;然后又南迁至新蔡县北的葛陂,此处还有葛陵故城;到了春秋时期葛陵入蔡,葛人有一支再次南迁至江西弋阳县西葛水。四川茂县唐置之葛州,也应当是葛人西迁之地。

  葛伯国究竟在哪

  偃师说。此说依据是商之西亳在偃师附近,因此葛应在偃师。

  垣曲说。此说认为山西垣曲为垣亳,因此葛在山西垣曲附近,清人俞正燮曾举出山西垣曲西南有葛城。

  修武说。《商君书》云:“汤起于赞茅。”《路史·国名纪》云:“葛……在河内修武县有葛伯城,葛伯墓。”

  其他还有内黄说、南阳说等说法,依据均是方志中有类似于“葛庄”之类的地名。这些说法所依据的史料及依据均缺乏说服力,这里就不和大家展开介绍了。

  这些学术观点中提到的与“葛”有关的地名,我不知得于何时与何种原因,但夏代的葛伯国在商丘宁陵县却是众多权威历史文献所认可的。地理典籍《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均认为葛伯国在宁陵县。比如《水经注·汲水》卷二十三中记载:“宁陵县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汲水又东径葛城北,故葛伯之国也……葛于六国属魏。魏安厘王以封公子无忌(按:安鳌王近刻讹作襄王忌讹作咎),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比如《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宁陵县中写道:“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中记载:“葛伯为邻,按葛国在宋州宁陵县界,去亳百里。《都城记》汤居亳,今济阴东南亳城是也。《十三州志》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北亳在蒙。汤会诸侯于景亳,即蒙之北亳也。”

  此外,古代众多学者认为葛国的地望在宁陵。东汉学者杜预便持此说法,《春秋·桓公十五年》载:“葛人来朝。”杜预注:“葛国,宁陵县东北。”三国时的学者孟康也认为宁陵的葛乡为葛伯国之地望,如《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宁陵县条注,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晋代学者皇甫谧坚持葛国在宁陵葛乡,并驳斥了葛国在偃师的说法,如《毛诗·商颂·玄鸟》正义引皇甫谧云:“曾《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案《地理志》,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是也。汤地七十里耳,葛伯不祀,汤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葛伯夺而杀之。古文《仲虺之诰》曰:‘汤征自葛始。’计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有童子饷食,非其理也。今梁国自有二亳也。南亳在谷熟之地,北亳在蒙地,非偃师也。”

  抛开这些权威文献,我们通过考察商汤灭夏的行军路线,可以推断葛国应在宁陵。商汤伐夏的作战顺序为“葛—韦—顾—昆吾—夏桀”,这里提到的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郑州大师姑附近。商汤战胜昆吾后,兵锋直指夏都偃师二里头。这就是《诗·商颂·长发》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从这条路线来看,商汤由东向西一路讨伐,先对付葛,再克韦、顾、昆吾,最后战胜夏桀。

  在支持葛伯国在他处的学术观点中,均是根据文献或考古对商亳的记载及推断来决定葛之地望。可是商亳有好几处,《尚书古文疏证》便载:“殷有三亳,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商亳之亳有北亳、南亳、西亳几处,目前考古学对于亳都的说法仍在争议之中,“郑亳说”与“西亳说”两种说法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因此根据这些不确定的说法及记载便轻易否定葛国地望在宁陵,是不负责任的。对于诸侯拥戴汤为盟主的北亳,便在今河南商丘,只是由于今天的豫东地区多次遭遇水患,考古工作开展极为困难,难有重大发现。但这并不能成为轻易否定商丘是商汤起兵之地的理由。在其他诸种说法都拿不出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拥有最多文献线索的宁陵为夏代葛国之地望。

  在商丘问葛伯国在哪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应该很迅速,也很统一:在宁陵。但是做历史研究,我们不能张口就说葛伯国在宁陵,一定要先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而且在学术界,关于葛伯国的地望,历来争议很大。

  历史文献记载葛伯国在“汤居毫,与葛为邻”。以此为起点,问题的聚焦便在对商亳地望的认定之上,并由此诞生了很多说法,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些观点。

  郑州说。此说依据在于因郑州为郑亳,邹衡先生认为:“郑地也有葛,而且不止一处。”并用《路史·国名纪》证明:“今郑西北有葛乡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