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丘宁陵地名释解:汉高祖刘邦情定“宁陵”

 老刘tdrhg 2016-08-12

商丘宁陵地名释解:汉高祖刘邦情定“宁陵”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商丘宁陵地名释解:汉高祖刘邦情定“宁陵”

 

一直以来,大家对“宁陵”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目前,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宁陵君说”。《商丘地区地名荟萃》第二编“历史地名”下的“宁陵城”条:“魏公子无咎封宁陵君在此,宁陵地名由此得。”

 

二是“信陵君说”。阎根齐《历史名城话商丘》“宁陵的来历”:“公元前286年宋被齐、楚、魏三分其国后,此地成为魏国公子无忌的食邑,称‘宁邑’。西汉元狩年间,为了纪念封在此地的两公子魏无忌和无咎,始设宁陵县。”

 

三是“宁太爷说”。《商丘文史大观》第四部分“商丘地名故事”之“宁陵的来历”:“从前,这个地方并不叫‘宁陵’。传说后来有位姓宁的大人在此任县令。他为官清正,深得民心,曾在这个地方连续任四任太爷。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个地方修造陵墓,题名‘宁太爷之陵墓’,简称‘宁陵’。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宁陵’了。”

 

那么,以上说法孰是孰非呢?此地在称“宁陵”之前,又有哪些名称呢?到底有没有“信陵”这个地名?宁陵又曾称过“宁陵侯国”你知道吗?

 

从本期开始,“探秘商丘故城”推出“宁城系列”,将对宁陵地名的由来、沿革及宁城的悠久历史作以详细深入的探讨,力争厘清这些千古诉讼。

 

古地的更替:从葛国到宁邑,为何以“宁”命名?

 

宁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三皇”时期人文始祖葛天氏的故里,《宁陵县志》载:“宁陵,世传以为葛地,唐虞以前属豫州。”葛天氏带领部落族人在此一带栖息生存,创制了“葛天氏之乐”,成为中华音乐、舞蹈、戏剧、诗歌、体育、建筑的重要源头之一。《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因东夷族伯益协助禹治水有功,禹封伯益长子大廉于葛地(今宁陵)为葛伯。此为葛国之始,都葛城(今宁陵县葛伯屯)。《孟子·滕文公下》:“汤王居亳地,与葛国为邻。”《汉书·地理志》陈留郡条下注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也。”葛国历夏、商、西周、春秋,至公元前610年被宋国所灭,共立国1460年。

 

宋文公灭葛国后,将葛地改称宁邑,分封给其卿大夫,并分一部分领土划属宋之属国沙随国。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古葛国,后为宋之宁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沙随,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北,古沙随国。”《路史》载:“沙随,春秋地名,今南京宁陵西北七里有沙随亭。”

 

宋国灭葛后为何改此地为“宁邑”呢?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载“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汉朝班固也说“邑无定名,民无定里”,说明这里归属常有变更,名称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商丘通史》载,以“宁”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希望生活能够安定下来。

 

“宁”,本作“寍”,本义为安宁、平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寍,安也。经传皆以宁为之。”后世假“寕”为“寍”,“寕”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寕”简化字。

 

“邑”,上为囗(wéi),表疆域,指“国”、“城”;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示城邑。又指卿大夫的采地,即是诸侯国君将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卿大夫,其封地称为“邑”。“宁邑”中的“邑”即此,即是宋国国君分封给其卿大夫于宁的封地。

 

采邑制盛行于周代,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春秋时,有“十室之邑”、“百室之邑”、“千室之邑”等说法,有的国家卿可以享有百邑,大夫享有九十邑。宋代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从葛国到宁邑,完成了从一个国家到一方城邑的转变,其主政者也从国君变成了国君任命的卿大夫。

 

古城的变迁:从葛城到宁城,有无“信陵”地名?

 

葛国灭,葛城作为葛国的国都随之废置。《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今宁陵县葛伯屯村西北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葛城遗址。宁邑立,宁城作为宁邑的治所随之兴建。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宁城,春秋时宋之宁邑也。”宁城,又称宁王城,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古迹”:“宁王城:在县城南关外,至今遗址岿然。”由此可见,宁城是在葛城南十五里的地方所建的新城。

 

至战国时期,公元前365年,魏国攻宋,占领宋国的仪台(今虞城西南)及其以西包括今宁陵县这方土地后,至公元前276年宁城成为信陵君封邑的治所,后又成为宁陵君封邑的治所。《水经注》卷二十三:“葛于六国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宁。秦楚之际,周市欲立故魏公子宁陵君咎为王,即此。”1992年版《宁陵县志》“大事记”从此说。

 

由上段记载中的信陵君“食邑于宁”可知,信陵君封邑于此时,并没有更改此地的地名,此地仍称宁邑,或称宁城(即以城名代称封邑)。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宋州”:“宁陵县。本宁城。安釐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而邑于宁。”此时,宁城既是城名,又是邑名。但是一些史料书籍及宁陵当地口耳相传却称,信陵君封邑于此时,此地曾改称“信陵”。如《商丘通史》第四章第二节“宁陵县”:“宁陵在历史上曾名葛、宁、信陵,宁陵之名始于战国末。战国时,名信陵,属魏。”

 

对于宁陵县曾名“信陵”,查阅诸多史书,却无佐证。“信陵”地名之说,当源于信陵君。但他封邑于此时,北魏、宋、清史书尚仍称“宁”,之后宁陵县地名沿革又没有称“信陵”的记载。在清代《宁陵县志》“地理志·沿革”中,亦记载战国时期称“宁陵城,属魏”。由此可见,“信陵”在战国时并没有正式成为这方地名,而是后人为纪念信陵君代指宁陵的别称。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后,魏国封公子魏咎于此食邑,称宁陵君。《汉书》卷三十三:“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宁陵君封此,此地仍称宁邑,治所宁城(宁王城)。古名的演变:从宁城到宁陵城,刘邦为何改“宁陵”?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攻魏,决河水以淹大梁(今开封)。三月城破,魏王魏假降,秦即杀之,魏亡,魏家抄籍为奴。宁陵君魏咎也就失去了贵族封君的地位,成为平民。

 

此时,宁邑之地成为秦国辖地。秦去邑称城,改称宁城。1992年版《宁陵县志》“大事记”:“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更宁邑为宁城,属砀郡。”为何从宁邑改称宁城?因秦已代魏,秦国推行的是郡县制。“邑”是分封制时代的遗物,“县”与“城”则是郡县制时代的规范名称。《汉书》载,郡县制实施中,满万户者称县,其长官称令;不满者称城,其长官称长。由此可见,秦时仍称宁城而不置县,说明当时这里人口是在万户以下的,因此仍称“城”,长官称“宁城长”。此时的“宁城”之名,既是治所古城城名,也是治下所辖地域之名。

 

至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将宁城更名为宁陵,并设宁陵侯国;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宁陵县,治所都为宁陵城。关于更名之事,有两段史料记载颇详可以佐证: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宋州”:“宁陵县。本宁城。古葛伯国于此。六国时,属魏,安釐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而邑于宁。魏咎尝封为宁陵君,亦此邑之地。高帝改为宁陵,封吕臣。”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古葛国,后为宋之宁邑。战国时属魏。汉曰宁陵,高帝封吕臣为侯邑。元狩初,置县,属陈留郡。”

 

从两段史料可考,“宁陵”之名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所改。“宁陵”称谓由此始,一直沿袭至今。再考,具体是哪年始改称“宁陵”的?根据史料,应是刘邦封吕臣为宁陵侯那年。《史记》载:“(吕臣)以都尉击陈豨,功侯。”吕臣击杀叛军陈豨后封侯,是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宁陵”之名从此始。汉代列侯所食之地曰侯国,宁陵侯国亦从此始。《史记》卷七《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清代《宁陵县志》都载有宁陵侯吕臣。

 

接着考证,刘邦为何要将“宁城”改名“宁陵”?简单地说,是因刘邦是信陵君、宁陵君的铁杆粉丝,《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刘邦因仰慕敬重公子贤达仁义之情,而将一直称“宁”的两公子的封地,取宁陵君之封号改称“宁陵”,作为纪念。

 

从当时汉刚立国的大环境来说,则是刘邦为了弘扬信陵君信义天下、宁陵君舍身为民的仁爱风范,并在高祖十二年祭祀公子魏无忌后,将其封地作为对吕臣的赏赐,足见对吕臣的器重。汉朝建立后,人们反思几百年大规模的残酷战争,重审历史重塑新风,以此表达那个时代的新观念。有观点说,“宁陵”之名自秦代始,宁邑当时改称宁陵城。这当不可能,一是史书无载,二则魏为秦灭,秦难道会用亡国的君王之名命名地名?目前史无先例。

 

据此,“宁陵”地名的由来,大致理出了一个清晰脉络:西汉初,汉高祖刘邦为纪念曾封地于宁邑的信陵君、宁陵君,改宁城为宁陵。由此可见,“阅读提示”部分的三说或有局限性,或是传说故事,都不太确切,此“汉高祖说”可为重要参考。宁城,一座上承葛国、下启宁陵的春秋古城,穿越战国、秦代的硝烟弥漫,至西汉初年改称宁陵城开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意义与价值愈久弥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