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汳水注》考略(三)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08-27 发布于山西

A3

汳水又东迳宁陵县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世以为堂城,非也。

宁陵县据《宁陵县志》: “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并引班固之语:“邑无定名,民无定里”为证。以宁为名,是 出于人民的意愿。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汉武帝置宁陵县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南。东汉梁国南朝宋属谯郡北齐开皇六年(586)复置,属亳州。大业初属梁。唐属宋州北宋应天府。金属归德府,大定二十二年(1182)治今宁陵县。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沙阳亭故沙随国),按《方舆纪要》沙随城:(宁陵)县西北六里。《左传》成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襄二十二年,复会于沙随。亦曰沙阳亭,或谓之棠阳城,俗谓之堂城。梁大通三年,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自钅至城进拔荥城,胡氏以为即堂城也。其西有白沙埚。唐至德初,张巡守雍丘以抗贼,贼众屯白沙埚,巡乘夜袭击,大破之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认为沙随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城北6公里的石桥乡冉路口村一带地方学者 马学庆等推沙随国辖属范围约南至今宁陵县城一带,西至宁陵西北逻岗至杞县一带,东至宁陵石桥及以东梁园区一带,北至宁陵县柳河镇黄河故道与民权县交界一带

汳水又东迳黄蒿坞北。《续述征记》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东迳斜城下。《续述征记》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亭。

黄蒿坞,按《大清一统志》黄蒿坞在宁陵县北

斜城《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斜城在(考城)县(今兰考县考城镇)东。

汳水又东迳周坞侧,《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树穿道七百馀里,以开水路,停薄于此,故兹坞流称矣。

周坞,按《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则周坞位于斜城(今兰考县考城镇东)东三里出,亦在考城镇东一带。

汳水又东迳葛城北,故葛伯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犠牲。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焉。葛于六国属魏。魏襄王以封公子无咎,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东四十里。

葛城学者认为即今商丘宁陵县北石桥乡有葛伯国遗址,孟子日:“汤居毫,与葛为邻。”清宣统三年(1911年)《宁陵县志・古迹》中“葛城”注文“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熊会贞经过系统梳理后认为这是错误的。认为葛城应在宁陵县东北。(会贞按:非也。上文沙随亭在宁陵北,汳水径沙随亭后,东径黄蒿坞、斜城、周坞,又东径葛城,安得谓葛城反在宁陵西耶?杜预言在宁陵东北,言东可以该东北,此乃四上脱东字耳。《春秋地名考略》引此正作在宁陵县东四十里

汳水又东迳神坈坞,又东迳夏侯长坞。《续述征记》曰:夏侯坞至周坞,各相距五里。汳水又东迳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水迳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隧前有师子、天鹿,累塼作百达柱八年。荒芜颓毁,彫落略尽矣。

神坈坞夏侯坞周坞,熊会贞推神坈坞在商丘城西北。(会贞按:坞当在今商邱县西北按此神坈坞相距不远的夏侯坞周坞也在商丘城西北一带,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三与今商丘城西北一带分布密集的清凉台、黑堌堆、沈堌堆、胡堌堆等汉遗址群有渊源。

底图截自河南文物地图集(商丘)

梁国睢阳县故城睢阳故城位于商丘县城南关外,系汉代遗存,现存南墙残长4500米,西墙残长660米,东墙和北墙不明。据南墙观察,夯层厚10-15厘米,夯窝圆形圜底,径2.5-3厘米。因黄河多次泛滥淤积,城墙全埋藏于地下。城内发现大量绳纹砖、瓦片,另采集有豆、碗等残陶器。按文献记载,此城为汉梁孝王之都。孝王本封大梁,以地卑湿徙睢阳。睢阳城下可能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因淤积过深而无法探明

襄乡坞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商丘县金果园、阎窑等汉遗址有关联。

襄乡浮图,张鹏飞认为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广辑碑文,收录诸多汉魏时期汉地佛教寺庙佛塔及碑刻,如《北魏永宁寺碑》、《洛阳瑶光寺碑》、《北魏祇洹碑》等,而《水经注》卷二十三《水注》还记载了我国传世文献所见最早汉地佛塔“襄乡浮图”。“襄乡浮图”及汉末笮融所起“浮图祠”是传统“仙人好楼居”汉式重楼向兼具汉--印特色“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楼阁式佛塔的过渡性建筑,标志着汉地佛塔的真正产生,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襄阳市樊城区出土“菜越墓陶楼”则是汉末重楼式浮图祠的一件出土文物标准器。“襄乡浮图”早于笮融所起“浮图祠”十余年,故“襄乡浮图”不仅是传世文献所见最早之墓塔,亦为我国传世文献所见最早之佛塔,而笮融于广陵所起“浮图祠”则为传世文献所见最早之寺塔......笮融于广陵所起“浮图祠”,为汉末浮图祠之典范,其建造年代在汉末中平五年至兴平二年(188-195)之间,孙机认为笮融所建浮图祠为传世文献所见最早汉地浮图寺?,因洛阳白马寺未有浮图,故孙机认为笮融所起“浮图祠”为文献所见最早佛寺者,梁思成先生以为是“最早的中国式佛塔”。然我国传世文献所见最早之汉地佛塔,实为《水经注》卷二十三《汳水注》所载“襄乡浮图”,为东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某君所立

“熹平某君碑”,“襄乡浮图”之侧另立有“熹平某君碑”,为东汉熹平年间某君卒后,其弟所立,以旌某君之德。“襄乡浮图”立于熹平中,故此碑所立年代当在汉末熹平至中平之时。张鹏飞认为碑文当述某君之家世生平仕宦及建造浮图之事,并作铭辞以赞其德,惜《水经注》未载此碑文。此碑除《水经注》以外,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后世诸家金石文献皆未载,唯洪适《隶释》卷二十、顾蔼吉《隶辨》卷八依《水经注》皆载有《熹平君碑》,其文同,可知碑早已亡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