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教学“意外”巧应对 应对策略一:旁推侧击 在感知球的特性的活动中,我选择了两只鼓瘪有差别的球,首先请幼儿上来摸摸证实一下,接着我又请了两个不同的幼儿来拍球。本来想,一定是那个气足的球跳 得更高,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却是那个气瘪一点的球跳得高。这不是不对了吗?怎么和幼儿解释球的这一特性呢?但我想,不通过讲解应该有办法让幼儿明白这个道 理。我用两只手各拿起两只球,从同一高度掉下去,这下幼儿看得很清楚,确实是那个鼓气的球跳得高,于是,我趁机问幼儿:为什么刚才却是瘪气的球跳得高呢? 幼儿也很快明白了是有时用的力气大小的缘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的“意外”,此时旁推侧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应对策略二:将错就错 一次手工活动“灯笼”的做法比较新颖,在让幼儿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将近一半的幼儿都做错的现象。当时我觉得非常懊恼,认为辛苦的准备却遇到如此下场。 我反思了一下原因:只怪准备的时候只备了教材,没有好好地备学生。但当场收起来重新示范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幼儿已经剪坏了,而准备却需要很多时间。我甚 至有些埋怨幼儿的口吻,剪坏的幼儿也显得那么不知所措和情绪低落。于是我又分析了一下幼儿剪坏的灯笼:主要是灯笼的下摆剪断了,只要装上穗子,照样也是很 好看的,于是,我安慰幼儿,并与幼儿一起来思考:虽然灯笼的下摆剪掉了,但是怎样来装扮也能让灯笼漂亮起来?剪错的孩子们都又纷纷动起手来,重新又找到了 制作的信心和兴趣,他们有的用剪贴的形式掩盖剪坏的地方、有的重新剪裁成小一点的、更有自主创新的……于是,形式各样的灯笼替代了原来一模一样的灯笼,活 动开展得自然也更自主创新了。其实,每次美术活动中,总有一些幼儿不由自主地出现失误的手笔,如画错等,一般老师总是以换一张纸的方式来让幼儿重新尝试, 从长远角度讲,人生又有几回“第二次”呢?从这次活动中,我感觉让幼儿重新尝试不如让幼儿如何巧妙地就错改进,反而更能培养幼儿动脑创造的思维,同时也节 约了资源。 应对策略三:峰回路转 在“国徽”的活动中,认识欣赏完国徽后,有一个过程是让小朋友自由选择各种形式来印 硬币后面的国徽,如在橡皮泥上印、蘸印泥后印在纸上、还有一种是把硬币放在白纸下面用铅笔磨印。幼儿尝试之后,发现前两种方法都不能成功,只有最后一种磨 印的方法效果最好。此时,我真怪自己怎么不先尝试一下呢?不然就不会造成活动的失败了。然而,我想尽力用自己的行动来扭转这种局势,于是针对幼儿“我在橡 皮泥上印不出来”的疑问,反问幼儿:“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平时的玩橡皮泥的盖子上的小动物能清楚地印出来,而这个硬币也是有高低的,就印不出来了 呢?”我还把橡皮泥盖子拿出来让幼儿和硬币比较,幼儿很快就找出了原因,原来橡皮泥盖子上的动物凹凸很明显,所以印出来非常清楚,而硬币上的图案凹凸不明 显所以印出来就不清楚了。(其中蕴藏着用力和受力关系的科学知识)。明白这个本来没有设计的道理之后,为了让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我马上更改了教学策略和 教学目标,让大家都来磨印国徽,这个在我们童年曾经热门过的形式也同样受到了幼儿的欢迎,当他们磨印成功时,那高兴劲儿真是无法形容。从这次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活动的成功和失败只是一念之别,关键是老师怎样来扭转局面,峰回路转,化失败为成功。 应对策略四: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