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一座城市的“蝶变”之舞

 朗斌资料汇编 2010-01-28
    文章索引:2009.11.28 中国青年报
    烟台:一座城市的“蝶变”之舞
    本报记者:郑燕峰崔丽 许革    
    山东省烟台市,古老的港城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强力打造文化之城的同时,烟台不断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在谋求赶超式发展的背后,上演着一座城市的“蝶变”之舞。

    文化中心:城市新地标

    南大街对于烟台而言,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两年前,南大街上的一处黄金地段,吸引着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目光。尽管开发商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烟台市政府却总是一句话:“这里,将建成烟台市民共同的文化乐园。”

    在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作为烟台市最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烟台文化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文化中心的设计和创作凝聚了烟台一系列的自然特色和物质文化特征。整体建筑刚劲挺拔的骨架象征着的烟台人大气刚健的人文性格,柱廊则是一种柔化弹性的界面。从南大街由西向东,透过柱廊,整体建筑像一幅徐徐拉开的大幕,逐渐展示在市民面前。

    然而,烟台过去却遭遇过没有演出场所的尴尬。2003年,中央电视台《空中剧场》栏目首次山东行来到烟台,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演出场所。“最后选在一家影剧院,音响效果不佳,我们只能在台边多摆些鲜花来补拙。”烟台京剧团原副团长姜明说,“导演是捏着鼻子把晚会弄完的。”

    如今,姜明成为烟台文化中心烟台大剧院运营监督管理处主任。站在设施一流的烟台大剧院大厅,姜明感慨道:“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单是京剧演出场所,烟台原来的很多文化设施都存在陈旧老化、规模小、功能单一的问题。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一座城市发展过快时会忘记文化,会搞短平快建设,但沉淀不出东西来。因此,烟台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最好的地段给市民,给烟台老百姓、给烟台的历史留下些东西。”

    作为烟台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剧院,烟台大剧院选定由保利集团经营管理。烟台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诺将每年在此组织不低于50场的演出,平均每周就有一场。为了保证质量,至少三分之一的演出是由国际知名或者国内中央级艺术团体承担的A类演出。

    9月15日,音乐剧《宝莱坞商人》在烟台大剧院成功开启了中国巡演之行,也拉开了烟台大剧院演出季的序幕。

    随着演出季的全面拉开,《云南的响声》、《巴西的灵魂》、《红旗颂》、《长征组歌》、崔健个人演唱会、郭峰钢琴独奏视听音乐会、莫瑞诺·多纳德独奏音乐会、莫斯科国立交响乐团音乐会……一大批具备国际水准的专业演出将轮番上演,让烟台市民在家门口享受视听盛宴。

    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秀香说:“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导引城市品位提升,形成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在文化广场的东侧是南大街购书中心,总营业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亿元,拥有图书品种15万余种,是烟台第一家超大型的零售书店。

    开业以来,南大街购书中心经理助理孙鲁东一直没闲着。他说:“7月18日试营业,当天销售额达到43万元,而老书城一天销售额最多只有10万元。”

    一位烟台市民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看惯了城中的高楼大厦,现在看到政府能在这么一个中心区域,修建一个这样大面积的文化广场,实在是市民之福。但愿30年后,文化广场还是文化广场,不要被高楼大厦取代。”

    姜明评价文化中心是“文明烟台的标志、市民美育的园地、文化产业的基地、高雅艺术的殿堂、文明城市的窗口”。

    规划展中看城市变迁

    7月11日,烟台市规划展览馆建成并免费对市民开放。展览馆通过图板展示、电子书、显示屏、全息投影、模型和4D动感影院等方式全面介绍了烟台这座海滨城市的起源、形成、演变及发展过程,展示了烟台这座文化古城、山水名城、宜居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当今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

    开馆1个多月就接待了3万多名参观的市民。馆长仲笑男说:“近5年来,烟台一些大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感觉进入了飞速发展期。规划展览馆的建成,既体现政府的阳光规划,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退休老人刘福生说:“看到烟台过去的辛酸,又看到未来的美景,令人深受教育和鼓舞。”

    仲笑男认为,从市民的留言中可以看出,烟台市民很有自豪感,外地人士则充满向往和羡慕。每位市民都充满自信,那这座城市也就信心满满。

    追溯历史,在国家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尽管烟台有过辉煌的领先地位,但烟台人也经历过信心不足的时刻。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最古老的海上航线“登州海道”就曾打开了烟台对外交流的渠道,促成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1861年,清政府将烟台定为开放口岸。1900年以前,山东海关税收的90%来自烟台。其间,烟台诞生了令国人骄傲的5大名牌:酿酒、钟表、制锁、食品和丝绸。

    1900年以后,随着青岛开埠以及胶济铁路的建成,青岛逐渐取代了烟台的地位。56年后,烟台才有了铁路。

    改革开放之初,烟台成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机遇再一次降临。但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一鼓作气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烟台却再次彷徨,城市失色,经济失速……

    由于受铁路发展缓慢的制约,缺乏延伸腹地,曾是山东最大港口的烟台港先后被青岛港和日照港赶超。本应傲立潮头的烟台,不知不觉中“沦落为一般的城市”。那个时侯,烟台人的眼神中少了几分自信。

    正如仲笑男所言,近5年来,烟台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市定位日益理性清晰,烟台重新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区位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在烟台融合交会。

    以前制约烟台发展的是交通。如今,烟台-大连铁路轮渡的建成使用,使之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蓝烟(蓝村-烟台)铁路是烟台与内陆腹地连接的主动脉,总投资15.7亿元的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将于年内完工;一条新的德龙烟(德州-龙口-烟台)铁路也正在建设中。同时,烟台火车站改造工程、莱山机场改扩建工程等相继竣工,烟台港西岗区正快速建设,烟台与山东腹地和国内的经济联系以及与世界的沟通将更加便捷。

    贯通南北山海,拓展东西两翼,烟台的中心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打通隧道,新建干道,拓宽老路,曾经被山体“切割、阻断”的烟台市牟平、莱山、芝罘、福山等区实现五区融合。到2010年,烟台市中心城市人口将接近300万人,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650平方公里。

    目前,烟台经济总量在我国城市中居第20位,连续5年列山东省第二,人均GDP达到4.9万元。

    海量烟台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品质。“境界高远、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胸怀全局、和谐团结的协作精神,海纳百川、诚信友善的包容精神,这就是烟台精神。”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

    从2002年开始,由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到目前的赶超发展,烟台先后3次掀起思想大解放活动,创新理念与创新行动成为城市发展的“导航”。从“烟台制造”到“烟台创造”,从创新资源匮乏一跃成为创新资源集聚的“高地”,烟台靠的就是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

    观念的更新、创新的意识,已经成为烟台人在改革开放中披荆斩棘的精神力量,并构成这座城市“软实力”中最核心、最具渗透力的部分,从而使烟台在集聚人才和城市发展中获得令人艳羡的领先优势。

    烟台人干事有股拼搏精神,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单就体育而言,烟台就走出了4位奥运冠军。

    烟台人有爱心。自2002年开始,烟台市于每年四五月都会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募集资金救助烟台弱势群体。爱心捐助活动,已成为魅力烟台一块响当当的城市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75万人次参加爱心捐助活动,募集爱心资金达4.4亿余元。

    烟台人能喝酒,三两三的一杯白酒,敬客人时可以连干3杯。在这座城市,你可以听到很多关于喝酒的故事。在今年4月开展的烟台形象宣传语征集活动中,就有人提出“海量烟台”的概念。但这位市民认为,海量不单单指烟台临海、烟台人好客善饮,更是指烟台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容量。

    拥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烟台把目光放得更加远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烟台形成了汽车、手机、葡萄酒等优势特色产业和核电、船舶、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已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

    “当前,烟台最缺的就是科技和人才。科技和人才是烟台经济先行一步的根本保证,也是未来发展最关键的因素。”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对人才的渴求溢于言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近年来,烟台市每年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财政资金都达2000多万元。最近5年,烟台每年引进的本科以上各类人才都在1.5万人以上。

    今年9月1日,烟台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闻发布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58个岗位的高层次人才。这是继2002年公开招聘22名有博士学位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后,烟台再次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端人才。

    据烟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郝德军介绍,这些岗位涉及近40个学科领域,其中管理岗位59个,专业技术岗位99个,年薪在50万元以上的岗位有10个,并且对符合“双百计划”标准的高端人才,还将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不仅要引进人才,烟台还提出要引进央企、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增强烟台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就是烟台“三个引进”结下的硕果。作为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烟台市三方共建的创新性国家研究机构,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建设。目前,研究所已成立海岸带生物资源实验室等6个科技创新单元,组建了7个科研创新团队。

    2009年2月,依托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现场评审,将为我国的海岸带科技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研究所到位人员约1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近100人;科研岗位人员100余人,其中不乏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科技骨干中很多是国内外重点院校和著名研究所的博士毕业生或出站博士后。

    融合,为烟台聚集起巨大的发展能量;发展,让烟台人再次充满自信地奔向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