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

 smarklzg 2010-01-30

内容简介  
     
 

  什么是成功呢?
  所谓成功,就是从圆锥体的底层,逐渐向上提升,使自己到达顶尖的一种过程。我们必须充分自觉,有计划,有方法地来完成一个利己利人的正确目标。
  条条大路都有成功的可能。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寻找合理的途径。
  书中道出“成功十力”——洞察力、归纳力、包容力、组织力、分析力、感应力、调节力、补救力、实践力、忍耐力的内涵,并指示你:
  •如何明确地归纳自己的成功目标
  •如何兼顾成家和立业
  •如何掌握知己知彼的法门
  •如何自立并互动来创造成功的机缘
  •如何实践知行合一

自 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逐渐势利起来。使得大家不能不争气,不得不追求成功。
  成功,似乎是一种标志。象征我们努力的成果,表示我们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成功,又像是一种度量衡。评定我们在社会中的等级,硬生生地把人分隔开来,十分无情。
  你一定要成功,你一定会成功,便成为最佳的卖点。造成很多激励专家,其实是打气业者,我们称之为轮胎的充气高手。鼓吹成功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只要用心学习,必然能够成功。大家成为等待充气的轮胎,却不料在成功道上,我们看到的是,太多被爆破的轮胎,偶而只有几个是充气完成的幸存者。这种现象,曾经喧哗一时,热闹一番。在大家失望、难过、后悔的氛围中,冷静下来。经过反省再反省,考虑再考虑,终于明白了三件大事:
  第一,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一步一步,稳当地提升自我。
  第二,呼喊口号是没有用的,应该用心、细心,加上耐心,真正在实践中力求精进。
  第三,成功以后怎么办,远比拼命追求成功来得重要。最好先具备享受成功的能力,再来追求成功,才能确保成果。

  大家深信成功是可以学习的,却也开始重视方向的至关重要。方向比速度更优先,代替了速度最要紧的不当指引。
  我们不再急切地盼望第一桶金,不再盲目地羡慕年轻的成功者。因为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以免一下子从高峰摔下来,那种凄惨的苦果,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大家对于什么时候成功,比较有成熟的感觉。二十多岁,好像太早了,根基不稳固,许多事理还不明白,实在不适宜。六十多岁,当然太晚了。年纪老大,好像没有什么滋味。算来算去,三十六岁,不早也不晚,最为美满。
  《易经》总共六十四卦,象棋合起来有六十四个格子。六十四代表满数,一百减掉六十四,刚好是三十六。人生成功的起点,应该就是三十六岁。到了六十四岁,可以享受老年,当然求之不得。
……

精采文摘  
     
 

                        
                    四、培养自己的兴趣


  有兴趣就容易成功。

  梁启超先生说他是一位兴趣主义者,主张“凡人必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他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只嫌二十四小时不能扩充到四十八小时,不够享用。他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他忙些什么?忙的是他的趣味。他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常常想劝别人也过同样的生活。
  凡属趣味,梁先生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然而,什么是趣味呢?他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便属趣味的主体。”赌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喝酒有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有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跳舞有趣味吗?不跳的时候呢?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好像有趣味,结果,却经常闹得很没趣。梁先生认为这些事情,都不能算是趣味。
  那么,趣味是什么呢?他主张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他认为劳作、游戏、艺术、学问才是趣味的主体。
他特别声明,不是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他说:“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乎趣味主义的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任何工作,如果能够以趣味始而以趣味终,当然容易获得成功。但是一般人对于工作,总是抱着“不得不做”的心情,似乎提不起兴趣,以致很不容易成功。

  培养兴趣有四条大路。

  好在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依据梁启超先生的提示,培养兴趣,大概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
  1.无所为。培养兴趣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是有所为而为的事情,都是以另外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为了达到目的,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就被抛掉。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读书,工人为工资而工作,歌手为赚钱而唱歌,虽然有时也可以引起兴趣,但是真正发生兴趣,必定要和“有所为”脱离关系,为游戏而游戏,为生活而生活,为工作而工作,才有真正的兴趣。如果为了分数而学习,为竞争而生活,为赚钱而工作,那就没趣了。
  2.不停息。人类的本能,只要某一部分搁久了不用,那一部分就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走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小时,跑上几个月,如果有一天不跑,腿便会发痒。人类原是习惯的动物,任何事情做习惯了,就会产生兴趣;久久不停息,便叫做上瘾。多花一些时间,不停地去做,很快就培养出浓厚的兴趣。
  3.要投入。兴趣总是慢慢的来,愈引愈多,愈深入愈有兴趣。从事任何活动,不要存心消遣。缺乏研究的精神,兴趣就引不起来。选择合适的工作,一层一层地往里面深入去研究,一定会欲罢不能,产生很大的兴趣。
  4.找朋友。兴趣和电一样,愈摩擦愈能产生。不停息和用心投入,是靠自己和工作相摩擦,万一自己停摆,发电力便弱了。如果能够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摩擦,彼此切磋,大家都有兴趣,对大家都有助益。
  成功的基础,就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努力去做。不要过分期待未来的成果,反而应该培养出浓厚的兴趣。不喜欢工作,缺乏兴趣,一天到晚企盼着成功早日来临,那是毫无道理的。
  有些人刚开始工作时十分热心,但很快就借故停止不做。这种缺乏工作热忱的人,做到哪里就算哪里,不可能成功。缺乏工作热忱的主要原因,即在提不起兴趣。唯有兴趣浓厚的人,才能够抱持非成功不可的决心,好像开始掘井,一定要掘到井水涌现为止。

                 
               五、判断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广义的,不要局限在某一方面。


  真正的能力,包括“才能”与“品德”。狭义的能力,则偏重于才能;把品德修养,看成另外一种项目。
  才能指办事的方法和思考的能力,亦即不但能做,而且要能想。能想能做的人,具有才能。
  品德指言行合理和光明磊落的节操,前者表现于平时,而后者往往要危急时才能显现。有些人言行合理,却在危急时不知所措,做出令人失望的行为。有些人由于特殊的需要,平日言行不见得合理,危急时表现出崇高的节操,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这样的伟大。
自古以来,有才能的人,品德修养不一定好;而品德良好的人,才能也未必就高。由于才能与品德很难兼备,所以把它们划分开来,而且逐渐轻品德而重才能,造成今日社会的不安宁。


  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人,必须品德重于才能。请看谭延阖先生和汪精卫先生的书法,很多人都认为汪体并无不及谭体,但是学习书法的人,却只有学谭体而没有自称为汪体的。汪精卫先生的才能,相当令人钦佩;他的品德,则由于晚节不保,被大家视为不值得尊敬。因为品德不够理想,连带把他那书法的才能也一笔勾销了。
  希望获得成功,必须从品德和才能双方面,检讨自己的缺失,以便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品德方面,我们建议以“自己是不是父母的好子女”为考察的起点。为人子女是做人的第一种角色,如果扮演得不好,其他角色,还能够期望自己扮演得好吗?
  陈大齐先生曾经感叹“为子不易”,他说:“一个人呱呱坠地,自然而然成了父母的子女,子女本人没有什么不易。饥了,父母会为之供养;冷了,父母会为之供衣。及稍长大,父母仍会为之供给衣食。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有饥寒之虞。焦心苦虑的,是父母,不是子女。及再长大,找不到工作,得不到温饱,这是生活的不易,还不是为子的不易。”那么,为子不易,指的是什么呢?“在物质方面,要使父母不愁匮乏;在精神方面,要使父母经常欢乐。这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还要更进一步,做出些光耀门楣的事业,使亲友们见了你的父母,都会称赞一声好福气,这更非易事了。”
  看看今天那些不成功的人,是不是“只晓得托父母的余荫,在家舒适过日子,出外莽莽撞撞仿效太保太妹的行径”呢?可见按照做子女的道理,来修养自己的品德,是多么重要。
  做好子女,并不是“只要听话,顺从父母就好了”。古人说孝,单用一个“孝”字,不用“孝顺”这个复词,可见真正的孝,必须明辨“可顺”“不可顺”。陈大齐先生认为“只可顺从其可顺从,不当顺从其不可顺从”,如果连不可顺从的也一并顺从,那就转而成为不孝。
  判断能不能顺从父母,成为考察自己才能的第一步。拿什么标准,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态度,都要能想也能做,才不致使自己“连基本的子女都做不好”,否则还谈什么成功?

  激励品德要有标准,要讲求方法。

  荀子的标准,一共三点:
  第一,以父母的安危为标准。能安可从,可能危即不可从。
  第二,以父母的荣辱为标准。凡有助于父母的荣誉的,可从。可能辱及父母的,不可从。
  第三,以命令的善恶为标准。能够至善的,可从。可能为恶的,不可从。
  方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