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之问何以令面试生抓狂

 悦读馆 2010-02-07

  熊丙奇 

  

  “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这一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在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中,却被很多教授公认为是“考生最难回答”和“回答最糟糕”的问题。据报道,一位至今已经参加了4届复旦自主招生面试的专家说:“每当我问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说‘我平时基本上都是看教辅书’,说自己最近在读一本什么书的考生很少。”

  如果这是一项调查,我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它能反映今天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可作为一道面试题,这道题目则有“故意为难”应试教育环境中的高中生之嫌——几乎可以推断,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好”这个问题,而且“什么是‘回答好’”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大部分学生说“我平时基本上都是看教辅书”,这是符合现实的。今天的中学生,要“混到”进入复旦大学面试环节这样的水平,不把大量时间用到教科书、教辅书上,几乎不可能。进入面试环节的学生,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中学直推生,基本要求是成绩名列全校前列,或获得全国竞赛奖励;另一类是参加复旦水平测试的优胜者,而复旦水平测试,其实就是10门学科的综合考。要让学生又博览群书,又能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实在是过高估计小朋友们的精力和能力了。

  “说自己最近在读一本什么书的考生很少”,这更是现实。“最近”,就是最近一个月、两个月。这一两个月同学们在做啥?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都在“两手抓”,并被要求“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高考准备,另一手抓自主招生笔试准备。要参加多校自主招生笔试的学生,更是“抓狂”。他们挑灯夜战,看各高校超纲的考题,哪有时间去阅读什么“闲书”啊!如果要让他们有心思去阅读书籍,就请各高校先别折腾考生,不那样各自为政地举办笔试。

  还有一点,教授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虽然这道题貌似平淡无奇,是考生和面试教授之间的随意交谈,但这毕竟是考试,有考试就会有评价,学生们回答时也会揣摩老师的“胃口”。假如我是一位考生,平时喜欢看金庸的小说,可我能大方地告诉老师我平时喜欢看武侠小说么?万一给老师留下“低俗”的印象怎么办?与其如此,还不如随大流说自己一心爱读教辅书。

  《解放日报》2月4日的一则报道说,在上海书城,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校园小说和武侠小说区,多达二三十个学生在“扎堆”阅读;而在文学作品区,只有零星学生翻看,大部分学生匆匆浏览,逗留时间不超过10分钟。据大众书局等书店的工作人员介绍,中学生假期阅读率最高的是言情小说和动漫读物,名著借阅率不到两成。上海市一项中学生读书征文调查也显示:近万名学生中,半数以上将卡通漫画类书籍列为“最爱”,其次是校园小说、武侠言情小说,只有两成学生喜欢读文学名著。

  没读过名著的孩子,纵然阅读了言情小说、校园小说、动漫读物,他们面试时敢与教授们交流么?这其实比“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更难回答。作为面试官的教授们,是否给同学们平等的交流空间,不主题先行地给学生打上正确或错误、先进或落后,高雅或低俗的标记,对同学们真实表达自己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这方面,经受过长达12年“表达训练”的同学们,是抱有谨慎态度的,如果以“读了什么”作为作文题,他们很有可能虚构自己阅读名著的心灵体会。可到了面试交谈,他们担心交流中会露馅,所以宁可选择“保守”的答案。

  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笔者不否认,面试是想从多个角度更充分地考查学生,但如果所考查的题目要求学生做出超出现实的回答,那就是一厢情愿,把学生当作“火星人”了。如果教授在交谈中问学生,你对哪些动漫作品感兴趣?你们中学生中最流行的言情小说是什么?并和他们聊得很欢,学生们或可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哪怕是吃快餐般的体会。

  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一直力图在教授和学生的平和交流中发现学生真实、自然的一面,并对中学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可倘若教授们总是居高临下,忽视学生生活的“真实”一面,学生们是难以打开心扉,教授们也是无法更多了解学生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