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思维特点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孙德勤 2010-02-11

  地理思维是学习者在地理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对地理事物感觉、知觉、记忆和想像基础上形成的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也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高级阶段。在地理教学目标中,凡要求理解、运用等较高层次的内容,对其认知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思维。
  一、地理思维的特点
  地理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使地理思维过程的结构具有特殊性。认识地理思维过程的结构特点和特殊规律,是有效实施地理教学方法、措施的基础性研究。
  (一)地理思维是空间的形象思维
  地理区域及其景观是一个有形的宏观世界。地理认知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利用地理形象、图像或图示完成的。形象思维是地理思维过程的基本成分。但是,地理形象思维与音乐等艺术学科的形象思维有所不同,主要是三维、实体的形象思维。因此,空间的形象思维在地理思维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为多角度、全面获取和传递地理图像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使地理思维过程更加形象化。形象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地理教学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认知对象的形象化,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地理思维是综合的逻辑思维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地域性,这两个特性直接影响着地理认知的思维特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形成,都是地理系统内部物质、能量运动与转化的结果。加之目前人地关系日益复杂,这使得地理认知对象还是一个物质、能量运动的复杂系统。地理科学认知客观世界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尺度、类型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的物质、能量流动与转化,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的形成进行综合分析,也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和系统化等。所以,地理思维过程另一个重要成分是抽象的逻辑思维。
  地理科学的应用优势,主要源于把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开放的系统加以研究,用综合的眼光对区域环境开发与利用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而这种地理知识、方法、能力和观念的实际应用,关键不是地理要素的分析,而是地理系统的综合。综合既是地理逻辑思维的起点,也是其终点,所以,地理思维是综合的逻辑思维。
  二、地理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再现性思维而言的,它不单纯依赖原有知识记忆,不照搬现成的规律和程序,而是重新组织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灵活运用规律和原理,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新程序和新方案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最突出特点是新颖和独特。创造性思维既需要不同探索方向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需要不同媒介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还需要直觉、灵感等其他心理活动。专家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由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产生的。我们理解,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的形象思维与逻辑的抽象思维相互结合和作用的结果。
  地理思维过程主要由空间的形象思维和综合的逻辑思维组成,又有多种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共同参与,决定了它具有形成地理创造性思维的潜在功能。认识地理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条件,激发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对改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启示。
  三、采取教学措施,发展地理创造性思维
  (一)利用地理图像,作为地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主要语言
  为激发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教师要遵循思维科学规律,把地理图像资源作为地理学习主要的信息源、思维材料和成果形式。把学生利用地理图像的活动贯穿于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1.利用地理图像丰富地理思维的感性材料
  地理图像具有信息量大、具体、真实反映地理事物的表象和空间关系等特点。让学生观察、感知地理图像或模型,通过形象思维认知的地理事物,能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形成无意识记忆,降低理解难度,提高记忆效率。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各种地理表象,是地理思维最重要的感性材料,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想像、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形象化信息代替抽象的文字、词语和符号信息。指导学生阅读地理图像,不仅要关注有哪些信息、特点和规律,还要关注有什么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获取更多地理表象,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也为获得思维的理性材料(概念)做准备。
  想像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地理创造想像的途径有:让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接触不同类型的地理表象,为形成有意识想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内涵深刻的声、像情境,引发学生无意识想像;设计角色扮演,使学生进入某种环境和身份的想像中;让学生设计表示地理事物形态或空间关系的图像、图示,发展学生的创造想像和创造性思维等。
  2.利用地理图像获取地理思维的理性材料
  概念是思维过程中抽象与概括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思维的理性材料。学习地理概念是掌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原理、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和地理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条件。
  绝大多数地理概念都代表着客观的、空间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地理事物表象。从图像信息中获取地理概念不仅可行,还有发展思维的重要意义。要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地理事物本质,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高级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利用形象化手段,触发地理表象与其概念的一一对应,使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形象”概念,并习惯于通过“形象”来思考。
  尤其对于学生感觉陌生的地理概念,教师应出示概念的典型图像,使该地理表象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如学习“流域”这个概念,可以让学生具体描绘出形成某流域边界的山脉,观察长江、黄河等流域的大体范围,以便建立“流域”的形象。
  对学生大致了解,但不太清楚其内涵和外延的地理概念,教师既要出示与此概念相符合、及相混的地理模型、图像或图示,让学生进行比较、识别,再通过对图像进行信息简缩、内涵抽象、语言概括等思维活动,达到对地理事物形象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准确理解。
  (二)利用图像,认识和表达地理空间性质和地理形成过程概括起来,地理认知任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认知地理事象的空间性质,二是认知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
  地理事象的空间性质包括空间特征、空间方位和空间关系。认识地理事象的空间性质,主要依赖于观察和空间的形象思维,其思维过程着眼于地理事象的宏观特征,其观察视角应具有空间的多样性。
  地理形成过程既包括大气、水体、地壳、生物等运动的宏观过程,也包括地理事物内部物质、能量运动与转化的微观过程。认识地理形成过程包括:认识地理系统的组成物质、结构和运动特点和认识地理事物的能量来源及其转化形式,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地理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过程。
  学习地理,既要从不同视角观察某地理事象的空间性质,也要综合分析该地理事象形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物质、能量的运动与转化状况。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深化并达到透彻理解,同时也能促使地理宏观的形象思维与微观的逻辑思维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探究地理事象空间性质和形成过程的任务,虽然没有明确列入地理教学要求,却渗透于教学内容各个章节,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日常教学要重视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进行地理综合分析。学习区域地理不能忽略地理形成过程。学习系统地理要特别重视地理空间性质分析。下面就此简介两种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由图化文”的区域地理探究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要利用区域景观图说明区域地理特征、规律,用专题图、原理图说明地理形成过程。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通过对图像材料的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系统化、具体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探究该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人地关系及其问题。此外,还要让学生表述其探究思路和结论,促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化、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
  如学习新疆地理,可以利用我国新疆干旱景观图和农作物、城市、交通线等分布图,以及我国太阳辐射、地形、年降水量、自然带、全球风带、气压带等分布图等,探究新疆干旱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以及新疆文化景观分布的特点、规律和成因。由于地理系统具有开放性,所以,还要进一步探究新疆与我国其他省区的空间联系,并分析这些地区对新疆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探究领域有很强的地方性,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既需要空间的形象思维和陈述性知识,也需要综合的逻辑思维和程序性知识,最终使学生形成对区域地理空间性质和形成过程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还能从中感悟到学习区域地理的策略性知识。
  这种“由图化文”的区域地理探究方法,有利于学生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地理思维系统化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区域地理系统的综合分析,要抓住主导因素,因为主导因素是进行地理过程分析与综合的逻辑起点,是把握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要领。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灵活创设探究条件、组织探究过程。一般来说,分步骤地提供思维材料和组织探究过程,可以降低探究难度,当然也同时降低了探究过程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价值。尽管这种“由图化文”的探究方法主要引发的是再现性思维活动,但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思维材料提供比较充分和较为自主的探究条件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由文化图”的系统地理探究方法
  系统地理知识在教科书中,一般是直接给出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文字表述,也给出一些地理原理和过程的插图。为了认识地理形成过程的空间特性,学习系统地理,建议教师采取“由文化图”的探究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有序的自主学习。这种“由文化图”的探究过程可以采取归纳探究和演绎探究两种方法。
  归纳探究是由地理事物特例入手,探究其一般规律的认识过程。具体步骤是:提供地理案例、数表等地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谈感想、提问题,参与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并得出地理结论;让学生利用相关区域分布图、地理原理图,表达该地理空间性质及其形成过程。归纳探究是将地理案例资料图示化、程序化的过程。
  演绎探究是把地理事物一般结论和规律运用、推广到个别案例的认识过程。具体步骤是:列举不同地理案例,对教科书中抽象的地理概念、规律、原理进行具体说明和论证;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或自己设计的原理图、结构图表达对区域地理案例的理解和推理过程。
  不论是归纳探究,还是演绎探究,都需要把地理系统各要素的逻辑联系及其形成过程表达为简单的图示,也需要把系统地理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于解释某区域地理特征与差异,也就是把系统地理的规律、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区域化、景观化、图示化。
  如学习“水循环”,让学生根据“影响我国的主要盛行风”等材料,对我国海陆间水循环的路径、影响范围、输送水汽数量的多少、基本环节等,进行创造想像,建立起我国海陆间水循环的空间形象,并对海陆间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及过程进行图示化表达。学习“全球变暖”,让学生设计“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全球变暖及其产生的影响”用逻辑联系网络图表,并按此逻辑关系设计一幅全球变暖的景观图。这些教学设计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创造活动和情境。
  用“形成过程图示化”和“系统地理区域化”的探究方法学习系统地理,对学生的发展功能有: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和理解;学会用地理图像思考问题和整理知识;促使了地理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在大脑中的混合编码,形成图示化的地理认知结构;增强了地理形象思维与地理抽象思维的系统化、具体化的能动性;提高高层次地理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密不可分,是统一于学生地理思维完整过程的。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也离不开这两种基本的思维过程。
  (三)利用图像反馈、测评学生的地理学习成果
  教学反馈与测评不仅具有对教学评价和激励的功能,还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和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功能,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反馈与测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如,经常布置以图像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地理作业;提供以图像为主,反映地理空间特征和地理形成原理的信息材料,并配以有一定开放性的设问,考查学生利用图像获得地理知识、发现地理特征、规律和分析地理原理的能力。再如,在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探究结论用图像信息表达,考查学生对现实地理问题或地理案例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设计以图像为载体的作业或测评题目时,设问不要太琐碎,绘图要求不要过于具体,而是指出一个具有探索价值和创造空间的总体目标、要求,允许学生参阅地理教科书、地图等资料,适当放宽作业、答卷的时间,把作业和测评设计成一种创造活动,任学生发挥想像、自主创造、愉快完成。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心理学》,沈德立等,教育科学出版社
  2.《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
  3.《心理学》,蔡笑岳,高等教育出版社
  4.《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译)
  5.《教师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