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

 孙德勤 2010-02-11
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


●曹汉华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目标之一,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老师的重要任务。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方面。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差异,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人往往能在处理问题时作出正确、有效的判断。地理学科知识丰富,覆盖面广,有利于科学思维品质的养成。
  一、演绎推理,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又快又正确地推理。不少同学对于地理的看法是只要背背读读就行了。结果放弃了理性思维的培养,在综合性的地理考试中成绩均不理想。要培养学生快速、正确的分析问题能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是关键。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有理有据,步步推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解决问颢既迅速又准确。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能从题目中找到不同的条件或依据得出一般的结论,却不会对众多条件的内涵加以贯通,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陷入条块分割的境地,前后知识不连贯,花费时间不少,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
  对于文字性的材料,要引导学生在认识材料内在“联系”的同时也进行分析的“推理”;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隐含着“推理”过程,如自然地理的材料,地理位置和气候、地形、植被、土壤之间明显存在整体性关系,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类型、植被土壤、河流的水文状况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是人文性材料,所叙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也是明显存在着的。更进一步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等的反作用。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有理有据,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方可解决问题。
  二、知识迁移,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时的迁移能力上。课本所提供的案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课本外的问题。
  例如:在训练学生对港口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时,就要有意识的把在课本中学到的上海港和鹿特丹港口的知识运用起来,从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和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入手,并具体分析包括社会历史因素,管理因素等诸多影响港口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和不足。比如,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时,要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主要从游览价值(资源本身审美价值、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和开发利用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谈。注意挖掘材料包含的新信息。如安徽的天柱山,随着对它的开发力度加大,已经与课本上讲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条件和不足(如交通等)已经得到改善,我们要根据材料实事求是地评价。这种训练会使学生灵活分析能力大大提高,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有所用。
  三、对照比较,增进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相似的地理事物,认识深度和广度因人而异。例如,智利和越南同属于狭长型国家为什么气候类型有较大差异呢?有的同学认为纬度不同,智利南北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有的认为海陆位置不同,一个处在大陆东岸,一个处在大陆西岸;还有人认为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不同、洋流影响不同等等。这就是思维的深刻性不同造成的。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一个具有深刻思维的人才有成熟而全面的想法,才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步加深,但同年龄之间照样存在着思维深刻性的差异,通过对照比较可以很好地增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较是确定事物相同和不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只有借助比较,才能认识其本质属性并突出其特点,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深刻的理解。
  地理学习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鲁尔区和我国东北工业区,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工业部门、市场区位等方面比较,可以更深刻的掌握传统工业区发展的特点,从而理解我国对老工业区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思考如何进行针对性综合改造。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对传统工业区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过程。
  四、设疑质疑,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要能够在学科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成就,重要的一点是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否则,即使将几本书倒背如流,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个记忆的天才,将自己的头脑变成高级“存储器”。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前人所创造和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对学生来说不属于创造性思维。但知识是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创造思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教师有意识去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成为他们思维品质中的主体。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疑质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疑才有问,带着疑问,学生才有可能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造。首先,教师应经常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带有启发性的,尤其是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觉的、独立的、大胆的去思考,去发现。他们的思维所得答案或结论虽未能十全十美,但只要学生的思路和结果是合情合理的,教师都应当肯定。设想加论证是产生新的理论和学说的常见模式,大陆漂移说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未来地理学家就产生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其次,教师不能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应该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疑,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创造思维的闪光。教师不能先入为主看待学生,否定学生的提问,相反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发问是有价值的。第三,问题提出来了,怎样解决,教师可以扫除学生知识的盲点,避免学生进入思维的误区,但决不能包办,主要是引导和点拨。使得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设陷纠错,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严格的分析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在介绍正确思维过程的同时设计一些“陷阱”,或是题目本身存在错误,先让学生“误入歧途”,再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这样有利于纠正学生思维的不严密、解题马虎等不良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城市的功能分区中,城市中心区往往是中心商务区,外围是住宅区,再往外是工厂区这一模式。从地租的角度看市中心土地租金最高,交通区位好,房价最高。为什么一些特大城市在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却是低矮的棚户区,而高级住宅区却分布在城市外围?你作为开发商是选择在哪儿建高级住宅呢?把学生引入一个前后两难的境地,让学生在批判中理解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之一。
  六、逆向溯源,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不少同学学习很认真刻苦,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但在读图分析时却时常感到一筹莫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灵活运用逆向思维的缘故。大家习惯于正向思维,即从已知推出结论的过程,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如果能同时注重逆向思维的运用,执果索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过来想”,来分析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往往能水到渠成。
  学生地理思维的品质的高度发展过程,就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和智力增强的过程。地理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南莫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