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汤与黄芩汤

 longkill 2010-02-16

黄连汤

  来源:张仲景
  配伍:炒黄连、炮姜、炙甘草、桂枝各24克,人参18克,碎半夏100毫升,大枣12枚,水煎.
  主治:胸中有热而欲呕吐,胃中有寒而冲痛.
  方解:和解之剂,寓意类似小柴胡汤,和解,只是归经不同.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解】胸中烦热,欲呕吐,舌淡红,舌苔黄,乃胸中有热之见证;腹中痛,肠鸣泄泻,脉弦紧系胃中有寒之见证。当见无胃口,此证因胸热胃寒而致升降失司,方中黄连苦寒以清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以去胃中之寒,二药合奏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之功而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阳升清二药与共,使升降复司,胃肠安和而为臣。党参、大枣补中益气,共奏扶正以驱邪之功可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组成】黄连三两(舌苔黄,烦躁不渴,不用石膏也) 干姜三两(胃口不好食物不化,或者吐蜒)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舌头淡红或者畏寒无胃口) 半夏半升(呕吐) 大枣十二枚擘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黄连为君者,以胸中热烦欲呕吐,腹中痛.(冲气之痛?)------------与理中汤不同于白术.
太阴本病之为病,腹满(脾实去白术加附子)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阳明病寒在心下痞)。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中寒,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祇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黄芩汤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炙)2两,大枣(擘)12枚。

方剂主治

泄泻或痢疾。身热(身热黄芩,三焦热郁. 黄连胸热烦躁在心热)不恶寒,腹痛(挛急痛芍药甘草),口苦(黄芩)咽干(大枣),舌苔黄,脉弦数(这三者皆黄芩也)。-----------黄芩为君者,身热不恶寒.去小肠之热,解血利.

方剂功效

清热止痢。

临床应用

痢疾:盛某某,男,26岁。夏季间患痢疾,痢下脓血便,红多白少,腹部挛急而痛,肛门作坠,身热,脉弦数,舌苔黄。治以调气和血,清热燥湿。白芍9g,甘草3g,黄芩9g,广木香6g(后下)。连服3剂,下痢止,腹痛除。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2.《内台方议》:黄芩为君,以解少阳之里热,苦以坚之也;芍药为臣,以解太阳之表热而行营气,酸以收之也;甘草为佐,大枣为使,以辅肠胃之弱而缓中也。
  3.《医方集解》:黄芩以彻其热,而以甘、芍、大枣和其太阴,使里气和则外证自解。
  4.《伤寒贯珠集》:热气内淫,黄芩之苦,可以清之;肠胃得热而不固,芍药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
  5.《医林纂要》:太阳郁热,则上烁肺而下遗大肠,故用黄芩以除肺肠之热;少阳郁热,则木乘土,故用芍药以泻相火而和太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大枣以治寒,且以厚脾胃生气血而治自利。
  6.《霍乱论》:黄芩清解温邪,协芍药泄迫血之热,而以甘、枣奠安中土。

用法用量

上4味,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日2服,夜1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