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的“施爱”艺术

 伯利恒之星(雨) 2010-02-21
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的“施爱”艺术

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我国古代教学名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师生情感交流的核心是爱心融入。这就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师爱的意义,培养师爱情感,并掌握施爱于生的艺术,因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具体方法:

施爱于细微之处。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往往在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都会产生师爱的魅力。

施爱于需要之时。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将自己的师爱之情化为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的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施爱于意料之外。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客观事物越超越出预期产生的情绪强度越大。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行为能真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振动,从而产生师生情感上的炽热的碰撞,那么教师就要设法在师生交往中使学生产生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

施爱于批评之中。师爱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由于批评易引起学生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因此在批评时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是不容易的,然而恰也是批评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

施爱于学生之间。教师一方面把自己对学生的爱直接施予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集体将爱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蕴含在学生间情感背后的师爱。

施爱于教学之余。不仅在教学中,在教学之外也有大量的师生接触,注意课外的“感情投资”会获得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