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职业学校教学副校长的思想碎片

 fenbi5354 2010-02-22

一位职业学校教学副校长的思想碎片

 

 

总想着改造学生,必然多一份制约,多一份强制;总想着影响学生,必然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制约、强制,必然“影响”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耐心、宽容的潜移默化,却可以收到“改造”学生的效果。

 

应该清楚地知道,优秀的学生并不完全是由我们培养出来的,所以不能沾沾自喜;反之,转变问题学生则应该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该清楚地知道,优秀教师不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考核出来的,甚至也不单纯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科学的引领下、环境的熏陶下、氛围的影响下、激励的推动下,经过个人艰苦努力成长起来的。学校要做的是什么,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教师的“被发展”有用,但教师的自主发展更有效。

 

不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优先位置,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一个缺乏人文素质的学生,经过了五年高职学校生活,变成了掌握了高技能的缺乏人文素质的社会公民?

 

都在说专业与岗位实现零距离的对接,其实怎么可能呢?即使可能,学校教育的价值何在?如果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恰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社会何以发展?企业何以进步?所以世界发达国家的职教理念是,职业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教育,也是对社会的教育。

应该实现三种对接:一是学生和合格公民的对接,二是专业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对接,三是专业技能和岗位需要的对接。

 

对教师的评价,需要指出教师在哪些方面的“不行”,但更要指出的是,教师如何努力才能够由“不行”转变为“行”。前者是技术性的操作,而后者是人文性的关怀。

 

能否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对新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就其存在的问题而言,不应该仅仅看作是对他们停止聘任的“终点”,更应该看作是他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起点”。

 

一个毕业两年的学生告诉我,她考取了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在祝贺她之后,我在想,能否对毕业生进行这方面的跟踪管理呢?跟踪调查的结果,作为对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的奖励,岂不是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利于他们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

 

在这学期的课堂上,我发现,不少女孩子不听课,利用课余甚至是上课时间在绣“十字绣”。发现伊始,我非常气氛:作为一名学生,面临着考证和实习就业,怎么能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呢?继而我发现,在“十字绣”群体中,有不少是属于“乖乖女”之类的,她们不迟到、不早退,不抽烟、不打架、不穿奇装异服、不涂脂抹粉,她们并不优秀但也不违反校规校纪,她们拿不到奖学金,但也很少有不及格的课程。经过思考,我的结论是:她们是学生中的“中间群体”,她们的向左向右,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走势。于是,如何把她们拉近“优秀”行列,应该成为我近期关注的问题之一。

 

把职业学校作为个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每个职业学校如同一个个自然人一样,貌似相同,其实都有自己特殊的一面。对这种特殊性的尊重,无疑是有利于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

 

其实在选择教师评价模式上,也不应该一刀切,正如教师的职称、专业、任教时间长短等不同一样,学校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一个百年老校,教师队伍形成了合理的梯队,与一个新建学校或是发展中的学校,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经常讲,在教师评价问题上,不光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应该明了,校长想要什么以及学校发展急需什么?这也就是说,同一个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在甲学校是合适的,在乙学校就未必合适。

 

教育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一边增加投入,一边要规模、要质量、要效益。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取决于多种因素,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搞教育,固然需要信心和决心,但更为重要的是耐心和恒心。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愿意读书,这恐怕是普遍现象。不少职教工作者为此深深忧虑。我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不读书归结为学生的素质差,我们应该做、必须做的是:探究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读书?探究职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探究学生在想什么以及准备干什么?

 

我绝对不能同意“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生活目标和志向”这样的说法。当我看到大量的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去社会上打工的时候,我为他们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和自觉承担起生活责任而骄傲、而感动。

 

进入了职业学校,家长、学校和社会无形中给了学生这样的暗示:上职业学校不就是能够学有一技之长,早一点就业吗?这样的暗示既给了学生无形的压力,也使学生形成了线性思维。不少学生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后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

读书是好事,但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是:我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自己养活自己?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我相信,学生是会有很高的积极性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能提供这样的有效帮助吗?

 

职业教育所承担的任务,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要有职业的价值感和庄严的使命感。有了职业的价值感和庄严的使命感,职业学校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工作中,也许过多地强调了教师职业的事业心、责任感及奉献精神,而忽略了教师职业在职教领域里的个性和特色。我们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即,让教师懂得,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做这些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究竟是学校的事,还是学生的事?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这些最基本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毋庸置疑是非常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一培养是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的。而“学生自身的努力”,是任何力量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学管理也好,学生管理也好,单纯地定目标、提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要想把这个“工程”做好、做优,其难度绝不亚于我们盖大楼、建实训基地。

一味地加课、辅导,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考证通过率”的目的。正如有了优质的建筑材料,我们未必能建造出优质的大楼,还必须有高水平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高标准的验收才行。

 

“教育即生长”。生长是指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指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而绝非单纯指学校的扩大、扩张、扩展。

我们常说“教师是园丁”,很有道理。但我以为还不够,学校还应该成为学生“生长”的乐园;学校还应该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优质的空气。

 

会计学科的教师修改不了计算机学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反之亦然,因为他们不懂、不了解。同样的道理,我们了解我们的学生吗?90后学生的喜怒哀乐我们知道吗?90后学生的价值观我们明了吗?90后学生的兴奋点我们清楚吗?90后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们理解吗?如果我们不知道、不明了、不清楚、不理解,又如何“修改”这一篇“论文”呢?

 

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对一般同学颐指气使、高高在上、喝斥训斥、满脸“阶级斗争”,而一般同学对此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我为个别学生干部的幼稚无知感到郁闷,更为众多学生的麻木不仁感到悲哀。

学生干部应该有宽阔的胸怀和优秀的品质,一般同学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呼唤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我更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没有教育的管理必然是简单的、僵硬的,因而也是受排斥的;没有管理的教育必然是疲软的、弱化的,因而也是无效的。

 

2009年12月2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新疆6.5亿元建涉煤紧缺人才培养体系。每当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总是不以为然。人才体系是用资金堆起来的吗?资金的确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教育也确实需要投入,但这绝不是说,投入了资金,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诸如人才体系的建设、课程改革的成效、师资队伍的培养等,都不是单纯靠资金能解决问题的。

 

2009年12月1日《文汇报》载:“前不久,继美国评出最令人反感的词句后,我国网民也在网上评最讨厌的词句,或最令人发怵的词句,其中被多人提到的一个词句,叫‘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之所以“荣膺”最令人讨厌的词句,就在于它背后的严重的官僚作风。“有关部门”不是个部门,它可以指许多部门,但这许多部门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有关部门”。

在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也有不少类似“有关部门”的令人无法把握的极不确定的词句。如,深入开展、强势推进、打造特色等等,这些词句可谓司空见惯,但至于怎么深入、如何强势、何为打造,也就没有多少人较真追究了。

我曾随团访问印度NIIT总部,印度方面的翻译可谓精通中文了,但遇到“不断推进”、“整体联动”、“向纵深发展”、“相关举措”、“有关方面”等词句,总是磕磕巴巴,语不成句。

 

余祖光先生说:“就是要把它(指职业学校教师)扔到校企结合里面去,扔到企业里面去,出一身冷汗,产生努力的动力。”(《职教管理动态》2008年第1期)

教师在课堂上不会出冷汗,那是教师的拿手好戏。为什么到了企业就会出冷汗?那是因为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正像一位职教工作者说过的那样:有些教师是假鲁班培养不出真木匠,假鲁班会讲木材理论,没做过家具,让学生打出家具不现实。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总归要毕业,总归要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学生总归要“出冷汗”的;而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教师则可以不必“出冷汗”,一直流畅地把“木材理论”教下去。因此,教师“出不出冷汗”、“出冷汗”的多少和学生成反比关系。

 

2010.1.18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