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凡三世(一)

 kajia 2010-03-08

  十五世纪四十年代,风云一时的金帐汗国面临着分崩离析,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几个鞑靼汗国内讧不已,在东欧平原上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上百个大小城邦也相互攻伐不休。在斯拉夫人建立的古罗斯诸城邦中,最强大富庶的是莫斯科大公国,因此莫斯科大公国经常遭到鞑靼人的侵袭。

  公元1440年,莫斯科大公国的领主瓦西里二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瓦西里二世的第一个儿子尤里早年夭折,因此瓦西里二世对这个孩子给予了很大希望。根据莫斯科公国大主教的提议,这个孩子起名为伊凡。

  伊凡五岁的时候,莫斯科公国东边出现了一个新的汗国--喀山汗国。喀山汗国在立国之初就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劲敌。1445年,喀山汗国的穆罕默德汗发兵莫斯科,前来侵袭。瓦西里二世身为大公,亲自引兵拒敌。虽然莫斯科大公国集合起来了上万人的军队,但面对鞑靼铁骑,仍然不堪一击。瓦西里二世的亲征也没能给公国带来胜利,在战斗中瓦西里身负重伤--左臂被箭射穿,几个手指被砍掉,头上也伤痕累累。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被击败,大公被俘。

  瓦西里二世被俘后,莫斯科大公国和鞑靼人进行了谈判。最后莫斯科大公国以25000卢布(在当时属于巨额赔款)和割让莫斯科以西的一片土地为条件,鞑靼人同意撤军,放还被俘的瓦西里二世。

  在瓦西里被俘期间,莫斯科城中的行政事务由瓦西里的表哥,兹韦尼哥罗德大公舍米亚克代理。舍米亚克不想放弃到手的权利,因而策动了政变。在瓦西里走到莫斯科城附近时,舍米亚克下令关押瓦西里二世的家眷,在城外同时也扣押了瓦西里二世。舍米亚克指控瓦西里二世叛国投敌,命令将其双眼刺瞎,流放到沃洛格达。政变后,舍米亚克自封莫斯科大公。

  但是舍米亚克不具备治国的能力,很快莫斯科大公国内部就民怨沸腾,教会和军队公开要求瓦西里二世复位。迫于压力,舍米亚克只好前往瓦西里的流放地--沃洛格达,请求瓦西里宽恕并回莫斯科复大公位。瓦西里二世表现出惊人的宽宏大量,宽恕了舍米亚克,重新回莫斯科复位。

  舍米亚克并未就此甘心,此后他又率军发动了一系列进攻,企图夺回莫斯科大公国,但历次军事行动均以失败告终。1450年舍米亚克和忠于莫斯科大公国的特维尔大公之间的战争称为古罗斯城邦国家之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伐战争。舍米亚克战败,自此一蹶不振,1453年中毒身亡。

  莫斯科大公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没有发生战事,得到了生养休息的喘息机会。1449年,当伊凡不满十岁的时候,瓦西里二世做出决定: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所有官方文件均以瓦西里二世和伊凡两个人的名义签署,也就是说莫斯科大公国从此有了两个大公。瓦西里二世的决定当然是因为失明促成的,但这个举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伊凡的权威。

  1451年,鞑靼人再次进犯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国的兵力微弱,不足以和鞑靼人抗衡,很快鞑靼人就兵临城下。瓦西里二世和伊凡连夜前往伏尔加河流域的古罗斯诸城邦,劝说援军。当时鞑靼人已经进攻到克里姆林宫城墙下,当夜鞑靼人在城下安营扎寨。但是夜间鞑靼人听到城中喧哗大作,钟鼓齐鸣,鞑靼人以为是瓦西里二世的援军到了。担心后路被包抄,造成全军覆没,鞑靼人做出了连夜撤兵的决定。至今为何鞑靼人连夜撤军,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此后十余年,莫斯科大公国进入一个短暂的和平期。瓦西里二世在1462年病逝,22岁的伊凡即位,史称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即位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地处平原,强敌环伺,生存环境很艰苦。在北方和西北方向是富庶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国,西边有立陶宛大公国,西南方向是乌克兰诸城邦和哥萨克骑兵,南方草原上有新崛起的克里木汗国,东南方向是已经衰落的金帐汗国(稍后是相对弱小的阿斯特拉罕汗国),东面就是劲敌喀山汗国。

  制定一个足以存身立国的发展战略,成为年轻的伊凡三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伊凡三世自幼饱经忧患,故而养成了凡事反复权衡、谨小慎微的性格。但同时由于瓦西里二世的多年培养,在即位时伊凡三世已经具有丰富的从政和外交经验。以伊凡三世为首的莫斯科大公国很快就制定出了夺取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计划。因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领地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伏尔加河流域,控制着古罗斯诸城邦通往欧洲的交通要道,此外诺夫哥罗德一直控制着同欧洲的裘皮贸易。裘皮在当时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位类似今天的石油,被称作"软黄金",直至17-18 世纪,和欧洲的裘皮贸易一度占到俄罗斯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夺取诺夫哥罗德,无疑对莫斯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外,诺夫哥罗德虽然同属罗斯城邦,但它一直依附于立陶宛大公国,在西北方对莫斯科大公国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攻打诺夫哥罗德之前,伊凡三世认为必须首先剪除后患,首先应该解除喀山汗国这个后顾之忧。1467年,养精蓄锐多年的莫斯科大公国发兵喀山汗国。战争持续了三年,双方资源殆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了保存实力,完成占领诺夫哥罗德的战略目标,伊凡三世决定在莫斯科占领上风时撤军。对喀山汗国发动的战争虽然没能彻底征服喀山汗国,但是喀山汗国在长时间内丧失了侵袭莫斯科的能力,莫斯科大公国还在东部彻底确立了鞑靼人建立的卡西莫夫汗国的依附地位,作为莫斯科大公国和喀山汗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此外卡西莫夫汗国也成为莫斯科大公国最终征服喀山汗国的桥头堡。

  在同喀山汗国的战争中,伊凡三世意识到,没有各个罗斯城邦的团结一致,仅靠莫斯科大公国的力量,战胜鞑靼人的汗国是不可能的。这更加坚定了他占领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决心。但是考虑到诺夫哥罗德一贯依附于当时的东欧强国立陶宛大公国,伊凡三世针对诺夫哥罗德的军事行动必定要招致立陶宛的反击。此外,在结束同喀山汗国的战争以后,莫斯科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得到加强,但资源临近枯竭,无法再次进行长期战争。因此伊凡三世制定了以制造声势、恐吓和速战速决为主的攻心战术,力求在整体上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1470年,伊凡三世在稍事休养后准备发兵诺夫哥罗德。慑于莫斯科大公国东征强敌喀山汗国成功所显示出的军事实力,诺夫哥罗德紧急派出特使,前往波兰-立陶宛大公国,面见大公卡西米尔四世,寻求波兰-立陶宛的保护。诺夫哥罗德的意图在于和立陶宛签订条约,并入立陶宛,把防务问题整个交给立陶宛处理。卡西米尔四世权衡再三,也不愿意和莫斯科大公国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决定和诺夫哥罗德签订合并条约,但是不向诺夫哥罗德派兵增援,只是找了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的人代表立陶宛去诺夫哥罗德做大公,而且这个人按照家谱排序,竟然是伊凡三世的表哥。卡西米尔四世希望以此阻挡莫斯科大公国吞并诺夫哥罗德的决心。

  出乎卡西米尔四世的意料,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到任后不久,即不辞而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最终去向不明,史书上没有记载。与此同时,伊凡三世的军队步步进逼,在1471年夏进入诺夫哥罗德外围领地。诺夫哥罗德在群龙无首的条件下,由城内的贵族会议组织了4万人的民兵,出城抵抗莫斯科军队,同时向卡西米尔四世告急。在舍伦河畔,伊凡三世击溃了诺夫哥罗德的军队,还俘虏了率领这支军队的亲立陶宛派贵族的首领波列茨基大公。莫斯科前锋部队衔尾而追,直逼诺夫哥罗德城下。立陶宛的援军迟迟不到,无奈之下,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们只好派出城内的主教和伊凡三世谈判。

  在谈判中,伊凡三世表现得颇有君主风度,对丧失抵抗能力的诺夫哥罗德公国表现了宽容大度。伊凡三世要求诺夫哥罗德向莫斯科大公国投降,宣誓归顺,莫斯科大公国获得对诺夫哥罗德的宗主权,所有诺夫哥罗德的司法审判权归莫斯科所有;在经济方面仅提出要诺夫哥罗德在一年内偿还军费。前去谈判的诺夫哥罗德主教还带回了伊凡三世致诺夫哥罗德公国的诏书,在书中伊凡三世写到:"吾固弃前嫌,不使汝等有刀兵之祸,今当归抚俘降之众,但履新朝可乎!"在贵族会议进行讨论后,诺夫哥罗德同意了这个条件,承认了莫斯科的宗主地位,伊凡三世也没有在诺夫哥罗德派驻一兵一卒。

  此时伊凡三世已经向往统一罗斯诸城邦,建立一个以莫斯科为首都的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抵抗来自鞑靼人和立陶宛的侵袭。所以伊凡三世把诺夫哥罗德看成是自己潜在的财富,对战败的诺夫哥罗德提出了非常宽和的停战条件。按照当时的惯例,已经获得胜利的军队通常是在毁城之后大肆烧杀掠夺,把敌方的物质财富充作战利品运走。伊凡三世通过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了诺夫哥罗德问题,一方面保证了此后莫斯科能够获得额外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为征服其他罗斯城邦树立了良好的先例。

  伊凡三世的举动进一步促成了诺夫哥罗德贵族中亲立陶宛和亲莫斯科两派政治势力的形成,也同时加剧了两派的斗争。此外,伊凡三世对诺夫哥罗德拥有的宗主地位也给莫斯科大公国带来了收入,成为莫斯科大公国进一步巩固霸主地位的经济基础。

  1472年11月份,莫斯科大公国第二次庆祝伊凡大公的婚礼。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洛格公主。

  伊凡七岁那年,父亲瓦西里二世在诸罗斯城邦的大公女儿中,选中了特维尔大公的女儿玛丽娅作为伊凡未来的妻子。特维尔大公没有表示反对,因为这桩婚姻象征着莫斯科大公国和特维尔公国的和解。在伊凡即位后发兵攻打喀山汗国那年,玛丽娅突然暴病身亡。伊凡本打算在战事结束后,在罗斯诸城邦中找一个妻子,但罗马教廷出人意料地遣使来莫斯科,提出和索菲娅公主联姻。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弟弟带着自己的女儿索菲娅,逃往罗马教廷避难。面对扩张势头咄咄逼人的土耳其,意大利首先感到焦虑,因为在夺取君士坦丁堡、灭掉东罗马帝国之后,土耳其人攻占了巴尔干半岛,直接威胁着意大利各国的东部边界。罗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想通过联姻这种方式,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义,说服莫斯科大公国在北线向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发动战争,以减缓欧洲所面对的土耳其的威胁。此外,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以莫斯科为首的罗斯诸城邦成为东正教的最后支柱,而罗马教廷一直试图将已经分裂达千年之久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合二为一,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统一的基督教会。所以把索菲娅公主嫁到莫斯科大公国,巩固欧洲和莫斯科之间的联系,将为两教合并打下基础。

  很快就传来了伊凡三世对教皇提议的回信。伊凡三世表示同意这桩婚事,但伊凡三世派来的特使提出一个条件: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所生子女,不得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索菲娅公主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答应下来。据史书记载,索菲娅公主为人非常聪明,同时有很强的政治野心。在继续留在罗马教庭,寄人篱下和远嫁不为人知的莫斯科大公国,实现政治抱负之间,索菲娅公主选择了后者。在当时的欧洲人心目中,罗斯诸城邦虽然也信仰基督教,但那里经济落后,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居民属于半开化的野蛮人,比起鞑靼人来,文明程度高不了多少。所以很多人都惊讶于索菲娅公主的决定。

  远在莫斯科的伊凡三世也在热切地等待索菲娅公主的到来。迎娶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在法律上意味着莫斯科大公国成为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莫斯科大公国至少在名义上从此可以成为罗斯诸城邦的首都,而伊凡三世的地位也将由大公而变成各个城邦集合起来的国君,而罗斯诸城邦可以名正言顺地并入莫斯科版图。至于西斯科特四世希望莫斯科大公国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义,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则这个想法实在过于天真。对莫斯科大公国来讲,首要的战略目标是统一罗斯诸城邦,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抵御外敌入侵,而不是以拯救宗教的名义,贸然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此外莫斯科大公国在当时也不具备和土耳其交战的能力,至少要首先征服南方草原上的克里木汗国和哥萨克人,在当时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旅途,索菲亚公主抵达莫斯科。11月份,在莫斯科举行了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的盛大婚礼。

  在索菲娅加入莫斯科大公国以后,莫斯科的政治生活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首先是逐渐出现了新的国号。原有的"罗斯"这个国号逐渐为"俄罗斯"所代替。按照希腊语的组词习惯,重音后移,"俄罗斯"这个名称逐渐开始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其次,莫斯科大公国名正言顺地称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国徽也就成为俄罗斯的国徽,从此双头鹰也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象征。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俄罗斯就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说法,这在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成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方面。

  伊凡三世不满足于"莫斯科大公"这个称号,但又不想自称"国王"。最终选择了"沙皇"这个称号,这个称号来源于凯撒大帝,德语中称作Kesar,到了俄语中就变成了Tsar。这个时候的伊凡三世还没有想到过自称"皇帝",因为他还没有一个包纳众多民族、王国和公国的帝国,这个愿望只能留给后世去实现了。暂时,伊凡三世是拥有众多城邦宗主地位的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尽管如此,伊凡三世在今后的正式文件中,他完整的自称是"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

  索菲娅公主嫁入莫斯科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书籍,都是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夕从君士坦丁堡抢运出来的。一方面,这批书籍对俄罗斯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莫斯科大公国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观点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自从索菲娅来了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宫廷制度就按照拜占庭帝国的标准作了改革,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各种规章礼仪日渐完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宫廷内举行的各种仪式也要求进退有节,因而更加庄严更加隆重,体现出大国风度。

  伊凡三世在俄罗斯各个城邦中的威信不断上升,威福日甚。据史书记载,这个时候的伊凡三世才真正成为一个一言九鼎的君主,很多宫女在看到伊凡三世发怒时的眼神,甚至能吓得昏倒。有一次伊凡三世在召集会议的时候坐在宝座上睡着了,周围的大臣只好垂手站在伊凡三世周围,寂静无声,又不敢走开,直到伊凡三世醒来。

  索菲娅对宫廷制度的改革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守旧的大臣们采取消极对抗的办法,对很多革新举措拖延或者找各种借口不予执行。索菲娅是一个政治野心很强的人,所以她逐渐认识到,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摆脱"外人"的形象,必须得到莫斯科臣民 的爱戴。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为伊凡三世生个儿子。

  伊凡三世也有这个愿望,但他只是喜欢男孩而已。

  1474年,即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婚后两年,索菲娅公主终于生下了和伊凡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位公主。让反对索菲娅的贵族们感到高兴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索菲娅的两个孩子还是公主。索菲娅不停地祷告,希望能生一个儿子。最终在1479年3月26日凌晨,索菲娅和伊凡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了。伊凡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把孩子叫作瓦西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索菲娅又为伊凡生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这样,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一共生养了十二位子女。

  索菲娅对长子瓦西里给予很大希望,她希望瓦西里能够代替伊凡和前妻所生的儿子伊万,成为莫斯科大公。但是伊凡三世从未想到过废黜王储,所以索菲娅决定待机而动。

  1476年,金帐汗国遣使来到莫斯科大公国,目的是索要贡赋。

  此时莫斯科大公国和金帐汗国已经断绝关系很多年,莫斯科实际上已经完全获得了独立,尽管在名义上和金帐汗国还有藩属关系。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西征,在1236年至1241年间征服了罗斯诸公国,1243年在伏尔加河和里海的出海口处建都萨莱,自此建立了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第聂伯河、奥卡河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庞大的封建军事帝国。

  蒙古大军在征服罗斯诸城邦后,并没有将它们划入金帐汗国直属疆域,并没有派兵占领、指派行政官员,实行有效统治,金帐汗国的做法是和罗斯诸城邦保持藩属关系。所有罗斯城邦的大公在即位前,必须在金帐汗国得到汗的诰命,或者在即位时有金帐汗的特使在场;各个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缴纳什一税和贡赋,而且还要为金帐汗国服兵役和驿役,战时还要向金帐汗国提供车马和其他作战物资。

  为了维护统治,金帐汗国利用手中的诰命权,适用各种挑拨手段,甚至使军事手段,鼓动公国之间的不和,挑起纷争。在金帐汗国统治期间,为了得到金帐汗国的诰命,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时期,直至后来的莫斯科大公国时期,几乎每一个继承人即位,都要引发公国间的攻伐战争。

  在金帐汗国成立半个世纪以后,在十四世纪初期,汗国实现了相对温和的伊斯兰化,这标志着金帐汗国突厥化的完成。这一时期,突厥语成为金帐汗国的通用语言,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鞑靼民族自此诞生。金帐汗国横跨欧亚,地域广阔,境内民族繁多,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各异,它的最终分崩离析是不可避免的。

  乌兹别克汗在位期间,金帐汗国把莫斯科大公国指定为罗斯诸公国之首,通过莫斯科大公国向其他公国征收贡赋、镇压叛乱,逐渐地莫斯科公国获得了比其他罗斯城邦更高的地位,莫斯科公国也逐渐地发展成为罗斯诸城邦中最强大和富庶的公国。

  十四世纪中期以后,金帐汗国陷入内乱,鞑靼王公贵族们为争夺汗位大动干戈,造成政局动荡。十四世纪后期,来自中亚地区撒马尔罕的铁木尔汗率军横扫欧亚大陆,两次攻入金帐汗国腹地,最后一次攻占了金帐汗国的首都萨莱,将萨莱夷为平地。自此金帐汗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1423年,金帐汗国穆罕默德汗继位。穆罕默德汗在位期间,金帐汗国彻底分裂,东欧平原上的喀山汗国和南方的克里木汗国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去。此后,分裂浪潮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在原金帐汗国境内出现了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在中亚还出现了数个乌兹别克汗国和哈萨克汗国。

  但现在,金帐汗国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国力尚未消耗殆尽,仍然像以前一样派出特使,前往莫斯科大公国索要贡赋。

  伊凡三世在即位之初,所求无非自保。但是随着莫斯科公国的日益强大,他逐渐产生了统一罗斯诸公国的想法。自从索菲娅公主嫁入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以"第三罗马"自居之后,把诺夫哥罗德等俄罗斯城邦并入自己版图、消灭强敌喀山汗国、与立陶宛和金帐汗国等抗衡的局势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有效地对抗金帐汗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伊凡三世不惜血本,花了大量金钱买通克里木汗国上层贵族,终于和克里木汗国结成同盟。在乌格拉河战役中,克里木汗国的支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后克里木汗国也不断侵袭立陶宛公国,克里木汗蒙哥吉雷率领大军,曾数次攻入立陶宛大公国腹地,攻克基辅等地。此外,伊凡三世还主动与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其它汗国保持良好关系,其中包括诺盖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等,最终莫斯科大公国、克里木汗国、诺盖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结成了联盟。

  面对金帐汗国特使带来的缴纳贡赋的要求,伊凡三世并为多想,做出了拒绝。金帐汗国特使在惊诧之余不禁怒火中烧,当堂和伊凡三世争吵起来。一向以行事谨慎的伊凡三世也一反常态,动怒之余把金帐汗国特使带来的索要贡赋的国书撕毁,并下令将汗国特使处斩。

  伊凡三世的举动宣告了和金帐汗国正式脱离关系,也就是说,金帐汗国对莫斯科大公国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但在当时很多人并没有为此欢欣鼓舞,他们更多的是担心金帐汗国的报复。

  伊凡三世此刻最关心的就是把诺夫哥罗德并入版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