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家庄清前期名人传略

 昵称266281 2010-03-10

    近来忙些事情,同时突然对一切都不大感兴趣,博客也就没有登录。现在是不是好一些了,我也说不清,不过还是有一些无聊的人事在困扰着我。我不怕仇恨,我怕虚伪。因为我很懒,懒得和人去用心机……

    偷偷懒,贴上点资料,是清前期石家庄名人的传略,谁有用就转贴吧。这些人物,有些资料是别人用过许多的,有些是不容易找到的。总之,能说是那一个时期石家庄范围内拿得出手的名人了。少是少了一些,不过实际就是如此。我不是贬低石家庄呦,我在这里也生活了40年了,也算石家庄人了吧。

    再有暇,我把河北的武状元写一写,比如为什么没有地方“认领”康熙三年甲辰科状元吴三畏等事。清代科考112次,文状元112名,河北只占3名,余下基本被江浙瓜分了。不过比河南好些,河南文状元只有一名。清代武鼎甲109名,河北有据可查的是22名,有人统计为32名,可能将当时直隶都计入了,但那也不足32名,不知所据为何。但无论如何,兹可证“南文北武”(不是河南的“南”,河南是不南不北。武状元也只有4名)。

    不说了,还有事做,有人在那里威胁要跳起来骂我呢。给他,还是不给他这个机会?

清前期的人物

一、梁清标

    梁清标(1620—1691年),著名的鉴赏家、收藏家。字玉立,又字棠村,号蕉林,又号苍岩,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先世山西蔚州(今山西河北共据)人,洪武初由蔚州徙真定(雍正元年因为避世宗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六传至高祖梦龙(梁梦龙,字乾吉,号鸣泉,明嘉靖癸丑进士,曾任明吏部、兵部尚书)。梁清标是梁梦龙之孙梁维本的第五子(梁维本、字立甫,明天启辛酉举人),出继梁维基为嗣(梁维基字在宥,曾任广东南雄知府)。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补原官。在顺治、康熙年间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兼秘书,礼部、吏部侍郎,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户部尚书管兵部尚书事,二十七年(1688年),授保和殿大学士。同年,因湖北巡抚张汧贪渎事发,清标曾保举其为布政使,所以部议革职。圣旨命降三级留任。他仕明又降清,名列清《贰臣传》。

    梁清标“生平好学,喜积书,多至数十万卷”,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其中尤其以历代书法、书画最为珍贵。自晋、唐、五代至南宋、元、明的名家墨迹,他尽行搜罗。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亲笔题签,并在真定城内(今正定)筑蕉林书屋予以珍储。梁清标文化修养深厚,“博物多识鉴赏精”,对历代书画作品能评其真赝,辨其高下,鉴定能力很强。凡是经过他收藏钤盖了印章的书画,绝大多数都是真迹。只要是“棠村审定”的书画,一般都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由于他具有高深的鉴赏力,所以,他的藏品多为稀世之珍。鉴藏章有“河北棠村”、“苍岩子梁清标玉立氏印章”等等。

    若以收藏质量而论,梁清标公推为历代收藏家之首。其藏品开列数目,即足令人瞠目结舌。如:“法帖之祖”陆机的《平复帖》,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张金介奴本),诗仙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赵孟頫《黄庭经》,顾恺之的《洛神赋》以及中国绘画史上的钜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孙位的《高逸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荆浩《匡庐图》、范宽《雪景寒林图》,宋徵宗的《柳鸦芦雁图》等。梁清标收藏丰富,学问渊博,职高位尊,所以蕉林书屋也是当时文人雅士的麇集之所,“一时文儒盛簪绂,相过鉴赏追联翩”。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看到历代珍品,他从自己大量的藏品中精选了九位书法家的作品,邀请金陵雕工尤永福精心摹刻成《秋碧堂法书》八卷。《秋碧堂法书》所收都是依据真迹勾摹上石,保持了原墨迹的神采风韵,所以此帖以摹刻精良著称于世,与河北涿州冯铨所刻《快雪堂法帖》同为清初很有影响的名帖,向为世人所推重。

  梁清标勤敏好学,“领尚书事垂二十年,功名既赫奕矣,犹笃学不倦,每退食帘阁静坐,啸咏自娱,所著诗、古文,海内传颂已久。间为小词,必夺宋人之席,每一篇出,艺林竞相传写”。一生著作盈箧,所著《蕉林诗集》18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共收诗作2163首,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近稿》一卷及《蕉林文稿》、《棠村词》、《棠村随笔》、《堂村乐府》、《棠村奏草》、《悠然斋诗》、《蕉林诗钞》、《使粤集》等书行世。康熙二十七年曾奉敕监修《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并任明史总裁官。 

  梁清标及其家族墓在正定城东北中圣板村东,墓园内原碑刻甚多(其中有明高邑赵南星撰文,华亭董其昌书丹的碑石)。梁清标去世后,他一生潜心搜求的藏品流散殆尽,乾隆时不少“蕉林珍品”被清宫廷收藏,现在国内外的大博物馆的中国古代书画藏品中几乎都有梁氏蕉林书屋的旧藏。但蕉林书屋当时到底有多少藏品,因为没有著录传世,人们至今不得而知。

梁氏家族数代为官,“一堂荣五代”。梁清标与族兄弟清宽、清远“同列九卿”,“人称三梁”。正定城南门内有梁氏宗祠,原立有歌功颂德的“三世一品坊”、“大司马坊”等石牌坊数架,“文革”中均遭破坏。梁氏的收藏,也已流散于世界各地。但“蕉林书屋”、“棠村品鉴”,已成为我国艺术史中令人仰慕的概念常存下来。
二、王原膴

    王元膴(1618—1670),字安之,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父王钟庞,明太常寺卿、礼部员外郎,为赵南星外甥。安之幼敏颖敦厚,举动若成人。既长补博士弟子员,生国学,选入史馆。

    清顺治初年(1644年),为中书舍人。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入川清剿张献忠部,王原膴以通宵掌故文学充秘书,随军。出谋划策,深得肃亲王器重。其后占据保宁的大西军刘进忠投降,他在治理保宁期间,安抚百姓,选拔贤才,重视农功,整顿盐政,使得保宁秩序安定。又设计击破张献忠余部张显、刘文秀所率农民军的多次袭击,因功升按察副使,奉令到陕西榆林修整兵备。

    顺治十八年,“以原任河南按察使王原膴,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康熙朝实录》卷二),率军镇压沿海郑成功余部,审定大案多起。任广西右布政使,清理盐税,考核赋税,井然有法。

    康熙六年(1667年),各省布政使去左右衔,改设一名布政使。安之致仕还家。九年,寿终正寝。

三、王原直

    王原直(?—1691),字子凉,荫生,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王原膴之弟。康熙初年(1662年),补任太常寺典簿,后出任宁波府同知。因业绩升任福州同知。福州环山面海,土地贫瘠,百姓困苦不堪。原直“原生正德为己任”,寻访民生疾苦,力为抒难。在福州七年,惠政仁声遍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因事牵连遭解官。福州人为之鸣不平,至罢市数日。其下属照磨康熙皇帝知情后,命其官复原职。次年卒于任。

四、魏双凤

    魏双凤(?—1692),字雝伯,又字阳伯。直隶获鹿县(今河北鹿泉市)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授江西新建县(今南昌)知县。新建在省府要冲,事务繁杂,前五任知县因亏累先后在押。双凤莅任即释前任还家,慷慨承担历年亏累。任新建十年,正值三藩之乱,往来军旅,邮驿无一缺供。且宽于催科,严缉反叛,勤修县署、学宫,创建西昌书院,弊端得以除,粮赋无所缺,以政绩卓越、品行端正被举荐,擢御史第一。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又特差巡按两淮盐政。“时天下盐课两淮最多,困亦最甚,赖巡盐御史刘锡、魏双凤多方抚恤,输纳忘疲。至是海内殷富,淮南宁国、太平、池州等府,及两浙、山东、广东、福建,先后增引,利获三倍”(《清史稿·食货·盐法》志九十八)。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为平定藩王吴三桂叛乱事,皇帝遣督捕理事官魏双凤,致祭于炎帝神农氏。同年,任大理寺少卿,二十七年(1688年),任太仆寺丞,二十九年(1690年),改宗人府丞。三十一年(1692年)卒于任。

五、魏壮、魏观

    魏壮(?—?),字正也,号贞安。直隶获鹿(今河北鹿泉市)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授山东临邑知县,莅任即铲除当地恶霸李朝麟,百姓拍手称快。西北有战事时,军马粮秣皆委官押运,因路途遥远崎岖,官员多踟蹰不前,唯魏壮自告奋勇。因在职尽忠效力,收到康熙皇帝召见。擢常德知府,升广西梧驿盐道。到任月余,革除陋规,节银达十万两。旋调福建延建邵道。返京时,采伐皇家用木运至江宁(今南京),特擢鸿胪寺正卿。赴任经德州时,染疾而卒。魏壮中进士后,由不多的土地到逐渐拥有土地1700余亩,成为获鹿县的豪绅、地主(见河北省档案馆藏“获鹿县清代‘赋役编审册’”)。

    魏观(?—?),字宾也。直隶获鹿(今河北鹿泉市)人,魏壮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与其兄魏壮为同年。授浙江诸暨知县。任中,邻县富阳大饥,浙江巡抚选魏观为监赈官。魏观杜绝侵吞冒领,拯救了许多百姓。后晋员外郎。曾赈济山西、直隶灾荒。后授太平仓监督。在前,太平仓所存漕米皆露天存放,内有贪官侵吞,外有风吹雨淋。魏观筑粮仓,堵漏洞,仓纲遂井然有序。继授镇江知府,擢江南按察副使。雍正五年(1727年)任绍兴知府,旋分巡苏松道(注),兼理海关。莅任后疏浚河道,整治盐场,政绩颇丰。雍正七年(1729年)致仕还家。

  注: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置苏松常道,领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治苏州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二十一年(1682)析常州府往属于江镇道,寻改道名为苏松道。(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太仓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八年八月壬寅(1730.9.17)析太仓直隶州往属于太通道,寻改道名为苏松道,并徙道治于松江府属之上海县。(《世宗实录》卷九十三)
  乾隆六年(1741)裁太通道,其原领之太仓直隶州还属于道,寻改道名为苏松太道。(乾隆《崇明县志》卷八)三十一年(1766)析苏州府往属于驻苏州府属常熟县之苏松粮储道。(嘉庆《松江府志》卷三十七) 
  嘉庆十三年(1808)苏州府还属于道,复改道名为苏松太道。(嘉庆《松江府志》卷三十七)

六、王植

    王植(1681—1766),字怀三,一作槐三,直隶深泽(今河北深泽县)人。自幼由其父传授学问,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17岁入县学,博览经史百家,深究宋六儒之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举,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雍正四年(1726年)授广东和平知县,后调阳江县,旋升罗定知州。历署广东平选、海丰、新会、香山、德庆州,广西钦州,山东沾化、郯城。任职廉直持正,有强项吏之称。每到一地悉心研究地理及前事,因地制宜,制定规章,革除旧弊,清理案牍,疏通不平,仕宦20余年,政绩硕硕,声名极著。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老病告归。三十一年(1766年)逝世,终年86岁。

    王植勤于学,称其自少及老,无一日不读书。其治绩亦多得益于其学。其为学崇朱熹,认为因朱熹之功,圣人之道才得以尊崇,但其后世学者却拾起汉学余绪,摈弃性理之说,圣人之道于是晦暗。于是,王植以程朱理学为宗,力斥陆九渊、王阳明心学。针对王阳明从祀孔庙事,认为,论气节勋业,其均不足在从祀之列。其为学重实务,“其学主于敦励名节,而事事有济于物。故集中所载,多居官案牍之文,颇足见其生平。其考论经籍,则好以意推理,断不能一一征于古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崇德堂集》)。撰著有《四书参注》4卷、《濂关三书》3卷、《正蒙初义》17卷、《道学渊源录》1卷、《读书纲要》1卷、《韵学》5卷、《韵学臆说》1卷、《权衡》41卷、《崇德堂集》8卷、《偶存草》1卷,另积自己20余年为官经验,著《尝试语》1编。以其为官重视物理,每到一地即搜揽地情,积年主编有和平、罗定、新会、郯城、沾化等州县志。另纂辑有《深泽县志》、《定州志》。

    王植与二弟王模、三弟王棫,联中庚子、辛丑、癸卯、甲辰四科,时人羡称“三凤”。王棫,曾任湖北蕲水知县。

七、王炯 

    王炯(?—?),王植之子,贡生。直隶深泽(今河北深泽县)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任邯郸教谕。乾隆25年(1760年)任浙江严州府寿昌知县。秉承父学,对《太极图说》之源论辩精深。大儒朱熹以为《太极图说》为周敦颐自著,但对其师承不解。王炯辩称:《太极图说》乃周敦颐以《河图》为本,综合《易》蕴,又多所发明而成。王炯之学多发前人所未发,被时人推重,惜未有著述刊行。纂修有乾隆《邯郸县志》12卷首1卷。

八、李渭

    李渭(1685—1754),字菉涯,号素园,直隶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擢刑部主事。雍正二年(1724年),任岳州(今岳阳)知府。其时,雍正皇帝为整饬吏治,需了解下情,特准李渭为其耳目,可以密折直接奏事。也因此为湖南官员嫉妒,不久即遭弹劾去官。后授武昌府同知,因母丧未赴任。丁忧期满,授四川嘉定(今乐山)知府。

    李渭至嘉定任,即因断案据理直言得罪上官,但仍不改耿直强项。任中遇重庆水患,李渭亲驰前往,勘察灾情、开仓赈济,不遗余力,救活许多百姓。后因父丧归家,守孝期满,授河南彰德(治今安阳)知府。任中疏浚万金渠,建水闸,彰德千余顷农田得利数十年。境内漳河隔断南北,李渭捐资于丰乐镇修桥,两岸变通途。雍正八年(1729年),李渭因政绩卓著,升山东盐运使。十二年(1734年),山东水灾,灾民食树皮草根,饿殍遍野。李渭上疏具陈灾情,力主从速赈济。十三年(1735年),升山东按察使,继任山东布政使。针对灾荒频仍的山东,李渭以明人著述为据,道:“甘薯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切为米,晒干可作粥饭。可磨为粉,晒干团为饼饵。共造粉之法,取薯卵洗净和水磨细,仍以大缸贮水,淘去浮渣,做法同藕粉,渣可饲豕,将其粉作丸,与弥珠细谷米无异”。于是,结合山东的土地,气温、雨量等自然条件,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发展为《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二月向全省颁布,“以种薯为救荒第一义推之其可以裕盖藏,备凶荒”,颁行全省,对解决山东饥荒起到很大作用。直隶无极县令黄可润在德州见山东种薯已“家传户习”,因引进20名老圃到无极县教习,对直隶种薯有开启之功。可承想对那位在山东推广种薯的,却又是直隶人。

    李渭为官能持大体,遇事敢当,不避嫌疑。后官至安徽布政使。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终年70岁。

    李渭为高邑李第10世,其第7世祖李标为明崇祯内阁首辅,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五日(按月份为1645年)戌时病逝,卒赠少傅,谥文节。赵南星赠李标弟李核诗云:“唐代诗人属李家,君今兄弟更才华。琢成一字千金贱,连玺庭前未足夸”。李标弟李柱(李栩),字国任,拔贡,任山西徐沟县知县,赵南星妹夫(和王元膴能联姨表亲)。康熙五十二年,高邑县令张赞祥在旧县衙西创建二贤祠,内祀明吏部尚书赵忠毅公南星,大学士李标。高邑县李家庄村东南有李氏祖墓,建于明朝,座北朝南,占地100余亩,渐毁于20世纪50至70年代。

九、李经芳

    李经芳(?—?),字棣亭。直隶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李渭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授德化知县(今福建德化县),后任永春州(今福建永春)同知,擢陇州(治今陕西陇县东南)知州。值陇州大旱,主管赈济的官员厚近薄远,百姓深感不均,民怨渐起。李经芳亲巡乡里,按户核赈,民心遂定。三十八年(),调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知州。华州为关中冲要,起用夫役、马匹事甚多。为减轻百姓负担,李经芳给予钱粮,令各乡自置夫役、马匹,逐日核对簿册,有事即派用,工俱备而百姓不被扰。后擢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又任湖北施南(治今湖北恩施)知府。

    施南府位于鄂、湘、川三省交界处,地瘠民悍,士疏于学。学使考试,一直是把士子招往宜昌。李经芳到任后,大兴学校,学政闻之,亲到施南府考试,竟选拔贡生两名,其举措前所未有。

    会湖北旱灾,境内九府纷纷诉治赈者有失公允。李经芳奉命审理,数月案结,无一错判。后兼摄汉黄德巡道,因事罢官。旋以云南提举司起用,赴任行至昆明,因病卒。

十、孙仪汤

    孙仪汤(?—?),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生平事迹不详。

十一、孙清元

    孙清元(?—1813),直隶晋州(今河北晋州市)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武进士,授湖北襄阳守备,后任贵州铜仁协都司。以剿灭乾嘉时期历时九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之功屡获升迁。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苗民首领石柳邓协同白莲教起义,围孙清元部于松桃城。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监何琳率军镇压,兵至城下,孙率部出城合击,起义军转守长冲塘(属今松桃县)。孙清元随军攻城破寨,论功赏戴花翎,授平越营(驻贵州遵义)游击。

    嘉庆二年(1797年),孙清元跟随内大臣额勒登保和四川总督福凝等,在湖北征讨白莲教起义军,孙清元在大流口(今湖北宜昌西南)凭借火器焚烧起义军阵地木城,因功升安徽宁国营参将,再升安庆协副将。四年(1799年),四川白莲教首领张起贵转战荆山、襄阳地区,孙清元设计埋伏,击溃其部万余人。五年(1800年),白莲教樊人杰部自陕西入湖北,白莲教徐天德部复攻南漳县(今属湖北),孙清元先后与之激战,大胜,缴获、俘虏甚多,得授腾阿特依巴图鲁称号。六年(1801年),徐天德余部由张允寿率领攻湖北房县,孙清元随湖广总督书麟挫败其部。其时,白莲教崔宗和等带领3000余众攻房山县北部,孙清元分兵取胜,教众残部欲转移四川,行进至兴山(今湖北宜昌西北)一带,遭孙清元堵截,教众凭借山野丛林与官兵周旋。孙清元围攻数日,未见效果。于是改用火炮轰烧山林,又以严守四境断其供给,终获大胜。

    嘉庆六年(1801年)六月,白莲教崔宗和等汇集2000余众,又纠合四川汤思蛟等部会攻湖北,一时势力大盛,官军疲于奔命。孙清元部却越战越勇,与白莲教众交战10场,斩获甚丰。当年升任郧阳总兵,嘉庆帝赏赐丰厚物品。以后数年,孙清元连续击杀白莲教起义军,竟获常胜。九年(1806年),战中负伤。十三年(1808年),擢云南提督。后相继调贵州、四川提督。十八年(1813年)卒于官。

十二、郭继昌

    郭继昌(?—1841),字厚庵,直隶正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行伍出身。从军积年,补固关外委。由直隶调湖北剿白莲教,转战川陕等地,在龙凤坪击败罗其清、冉文俦等,在马鞍山歼灭冉文富等,又赴陕、甘剿张汉潮部,立下了累累战功。擢龙固营都司,累迁陕西宜君营参将。

    道光元年(1821年),郭继昌赴喀什噶尔换防,授定边协副将,调安西协。六年,南疆分裂势力大和卓的孙张格尔发动叛乱,占居和阗等城。郭继昌换防叶尔羌,抵阿克苏城,驻守托什罕。叛军企图强渡浑巴什河,攻占阿克苏。郭继昌部及协领都伦布部驰援,被叛军首领库尔班素皮分兵包围。郭继昌趁叛军渡河开营出击,歼敌千余人。为解协领都伦布之围,继昌借调额尔古伦骑队三百,趁夜突袭,追及河上,击杀淹毙叛军4000余,斩杀其首领库尔班素皮。甘陕总督杨遇春上报战功,授郭继昌总兵衔,赐号干勇巴图鲁。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六日,清军主力开始西进。二十二日在大河拐击败叛军3000人后,次日又击败叛军2万于浑阿巴特(今伽师东),二十五日再歼叛军万人于沙布都尔,二十八日进至浑河(又称洋达玛河,今博罗和硕河)北岸,距喀什噶尔城仅10里。叛军10余万阻河列阵,亘20里。清军用声东击西战术,先以一部骑兵在下游渡河,将敌军注意力引向下游,尔后以郭继昌等帅主力乘夜由上游急渡,突袭敌阵,叛军溃逃。清军乘胜疾进,收复喀什噶尔等四城。年底,叛军被全歼,张格尔被缚送清军,叛乱平定。次年凯旋,授寿春镇总兵,绘像紫光阁,图上题词赞其功云:“生于近畿,拔于行伍。屡立战功,我壮我伍。临阵督兵,随营俘虏。俾镇寿春,张弓控弩”。九年,调陕西延榆绥镇。十年,再赴喀什噶尔剿叛军残余。十三年,代理固原(今宁夏六盘山北)提督。

    道光十七年(1837年),清朝政府主张禁烟。而英国军舰在广州沿海游弋,为英国鸦片商人撑腰,并不断在沿海制造事端,使中英冲突日益激化。其时,郭继昌调任广东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关天培成为两广总督邓廷祯的左膀右臂。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抵达广州。郭继昌配合林则徐严厉打击贩卖鸦片的不法商人,整军练武,编练义勇,增强防卫能力。还来往于广州和惠州之间,策划指挥两地的海防事务。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郭继昌积劳成疾,卒于官所。

十三、武光琳

    武光琳(?—1834),直隶正定(今河北正定县)人。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白莲教起义,随军出征湖北,以战功补龙岗营额外委(从九品)。二年(1797年),转战陕西,积战功补顺德营经制外委。三年(1798年),白莲教湖北、四川起义军汇合,势力大增,其罗文清、冉文俦部在四川展开流动作战。武光琳每战身冒箭矢,骁勇敢争先,数次获胜,升昌平营把总。复追击白莲教张汉潮部至陕西,于盩厔(今周至)、洋县杀戮、俘获甚多,升三屯协千总。五年(1800年),于陕西戴家营、西乡(今陕西洋县西南)剿杀白莲教起义军获胜,七年(1802年),调松棚路千总,九年(1804年),调大名协左营千总。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升陕西延安营守备。十九年(1814年),奉调赴新疆喀什噶尔(今疏勒)。二十年(1815),南疆爆发了孜牙敦事件,开始只是伊斯兰教内部白山派与黑山派之间的教派斗争,后来发展成为伊斯兰教黑山派阿訇孜牙敦反清和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喀什噶尔办事大臣永芹、伊犁将军松筠率军镇压。武光琳奋勇鏖战,夺其首领。因功赏戴花翎,补临洮营都司。

    道光二年(1822年),升甘肃俄卜岭营游击。六年(1826年),南疆分裂势力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发动叛乱,裹挟白山派教徒攻占了喀什、和阗、叶尔羌、英吉沙尔等地,南疆一片混乱。张格尔攻破喀什噶尔汉城时,参赞大臣庆祥亲率兵丁巷战,终因孤军无援,力竭自尽。武光琳在阿尔坪战斗中,率步骑南北截击,击溃张格尔一部,斩杀五人,俘73人,夺获大量物资。七年(1827年),因战功升督标右营参将。是年六月,平定南疆后官军内撤。九年(1829年)武光琳代理陕西靖远协副将;十一年(1831年),代理定边协副将,授督标中军副将;十三年(1833年),代甘肃肃州镇总兵,旋授贵州威宁镇总兵。十四年(1834年)卒于任。

十四、梁绿野

    梁绿野(1733年—1779年),字茵席,直隶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金柱村人,清乾隆年间廪生。为人诚恳,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在本村设塾,学生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因而深受乡亲信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秋八月,井陉知县周尚亲(浙江江山人,举人,乾隆三十五年任)从井陉32乡采买仓谷3000石,按官价每石银九钱三分,但周尚亲只付六钱,私下侵吞三钱三分。其劣行败露后,金良川一带各村乡总、士绅及百姓纷纷到县衙门找周尚亲说理,要求他按官价补齐粮款。周尚亲见事无法遮蔽,即行返还。乡民对周尚亲素日多方无理摊派早有不满,此次其又先侵后吐,因而金柱等四乡不肯补领粮款,并拟扳倒贪官。

    次年二月,梁绿野联合乡人李春望、梁进文等人议事,先使乡民李馥到正定府呈控。知府方立经袒护周知县,草率办案,判梁绿野等“挟嫌肇衅,传单敛财”并主使乡民控告县官,以一面之词具札上报直隶总督。

    梁绿野等和金良川百姓对官官相护的行径气愤不平,知道正定驻有钦差大臣,随即会集百余人,赴正定刘浩寓所喊冤。刘浩时任工部侍郎,奉旨主持重修隆兴寺。刘侍郎深晓官箴,素性明哲保身,非但不见村民,且示意真定知府方立经说:“我系办理工程之人,未便多管此等事件。”推诿其事。乡民聚至三更,无奈散去。

    诸乡民亦决意上告,又来到直隶总督府所在保定递状。清和道台沈鸣皋、直隶按察使文禄和总督周元理不经详查询访,即依方立经、周尚亲的文札,以“派员赴井陉县确查各款,该县均无不合”的奏折呈送京城,请求治刁民之罪。乾隆阅后朱批:“传喻周元理,即将现获各犯严行审讯,务得确情,并将在逃之梁绿野等上紧缉获,从重究拟,并须多办数人,以示炯戒”。

    周元理,浙江仁和人,是年已74岁,为清廷能员之一,与周尚亲浙江是同籍,乾隆三年举人,历任知县、知府、道台等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山东巡抚擢任直隶总督。其接旨后立即派差役到井陉抓捕梁绿野等人。在查拿过程中,乡民与典吏发生了严重冲突。

求告无门,又被缉拿,众村民无奈之中,又怀有一线希望,进京城、告御状,宁犯“天颜”,也要扳倒贪官。而进京之人,就要具有非同一般的胆识了。

梁绿野义无反顾,接受众乡亲的委托,挥别众乡亲,以在逃之身入京寻机告状。不久,李望春、梁进文、李馥等人即被官府抓捕。

    梁绿野入京后,通过一位同乡太监引导,伺机把诉状递到了乾隆手中。这时,正逢军机处将此案转交三法司审理。乾隆亲阅梁绿野诉状,认为“梁绿野系此案重犯,所供情节,或系畏罪反噬,然亦不可不查其虚实。”于是派刑部侍郎喀宁阿和钱汝诚到正定查处,还先入为主的发指令,“如所供悉属诬控,即将梁绿野同应正法各犯,奏闻在彼办理。”

    案件审理中,提督衙门又抓获了潜逃到京城的乡民梁二观。梁二观并非要犯,但供词与梁绿野状诉完全相同。至此,乾隆方怀疑周元理并没有据实奏报。事关吏治,“尤当彻底根究。”于是又谕派兵部尚书福隆安到正定审讯核实。

    三月初九,福隆安到达正定后,即将乾隆旨意转告总督周元理,但周元理坚持己见。福隆安重行提审了所获人犯、人证,又分别提审了知县周尚亲管门家人骆荣以及仓管人员等。审讯结果,李馥等人供词与梁绿野的状词内容完全相符,而周尚亲则“供词闪烁,疑窦甚多”,但他的管家骆荣如实供认了周尚亲贪污粮款的详情。至此,案情大白。定谳以劣员贪科激起民变,劣生哄诱村民抗官殴差。官民因此案延累者竟达千人,一时轰动朝野。

    对此案,乾隆格外重视,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至三月先后八次下谕,两次派遣内阁大臣前往查处,并责成内阁及军机大臣多次共同审处。案情查清后,侵吞钱银、激起民变的井陉知县周尚亲按律处以“绞候”;各督抚对于属员,一向曲为庇护,但不同于直隶总督周元理这样显系开脱,“于科派激变之劣员置之不问”者,周元理本应革职、发往军台效力,但念其任总督以来办理诸事颇为尽心,且年事已老,著革职,仍加恩赏三品衔,在隆兴寺管理庙工,效力赎罪;将“于地方寻常事不应干预”,但“对大案漠不关心,藉词推诿”的工部侍郎刘浩革职,仍加恩赏给三品衔,留在正定隆兴寺同周元理管理庙工,效力赎罪;将失职、袒护劣员,“不能究出实情”的按察使文禄和清河道道台沈鸣皋、正定府知府方立经均革职为民,分别发往新疆及军台效力赎罪折交付军机大臣会同部议。

    对于涉案村民,“经尚书公福隆安等复审,定拟分别斩决枭示”。于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日将梁绿野、李望春、梁进文、李馥众斩决。乾隆于定案后谕旨:鉴于“一月之中,聚众抗官之案,竟有三起”(《畿辅通志》卷三《帝制纪·诏谕》),认为是百姓因自己“爱养黎元,体恤备至,遂而渐生骄纵”。不过自己的惠爱者乃良善平民,如有强悍之徒敢于纠众抗官,必执法严惩。所谓“稂莠不除,嘉禾不殖”。各督抚今后遇到此类案件,必须分别官员有无“不合”,从而区别处分。既要严惩“奸徒”,又不能徇纵劣员。同时,不能因为事情的起因是官员而对共同起事的百姓减罪。要求督抚要以井陉案而儆惧。

    纾难诸乡民在其后被民间奉为义士,其中梁进文为邑庠生,绿野之四叔父,时年83岁。在民国20年修《井陉县志料》中,被收入《人物•义侠》篇。而梁绿野身后,遗夫人张氏49岁,长子全福23岁,次子全德17岁。1986年版《井陉县志》为梁绿野立传。

十五、李白玉

    李白玉(?—?),直隶藁城(今河北藁城市)人。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武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授总兵。清前期——顺治三年至道光二十年,武科状元87名,河北占16名,石家庄占1名,即李白玉。

十六、李信(归入清后期

     李信(?—?),晋州十里铺人,清道光丁未科武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授头等侍卫。生平事迹不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