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龄一刀切”的经济学分析

 3gzylon 2010-03-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要承认,干部制度改革与整个改革的形势与发展还不完全适应。

  笔者认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可以分析“年龄一刀切”这一行为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把公共部门的领导岗位或者职务看成一种公共物品,那么就可以运用市场供求的原理进行分析。领导岗位是一种供给很有限的公共物品。相比之下,需求方却是相当大的。公务员队伍规模不断增长、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党政部门的政务信息逐步地走向公开或透明,人们对领导岗位的职责和承担的事情有了比过去更多的了解。特别是现在实施的对某些领导岗位的公选公推制度,也激发了很多公务员对担任领导职务的自信心。这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就使得公务员对领导岗位的需求不断地增长,也使得领导岗位的供求矛盾愈加突出。

  除此以外,还应当看到,由于附着在领导职务上的各种经济上的或者非经济上的、透明的或者不太透明的收益比较大,而许多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特别是风险又比较小,对领导职务的需求增长产生了负的激励效果。

  我们都知道,党和政府在选配和管理各级领导干部时,一贯强调德才兼备,重视政治立场和业务素质,实行定期的包括德、能、勤、绩等因素在内的考评,提倡能上能下。但是,也要看到,公共管理部门的产出或者产品是很综合的,其绩效的考核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是个非常综合的概念,也是个长期性的概念,不容易通过设置多少个指标测评出来。因此,一些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为了自己管理的方便,就制定了种种内部规定,实行“一刀切”。过去设置学历“天花板”,现在流行的就是年龄“天花板”。因为年龄是最好操作的“硬”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分析官员“天花板”现象存在的一些合理性,并不意味着赞成继续维持各式各样的“天花板”,而是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更要关注消除“天花板”现象的那些体制性因素,优化公务员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