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认知灵活性理论

 落叶秋枫 2010-03-16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所关注的是复杂知识的获得与迁移问题。斯皮罗等人首先从知识复杂性和学习目标这两个维度入手,具体分析了传统教学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知识的复杂性问题,斯皮罗等人认为,知识可以被划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所谓良性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这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概念应用在各具体实例中,其内涵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大特性: 1)概念的复杂性,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都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而且,这些概念存在着相互作用; 2)实例的不规则性,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而且,这些概念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世界上并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病例,仅头痛就存在着二三百种原因,如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等,同为头痛,其致病因素的种类、数量、各因素的影响以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存在差异对于学习目标问题,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目标可以被划分为入门性知识获得、高级知识获得与专家知识获得。在入门性学习中,学生只需懂得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在高级知识获得中,学生要能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推导、以及为迁移而准备(即在新情境中活用知识)。在进行入门性学习时,非良构性还不成其为严重的问题,只是当学生逐渐需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该主题方面的问题时,把握复杂性和迁移才变得至关重要,非良构领域的复杂性和实例的多样性才对学习和教学构成严重的问题。
         根据这两个维度,斯皮罗等人认为,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之所以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新的实际情境中,是由于学校所教的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了的结构性知识,而且,学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接受、记忆和套用这些结构性知识,然而,在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需要学习者具有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这就是说,学生普遍在用学习良构领域入门性知识的方法学习非良构领域的高级知识,在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种过分简化的倾向。例如, 1)相加倾向,孤立地学习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以为重新整合这些部分时,各个部分的特征仍能保留; 2)离散倾向,将连续性的事物(如长度)分割为两个极端,将连续的过程分解成断续的步骤; 3)隔离倾向,孤立地处理实际上极其相倚的概念要素,散失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一面。这三种倾向相当于我们所说三种形而上学方法,即片面
性、静止性和孤立性。这些倾向对良构领域的入门性知识是行之有效的,但在非良构领域是非常不适当的,非良构领域的学习策略与这些还原策略是完全对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