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金洲|主编

 清柳飞扬 2010-03-17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作者:郑金洲|主编:顾明远 

 


内容提要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本书作者,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
    
本书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在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是本书的旨趣所在,正所谓见微知著


作者简介

    郑金洲:男,河北泊头人。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出版有《教育通论》、《中国教育学百年》(合著)、《教育文化学》、《教育碎思》、《教师如何做研究》、《多元文化教育》、《文案例教学指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合著)、《校本研究指导》等几十部著作。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前言
课堂教学特征
  
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
  
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
  
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
教学方法探索
  
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零散的提问
  
热闹的角色扮演
  
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
  
学生忙讨论,教师忙板书
  
没有学习伙伴的学生
  
眼花缭乱的多媒体
  
没有板书的课堂
  
拖堂的几分钟
  
溜走的教育性渗透良机
教师的语言行为
  
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
  
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谁来回答一下这位同学的问题
  
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回答不上来
  
你在想什么呢
  
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
  
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
  
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
  
谁未总结(评价)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
  
同学们紧张吗
  
杨老师对某位同学问题回答的复述
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
  
教师的手势
  
教师的行走路线
  
用手擦黑板的老师
  
指向学生脑袋的教鞭
  
你来回答问题
学生学习状态
  
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
  
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不均衡
  
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
  
课堂上的沉默
  
课堂上的异口同声
  
廉价的拿声
  
无精打采的老师好
  
与听课老师互动
  
闭不上眼睛的学生
课堂突发事件
  
飞进教室的蝴蝶
  
电源插头掉了
  
坐在地上的女孩子
课堂教学环境
  “
靠边站的讲桌
  “
留白的板书
  
教室里丁当作响的椅子
附录:我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总体认识
  
课堂教学生话化
  
学生学习主动化
  
师生互动有效化
  
学科教学整合化
  
教学过程动态化
  
教学内容结构化
  
教学策略综合化
  
教学资源优化
  
教学对象个别化
  
教学评价多样化

 


导语

        本书是闽教书香文库丛书之一,该书作者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并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每次备课,都是一次教学设计,这一理念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已深人人心,中小学教师大多接受了这种理念,并正在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教学行为。按这一理念,教学设计应该呈现怎样的形态,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详加思考,周密安排,还是从整体着眼,用大设计的思路统筹教学的各个方面?后者似乎更加确当。
    
曾有一位资深的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备课经验,那就是在备课时将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上,让每个教学环节都不留空白。我也曾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应该说,课堂上波澜不惊,一切都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下课铃声响过,老师的最后一句话也就说完了。整堂课似乎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举动,没有任何出乎意料的波动。这样的课是不是一堂好课?对其判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设计思路我是不太赞同的。这位老师的备课的确是背课,把教学实际使用的语言书写出来加以背诵,在课上再展示这些已经背诵好了的语言。这样的设计没有留白,没有缝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变得循规蹈矩,在教师的导引下亦步亦趋。
    
假如我们的课堂确实像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要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像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全体、主动、个性、终身发展,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宽视野、大设计。也就是,设计从教学目标与重点着眼,从教学总体要求着眼,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这样的设计,也许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在意料之中的,每个教学活动都在预期范围内的,但其思路自始至终是围绕着新课程的理念展开的,是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转化为本节课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
    
当然,大设计绝不意味着不设计,现在有的专家称教师其实用不着仔细备课,甚至用不着写教案,对此我也不敢苟同,既要设计而且用教案的形式呈现设计,对当今的教师来说仍很重要;大设计也不意味着对教学各具体行为不予关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部具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影响,对这些行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加以关注并有意加以改进,但并不见得每一节课都对这些行为进行事先的谋划
    
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
    
人人称道,众口称赞,在今天的听课与评课中日渐稀少。这既是评课文化悄然产生变化的反映,也是课堂教学形态转换的体现。前几年听评课,我很少听到不同认识,评课者极少就课堂上的问题产生分歧,也极少对课堂教学行为提出批评性意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出现变化,围绕一堂课争执不下,针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课堂设计思路、实际教学行为有看法上的歧异,可能恰恰体现了这堂课的价值所在。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与新课程相称的课堂,课堂教学形态需要有哪些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甚明了。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大相径庭的看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这些问题出发,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听课评课者从课堂教学的具体例证来分析这些问题的破解之法、产生之道,提出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见解,正说明了这堂课所进行的探索是可贵的,所提出的问题是亟待进一步探讨的。
    
从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态势来看,课堂正处在新旧杂陈的阶段,也就是旧的还没有完全过去,新的还没有全面呈现的阶段。处在这样的阶段,要出现人人称道的课堂很难。一些专业研究者感觉今天的课堂变化还不够大,离新课程还有不小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而一些实践工作者感觉今天的课堂变化已经够大了,如果再变的话,就不知道如何从事教学了,而且对中考和高考成绩也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仁智互见、公婆各说,反映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成型,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假以时日进行探索。
    
进一步说,就算是新课程推进到课堂了,课堂也转变原有形态,体现为新课堂文化了,听评课者仍然会对课堂提出不同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完美无缺的课堂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课堂教学在彰显某方面行为的同时,总是或隐或显地暴露出另一方面的问题。课堂所面临的大量问题都属于两难性的,是进也难、退也难、左右为难的,考虑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可能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虑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可能教师自己无法应对活跃了的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考虑了学生的探究,可能影响了教学效率;考虑了知识的传授,可能忽略了态度的养成、方法的掌握;如此等等。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平衡的艺术,一不留神,课堂就不平衡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正是在这种平衡上做文章、下功夫;教学智慧的拥有者,也常常是教学诸因素的平衡大师
    
没有了人人称道的课堂,不是一件坏事,反倒是课堂教学的进步,至少是课堂教学认识上的进步。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指导下转型过程中的课堂。P9-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