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简介

 彩云追竹 2010-03-17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简介

第一节 传 染

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即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免疫防线(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值、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和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传染病,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的其它个体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1.病原菌

①外毒素(exotoxin):病原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

②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化学脱毒处理,获得的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③内毒素(endotoxin):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因在活细菌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自溶或人工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素。鲎试剂法即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测定内毒素含量。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参P287表。

2.宿主免疫力(immunity)

免疫或免疫性、免疫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3.环境因素

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了解)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先天免疫或自然免疫,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体液因素免疫的综合作用如炎症反应等。

生理屏障

1.皮肤与粘膜

①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② 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  ③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屏障结构    ① 血脑屏障   ③ 血胎屏障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主要包括多形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以巨噬细胞为代表的各种单核吞噬细胞。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1补体(了解)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类相对分子量低(约20000)、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抑制病毒增殖、免疫调节及杀伤癌细胞。

干扰素的诱导过程和作用机制(参P296,了解)。

炎症反应

炎症(inflammation)是机体对病原体的侵入或其它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可看作非特异性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特征: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作用: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是机体在生命活动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主要功能是对抗原物进行识别并产生免疫应答,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特点:①获得性 ②高度特异性 ③记忆性 ④个体间的差异性 ⑤包括体液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是从抗原的刺激开始,机体内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感应)后,发生了活化、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效应。(参课本P297图)

突出特征是识别异己、具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应答过程分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以及效应阶段;

根据参与的免疫活性细胞种类和功能的不同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类(参课本P297-298)

(人)免疫器官

按功能不同分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

中枢免疫器官, 又称一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和鸟类的法氏橐;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居住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扁桃体、阑尾和肠系膜淋巴结)

免疫细胞 

包括各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免疫活性细胞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即能接受抗原的刺激,并随后进行分化、增殖和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以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细胞群,主要指T和B细胞。

1.T细胞

即T淋巴细胞,又称胸腺依赖型淋巴细胞是一种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小淋巴细胞。

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包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迟发型超敏反应,也参与抗体的形成和炎症反应等。

2.B细胞

即B淋巴细胞,又称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或囊依赖性淋巴细胞,是一类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身合成的免疫球蛋白( 膜抗体)的淋巴细胞。

成熟的B 细胞发生克隆分化,形成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和具记忆功能的B细胞,主要执行体液免疫。

  免疫分子

1.抗原(antigen, Ag) 

又称免疫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物质一般具两个特性:①免疫原性,又称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②免疫反应性,或称反应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凡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抗原称完全抗原,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参P306图。

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相对分子量一般较大、结构复杂、异物性

2.抗体(antibody, Ab)

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

抗体的特点:①脊椎动物的浆细胞才能产生; ②必须有相应抗原物质的刺激; ③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非共价和可逆的结合; ④化学本质是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⑤可作为抗原刺激异种生物产生相应的抗体—抗抗体。

Ig 的化学结构(了解)。

产生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参P315-316)。

参与胸腺依赖型抗体产生的三种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主要指巨噬细胞(MΦ),能有效摄取、处理、递呈抗原和激活T细胞;

② T细胞,在抗体形成过程中能特异识别抗原,辅助B细胞,促使B细胞活化和进一步分化成浆细胞以产生抗体;

③ B细胞,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也有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3.机体产生抗体的两次应答规律(参课本P317)

初次免疫应答:首次用适量抗原免疫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多为IgM、滴度(效价)低、维持时间短的现象。

再次免疫应答:在初次应答的抗体下降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进行免疫时,会出现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以IgG为主、滴度高、维持时间长的现象。

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1.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细菌或血细胞等)与其相应抗体在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

用于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凝集原,抗体又称凝集素。

3.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或类脂溶液,细胞抽提液等)与其相应抗体在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现象。用于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又称沉淀原,抗体又称沉淀素。

 

第四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人工免疫中,作为预防、治疗和诊断用的来自生物的各种制剂,都称生物制品。包括特异性的抗原(疫苗、菌苗、类毒素)、抗体(免疫血清、诊断血清)、细胞免疫制剂,及非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

人工自动和被动免疫的比较参课本P330

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

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应答过程,从而产生特异免疫力,又称预防接种。

用于预防传染病接种用的抗原制剂称为疫苗(vaccine) 。

1.常规疫苗—全微生物疫苗

活疫苗,用人工方法使病原体减毒或从自然界筛选病原菌的无毒株或微毒株所制成的活微生物制剂,又称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 (BCG)、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优点:一般接种剂量低,作用持久、效果可靠;缺点:不易保存,有时会发生增毒变异。

死疫苗,用灭活剂杀死病原体,但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的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等。

优点:使用安全,易保存;缺点:使用剂量较大,须多次接种,持续时间短(数月至一年),有时会引起机体发热、肿痛等副作用。

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后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的预防用生物制品。如破伤风类毒素等。

2.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

保留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成分,而去除其无效或有害成分的化学纯品疫苗。

化学疫苗,用化学方法提取病原体中有效免疫成分而制成的疫苗。

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制成的多糖化学疫苗。

多肽疫苗,人工合成的高免疫原性多肽片段制成的疫苗,又称化学合成疫苗。

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各种合成肽段等。

基因工程疫苗又称DNA重组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构建的重组基因序列表达的免疫原性较强、无毒性多肽制成的疫苗。如编码HbsAg(乙肝表面抗原)基因插入S.cerevisiae基因组中表达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等。

④ DNA疫苗(DNA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利用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的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给机体输入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及其制剂或细胞因子,使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以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

输入特异性抗体可立即发挥其免疫作用,但维持时间较短,主要用于治疗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如各种抗毒素,或作为某些病毒感染早期或潜伏期时的应急预防和治疗,如各种抗病毒血清和免疫球蛋白制剂。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干扰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抗体、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疫苗。

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高等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哪些因素组成?

3.特异性免疫有何功能和特点?

4.什么是免疫应答,简述其特点和主要阶段。

5.抗体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6.简述胸腺依赖型抗体的产生包括哪几个阶段,由哪三类细胞参与,各有何功能?

7.高等动物机体产生抗体的两次应答规律如何?

8.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9.分别列举两种常规疫苗和新型疫苗并说明其主要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