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剑” - 数典书院 - 国学数典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昵称191190 2010-03-23

摘要本文由《说文解字》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通过对比“剑”的文字书形式进而提取“剑”最初制作材料的相关信息,同时也综合形体对比、战场功用等要素分析了“剑”与“刀”两种冷兵器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从“剑”的名称以及各本中有关于“剑”的文献记载出发,考释“剑”的来源;最后结合文献记载、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阐述了“剑”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剑  兵器  文化意蕴

“剑”小篆,《说文解字》刃部,许慎释“人所带兵也,从刃僉声,籀文从刀”[1](183)这种兵器自从产生后就以其非凡地位越居于殳)、(戉)、(矢)
等简易、木质、骨质兵器之上。剑顶端尖锐,双面有刃可刺可斫是很好的作战兵器。

古代一柄尚方宝剑能御令千军万马,还有数不尽臣子受皇帝所赐之剑自刎身亡;文人骚客独钟爱于“剑”来达其矢志不渝、勇于进取壮志难酬之情,甚至闺阁裙钗也偏爱佩剑舞剑;大多数武侠小说作者同样喜好让英俊潇洒行侠仗义的勇士佩剑而不拿刀,这些实例让我们不得不探寻一下剑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厚内蕴。

一、“剑”异体字透露出来的信息

参阅各类古典文献“剑”大致有十种写法,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从刃僉声”变化而来,差别只在于从“刂”“刃”“刀”。剑,双面有故从“刃”这很好理解,从“刂”“刀”都表示它跟刀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时剑的用途和刀一样,同为护体武器,但是早在石器时代刀就产生了,加上早期剑的形体像弯刀,所以剑字从刀就不言而喻了。

后两种加了“金”字偏旁,可以看出最初铸造“剑”的材料应该是一种金属;“剑”有如此多的异体字,证明了它在人们生活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

“剑”之所以以“刀”为形旁表明它跟“刀”的形体和功能是有密切关系的。最早的剑----商代铜羊首剑,“剑身是两侧双刃,中部起脊,后部有上下两短齿.剑身扁平,通常剑身长达23.5cm或25.3cm,最长达27cm之多,最宽处有5.5cm之多”[2](25),到了春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提高,尤其是吴越地区的水平逐渐居于首位。在这些地方出现了干将、莫邪等的铸剑高手,原来的短剑发展为大约50cm的长剑,比如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的剑长约55.6cm宽约5cm

《吴越春秋》载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五枚名剑,请来善相剑秦客薛烛,薛烛先是夸赞了这五枚剑因为材料用了青铜和锡不同比例的搭配所以光、气非凡又说“臣闻王初造此剑,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洒道,雷公发鼓,蛟龙捧炉,天帝壮炭,太乙下观。欧冶子也说天地之精,悉其伎巧,造为此剑。”《吴越春秋》还记载了干将莫邪夫妇造剑不惜牺牲自身肉体来成就造出雌雄双剑。至于是不是造剑时确实出现过如此奇观,是不是用肉体作为材料无从考证,不过却诠释了造剑之初人们对它的材料制作方法的艰难探索

远古器物大都是描形状物合体字比较少甲骨文中戈、斧、戊、戉、戌、戚、我、弓、矢、盾、甲等字,可知远古兵器大多为独体象形字。“字最早见于周代的金文、玺印,说明它是一种比较晚的兵器,相对于其他冷兵器,“剑”应该算得“大器晚成”了。但是剑出现后它“出而不凡”,不仅作为兵器并且在并且广泛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二、“剑”名称及来源考释


传说中剑的来历可追溯至轩辕黄帝时代,据《广黄帝本行纪》记载:“黄帝乃采首山之铜铸鼎象物……帝所铸剑镜鼎器。皆咀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又有‘管子-地数篇》中说道:“修教十年,而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但是这些毕竟是传说,可信度不是很高。

最早有剑的史料记《逸周书·克殷解第三十六》,写周武王大军进入朝歌讨伐纣王



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于郊。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史记集解》唐张守节正義载曰

  周书作[轻吕击之]。轻吕名也。

接下来司马迁《史记》又不称“轻吕”或“轻剑”而直接称“剑”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撓酒”[]颜师古注曰:“径路,匈奴宝刀也。”王先谦谓“径路,为休屠王名,死而为神,故匈奴祠之。其神遗有宝刀,因名径路刀。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中介绍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李平心先生的观点时写道:“轻吕、径路并即之对音,剑实来自西域。”


明代宋应星所作《天工开物·锤锻·斤斧》(第十篇)载:

            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着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欠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又《天工开物·五金·铁》(第十四篇)

       凡倭夷刀剑有百炼精纯,置日光檐下则满室辉矅者,不用生熟相和炼,又名此钢为下乘云。夷人又有以地溲淬刀剑者,(地溲乃石脑油之类,不产中国)


以此上文献资料来看“剑”最初大概不产自中原,而源于少数民族或者其他国家,自西周后中原也有造过“剑” ,由于不断学习少数民族的先进造剑技术,有“勾践、干将、莫邪”等名剑传世。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不重视自然科学,对于技术的发明、创造持轻视态度,以“小技” 、“末端”视之,故无数发明创造失传,如“弩、麻沸散”等等,所以古代的铸剑技术没有流传下来。

三、“剑”的文化意蕴

在十八般传统冷兵器中被称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帅
《太平御览》中记载家语》曰: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证明那时人们就已经把剑作为有德行道德高尚的人所独特使用的武器了,一方面作为正宗兵器应用于战场另一方面远离战场丧失其实用性后,“剑”都传达出一种权贵的信息。

战国时代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制剑此剑已通体用玉,剑体分为五节,各节用金属物连接,剑首雕刻精细,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8](421)玉的重要地位以及所象征的权利和美好意是众所周知的,把剑与玉系联在一起足以见其地位非凡,它不仅仅作为兵器而且也作为玩物饰品了

[唐]杜佑撰《通典·嘉礼六卷第六十一·礼二十一君臣服章制度袍附》说隋文帝即位后改变原来周的制度,规定诸公


辘轳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

证明剑已与玉和系玉的带子“绶”同列为权贵等级的标志《通典·卷第六十三·礼二十三》嘉礼八·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也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剑的不同种类。《通典·卷第三十七·职官十九“长剑”作为梁官三品位四班官职名称登入史册了,正因为不同于其他兵器所以被大众视作有智慧、有内涵、有身份的兵器。

这种“非凡”应用于文学中当然与武侠小说和诗歌就了有密切关系。《全唐诗》共48900余首其中涉及剑的诗就有600余篇,李白终生以剑匣相伴,十五岁在峨嵋学剑,自称“我家青干剑,操割有余闻”,“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李贺的《琴曲歌辞·走马引》写我有辞乡剑,玉峰堪截云。杜甫从二十岁开始挟剑浪迹天涯,表达自己“拔剑欲与龙虎斗”的气概。以剑抒怀作诗咏叹,佩带操练,举杯舞剑,赋予剑在文学创作中正义、正气的道德伦理色彩。武侠小说以金庸先生的《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等15部作品为例,之中提及有“剑”之处达1000余次,风流侠客多负剑,赳赳武夫多持刀由此可见侠文化已经融合一体


日常生活中现代的“剑”已经演变成一种表演或健身用具,重量比用作兵器时轻得多,长度也有所缩短,仅保留了形式。剑的形制偏向于轻便灵巧,绕环、舞花身法也更加的飘洒轻快、矫健优美,而且已经与舞蹈、杂耍等相结合,更加艺术化了,所以现在也有些闺阁裙钗和老年人也偏爱舞剑。

注释:
[1][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2][3]刘洪波.中国古代兵器演变对武术技法特色的影响[A].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4]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6][7]徐在国.东周兵器铭文中几个词语的训释[A].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编辑部   2005.


[8]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局,2004.

[6][]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7]古汉语研究.[C]长沙:《古汉语研究》杂志社2005.

[8][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首發: 2009年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第十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