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曾经雄霸亚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王朝北方门户洞开,京畿重地随时面临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为拱卫首都,清政府随即开始重建北洋水师。于是四处购舰,掀起清朝第二次购舰潮。这一时期大致从甲午战后到民国初年。大致购舰四十余艘。这些舰船组成了“新北洋水师”。历史上也称为“后北洋水师”。由于甲午战败和随后的庚子赔款,以及慈禧太后为修复被八国联军焚毁的颐和园,再次挪用海军经费(灵云注:共计挪用白银约400万两)。导致所购舰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如第一支北洋水师。而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其中一些舰艇是清政府订购的,交付时清王朝却已灭亡。而且这支被清政府寄托厚望的“新北洋水师”,却从来没有发挥过“效忠朝廷,恭维京畿”的效能。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新北洋水师”公然抗命,拒绝与列强舰队作战,全部舰艇悉数南逃,参加所谓“东南互保”。辛亥革命爆发后,“新北洋水师”主力再次明确拒绝执行镇压革命党人的命令,倒戈支持南方革命政府,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在此灵云将“新北洋水师”部分主力巡洋舰和驱逐舰简要介绍一下。
 
       1.“海圻”级中型铁甲巡洋舰。
 
         共两艘。分别“海圻”、“海天”号。为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每艘造价328242英镑。于1897年11月25日下水。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海军中吨位仅次于“定远”级铁甲战列舰和“重庆”号巡洋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是“新北洋水师”的绝对头等主力战舰。被清朝官员称为“大清第一艨艟”。其中“海天”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在江苏鼎星岛遇雾触礁沉没 。“海圻”则在1937年9月25日为保卫江阴防线,自沉于江阴。单舰造价为328000英镑。该级巡洋舰舰的主要技术数据为:舰长129。32米,宽14。23米,吃水6。1米,排水量4300吨,主机推进功率17000马力,航速24节,舰员445名;舰载武器有2门20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主炮,10门120毫米口径阿式炮,12门47毫米口径阿式炮,4门37毫米口径阿式炮,6挺7毫米口径马克沁机关枪和5具鱼雷发射管;载煤量990吨,载淡水量337吨。
 
             
 

 
        2.“飞鸿”号轻型巡洋舰
 
        清政府向美国定造的轻型巡洋舰。美国纽约造船厂建造,后民国政府无力支付舰款,于1914年被希腊购得,更名为“赫拉”号。为清朝最后定购的一批战舰之一。建成,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新政府无力支付尾款,就卖给了希腊。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曾经多次袭击土尔其舰艇。1940年12月被意大利潜艇击沉。 
 
            
 

 
         3.“海琛”级巡洋舰
 
        共3艘。“海容”号、“海筹”号和“海琛”号。为清总理衙门于1896年5月向德国伏尔锵造船厂订造。单舰造价为163000英镑。该三舰的主要技术数据为:舰长95。77米,宽12。4米,吃水5。79米,排水量2950吨,主机推进功率7500马力,航速19。5节,舰员263名;舰载武器有3门150毫米口径克鲁伯式主炮,8门105毫米口径克式炮,2门60毫米口径克式炮,4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炮,5挺8毫米口径马克沁机关枪和1具鱼雷发射管;载煤量580吨,载淡水量270吨。
 
           
 

  
       4“应瑞”号巡洋舰
 
       “应瑞”号为1909年清政府向英国维克斯造船厂订造的轻型巡洋舰。1913年归国。造价为204000英镑。该舰主要技术数据为:舰长100。65米,宽12。62米,吃水3。97米,排水量2460吨,主机推进功率6000马力,航速20节,舰员230名;舰载武器有2门150毫米口径维克斯主炮,4门100毫米口径维式炮,2挺马克沁机关枪和2具鱼雷发射管;载煤量550吨,载淡水量255吨。
             
 
            
        5.“肇和”号巡洋舰
 
       “肇和”号巡洋舰是1909年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一艘巡洋舰,造价为210000英镑。1913年归国。该舰主要技术数据为:舰长97。6米,宽11。89米,吃水4。27米,排水量2600吨,主机推进功率6000马力,航速20节,舰员230名;舰载武器有2门15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式主炮,4门100毫米口径阿式炮,6门3磅阿式炮,2挺马克沁机关枪和2具鱼雷发射管;载煤量550吨,载淡水量255吨。
                 
           
 

        6.“海龙”级高速驱逐舰
 
       清政府向德国硕效船厂订购的高速“鱼雷炮舰”。也就是驱逐舰。共四艘。分别是“海龙”、“海青”、“海华”、“海犀”。长58.98米,宽6.4米,吃水2.355米,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6000马力,排水量234吨,最高航速32节。武器系统包括:6门47毫米炮,2座单管装鱼雷发射管。军舰施工期间,中方派吕文经、蔡灏元、何嘉兰、吕调镛、林国僖赴德监造,1898年完工,1899年到华。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四舰均在大沽船厂修理,遂被八国联军所夺。“海龙”归英军,易名Taku(即“大沽”号),驻扎在香港,1916年10月25日被出售。“海青”归德军,易名Taku,驻扎在青岛,后因锅炉无法使用,于1914年6月13日除役,同年日军进攻青岛,该舰9月28日在胶州湾自沉。“海华”归俄军,初易名Taku,后改名“博罗多夫上尉”号,驻扎在旅顺口,1904年11月24日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鱼雷艇击中。“海犀”归法军,易名Tak—ou(即法文“大沽”号),驻扎在越南西贡,1911年9月30日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