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夔记梦词的赏析与其艺术特色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昵称191190 2010-03-24
姜夔记梦词的赏析与其艺术特色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他生活在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的时代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他词的特点是“清空”,具有雅词的风格,他写过一些记梦的词,具有一些特色。下面我例举两首姜夔的梦词,并对其艺术特色做一个概括。



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这首《江梅引》是怀念恋人的词作,姜夔留在梁溪,打算到准而不得,所以梦思述志。人间离别易多时。开篇就写出“人间离别”的词作主题,回想作者与恋人告别的情景。看到了梅枝,突然思念起他的恋人,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抒发作者的相思之苦。“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不禁让人想到苏轼《江城子》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写现实中虽不能相见,在梦中或能见面,抑或是牵手。但是“魂魄不曾来入梦”,虽然苏轼的词作是悼亡诗,而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写杨贵妃死后,但是恋人相离,在当时那个时代作者的感情,对恋人的相思也无能甚者。因此,姜夔写道“梦中无觅处”,只得“漫徘徊”而无意离去,可望与恋人梦中相见。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现实寒气已侵入被子,但是处于梦境的词人尚不知晓。下片首句则写,“湿红恨墨浅封题”,情到深处“红笺为无色”,追忆恋人,古筝尤在,然人已在他乡,“无雁飞”说明通信困难,已经没有联系了。俊游巷陌,空有古木,给人凄凉感伤之情,回想“旧约”,钩起了词人更深的怀人之苦。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这首《鹧鸪天》是姜夔记元宵节梦的词作。合肥的水向东不停息地留,笔者认为,作者在暗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退一步想如果当时不相识,不应该“种”相思之因,姜夔受着相思的煎熬。由于对恋人的思念,所以经常看她的画像,甚至做梦也会梦到她,但是看上去又是那么的不真实。忽然山中的鸟儿鸣叫惊醒,就连美梦也难续。春天植物还没有披上绿衣,头发就已经两鬓斑白,与上片“肥水东流无尽期”交相辉映。看到“肥水东流无尽期”就让联想到李煜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词作者是何等的愁苦。接着姜夔直抒胸臆点出“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感叹,“岁岁红莲夜”写得是元宵节赏灯,以乐景写悲,更增加哀伤的气氛,最后由于两人不得相见,而“两处沉吟各自知”。



两首词都是姜夔的记梦词,很多的共同之处。首先,都是写怀人之思,而且都不是单纯地写怀友,而是想念挚爱的人。因此又被称为姜夔的情词。他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一同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如痴如醉的情感。其次,两词都是婉约词,语言优美,清新雅致,选用的意象非常凄美。让人想到意象,就能体现到一种感伤的意境,情绪绵远悠长。再次,姜夔大量化用前人诗词,在词创作中引常物入词,如“古筝”等,然后再赋予其情感意义。姜夔的梦词凄美、雅致,婉约自然,又饱含着愁苦堪称南宋词坛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