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录制:桃子、荔枝、苹果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zhè gū tiān· yuán xī yǒu suǒ mèng》 sòng:jiāng kuí féi shuǐ dōng liú wú jìn qī 。 dāng chū bù hé zhòng xiāng sī 。 mèng zhōng wèi bǐ dān qīng jiàn , àn lǐ hū jīng shān niǎo tí 。 chūn wèi lǜ , bìn xiān sī 。 rén jiān bié jiǔ bù chéng bēi 。 shuí jiào suì suì hóng lián yè , liǎng chù chén yín gè zì zhī 。 ------------------------------ ----------------------------------------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译文: 肥水向东流去,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如此,我当初真不该种下这份相思。梦里见到的你并不比画像更为清晰,然而这样的梦也常常被山鸟的叫声惊醒。 春天还没有出现绿意,我的两鬓已先长出银丝。离别的时间太久,以至于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之夜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赏析: 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己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 “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 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情伤若斯,痛彻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己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世情的悲哀。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的回忆。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该词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会,无法以言语尽达,心有戚戚者,自会其中之意。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提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公元1197年(宋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之时。据现代词学家夏承焘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