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诗的意象丛林意象 ——古诗赏析入门关 442213 湖北竹山二中 唐平 关于意象。有关意象的说法很多,作为中学生,我们可朴素理解为意象即诗词中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所谓的“意”,是作为主观方面的诗人的情感意蕴;所谓的“象”,是作为客观方面的物象和事象,它包括诗词中的自然景象、社会物事和人物的典型生活情节。诗词中的花鸟虫鱼、落红流水是意象,雁啼悲秋、猿鸣沾裳是意象,登高望远、山寺寻桂也是是意象。我们只有领悟了意象的寓意,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在意象的选用上,由于一代代诗人不断重复的经验累积,中国古典诗歌的许多经典意象,有的已经构成了中国诗词文化的“原型”,打上了民族的心理烙印,有了固定的文化内涵,我们了解这些意象,对赏析古诗词不无裨益。 古诗常用原型意象汇释: 黄昏(斜阳、夕阳、斜晖、暝色等):黄昏时分是归家之时,因而古诗中写闺妇怀远、游子思乡、离情别绪等多选择黄昏背景。如李清照《声声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 月亮(圆月、弯月、残月,秋月):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张九龄《望月怀远》)等是其代表。 芳草(春草):芳草繁盛,但草木无情,芳草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或征夫之情,境界广远,真切动人。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范仲淹《苏幕遮》、欧阳修《踏莎行》等。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伤春惜时、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如辛弃疾《摸鱼儿》(“何况落红无数)”)、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等。 寒蝉:蝉只有一个夏天的生命历程,秋后的蝉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等都是借蝉抒写身世悲凉的典范。 春燕:燕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北飞,多喜欢成对出现,栖息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故被当做春天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或伤春惜时,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借燕飞旧家寄予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感慨;宋人晏几道的《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借“燕双飞”写闺中人的孤苦相思。 秋雁:雁是每年秋季南迁,故常勾起游子思乡怀人之情和羁旅行役的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王实甫《西厢记•正宫•端正好》(“北雁南飞”烘托崔张二人离别的凄苦)等。 舟(孤舟、孤帆、兰舟),津渡,长亭:舟为远行的工具,津渡、长亭是送别之所,故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的愁苦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独上兰舟”)、秦观《踏莎行》(“月迷津渡”)、柳永《雨霖铃》(“对长亭晚”)等。 笛(羌笛、羌管、残笛),芦管,箫,笙:多传达离人愁苦、征夫思乡的孤寂情怀。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等。 登高、倚楼、凭栏:登高望远是古诗中常用的情节意象,多用于志士抒愤、家国感伤、闺人怀远、游子思归、离人情愁等。如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登高》、 温庭筠《梦江南》(“独倚望江楼”)、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等。 饮酒:借酒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沉郁情怀。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等。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而有同一情感指向的意象又时常综合运用,如我们所熟悉的李叔同的《送别》就选用了“长亭、古道、芳草、柳声、夕阳、浊酒”等,故在具体理解诗作意象时,还应因诗而论。 (注:为方便复习,本文所举篇目绝大多数选自学生较为熟悉的初、高中语文教材及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