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究竟有厉害

 昵称547701 2010-03-26
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究竟有厉害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役,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敌我双方共投人了10万兵力,反复争夺了43天,最后我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在此役中,志愿军炮兵二十一师二〇九团战功卓著,“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尽显神威。步兵战士特别喜爱“喀秋莎”,称之为“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 和537.7 高地北山进行规模强大的火力准备。我阵地内,平均每秒钟落炮弹6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炸弹500余枚。4时半,美韩以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炮兵、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我两高地发起猛烈进攻。阵地上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开始了。

  战斗打响后,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军作战室掩体里,焦急地研究敌情通报,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挪步,原因很简单:敌人突然发动攻击,规模之大,火力之猛,手法之狠,都是空前的;尤其是其避实就虚,多少有点令人意外。几十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记述:“这是我一生中又一个心急如焚的日子。”

  秦基伟十分清楚,战争,对于战士来说是枪对枪刀对刀,而对于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来说,则是智谋和意志的较量。他立即对敌人的企图作出判断:敌军不把进攻矛头放在易攻难守、易于发挥机械和装甲威力的平康平原地区,偏偏攻打五圣山前沿,就是想钻我们的空子,攻其不备。基于这种判断,秦基伟定下打大仗打硬仗的决心,并迅速增加兵力;与此同时,尽了最大努力,东拼西凑,将炮兵集中使用于上甘岭战场。

当晚,秦基伟接通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的电话。

  洪学智心急火燎地问:“老秦,你那边怎么样?”

  “范佛里特想上五圣山,把两个高地都快炸平了。”秦基伟说。

  “说吧,要什么。十五军要什么我给什么。”

  “给我一点炮吧!”

  “什么炮?”

  “喀秋莎!”秦基伟脱口而出。

  洪学智爽朗地回答:“行啊,最迟明天中午前赶到。”

  秦基伟动情地说:“洪副司令员,十五军给你敬礼了!”

  志愿军“喀秋莎”炮兵二十一师是1951年2月赴朝参战的。第一批出国的有3个炮团,后来又增加了几个炮团。上甘岭战斗打响后,志愿军司令部将二十一师二〇九炮团配属给十五军。

  “喀秋莎”是苏联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制造的火箭炮,每门炮有8根工字型导轨的发射架,每个发射架挂载两枚火箭弹,一次可发16枚。

  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纵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因炮架上有一个K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便称其为“喀秋莎”。“喀秋莎”本来是苏联的一首歌曲的名字。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第一次使用这种多管火箭炮,给德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出于对这种新式武器的喜爱,便给它取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

  “喀秋莎”的发射架装在卡车上,善于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神出鬼没;一按电钮,16枚炮弹像一条火龙倾泻而出,半边天都映成红色,特别适合打击敌有生力量的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不过,“喀秋莎”也有弱点: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极易暴露,且完全没有防护,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战士们都十分珍惜“喀秋莎”炮弹。师宣传科经常编发宣传教育材料,对部队进行爱护武器和严格保密的教育。师政委吕琳就曾对机关干部讲:“同志们,我们的‘喀秋莎’炮弹价值有多高?一颗炮弹的价值就是6两黄金呀!”

  秦基伟对这个宝贝蛋,也格外珍惜。平常藏在山洞里,连自己的部队都不让接近。确定要打,才悄悄选择阵地,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派出警戒,炮车直奔阵地,停车便打,打完就撤。在整个40多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喀秋莎”火箭炮团,就是采取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前后参加10次战斗,给敌人沉重的打击,自己却毫发无损。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在7天7夜的鏖战中,敌我反复争夺地表阵地。白天敌占领地表阵地,晚上又被我军反击夺回来。如此昼失夜复,战斗打得异常残酷。

  10月19日,二〇九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听到命令,炮团干部战士个个摩拳擦掌,战斗意志非常高昂,并紧张有序地作好一切准备。

  当天下午,全团24门“喀秋莎”,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奔向发射阵地。发射阵地距上甘岭10余华里。进军路上,炮车被炮衣严密遮盖着;车头、车顶都用松枝做了伪装。正在途中前进的步兵战友们,看着庞大的炮车,连忙让路。有的喊道:“嗬,这大家伙是什么呀?”有的探头瞅瞅说:“是架桥的大钢架吧?”有的听到或见到过这种炮,就大喊:“这是‘喀秋莎’大炮啊!”于是大家齐声欢叫:“喀秋莎!喀秋莎!”

  很快,炮车一辆接一辆地进入一条比较宽敞的山沟。炮手们卸下炮衣,各就各位;瞄准手按命令完成发射准备。整个阵地上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16时30分,突然,轰隆隆的响声连成一片,如天崩地裂,四面八方火光冲天。这是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各种炮群,为了掩护“喀秋莎”的参战,首先进行的炮轰。

  5分钟后,黄红两色的信号弹呼啸着升上了天空。“喀秋莎”立即开火,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飞向上甘岭高地。第一个齐放在1分钟之内全部推光,接下来是第二个齐放,384发火箭弹全部倾泻到敌人阵地上。两个齐放之后,二〇九团迅速撤出阵地。从进入阵地到打完转移,前后只用了13分钟。

在强大炮火的协同配合下,早已于18日夜运动至待机位置的4个连加上坑道的两个连,兵分两路,同时向占领我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表面阵地之敌实施反击。激战到半夜,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

  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炮兵发扬敢打敢拚的优良传统,制定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针对火力上敌强我弱的特点,和冲击出发地距离目标较远的弱势,指挥员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提出运用假火力准备、假冲击、炮火假转移等战术。

  10月29日,我反击部队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恢复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战斗即将打响。30日22时,密布在五圣山方圆十几里山谷中的我军各炮群,突然咆哮起来。无数炮弹掠空而过,一道道炮弹出口的红光,像闪电一样劈开了漆黑的夜空。“喀秋莎”也加入这场“大合唱”。火箭弹呼啸着,一群追逐着一群飞出去扑向敌阵。

  5分钟后,炮火延伸,接着响起“哒哒”的机枪声。敌人以为我军反击开始了,纷纷跃出工事。隐蔽在山背后的敌人预备队也蜂拥而上,企图像往日那样先我抢占阵地。但敌人没想到,已经延伸的炮火,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1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敌人还没有接触我进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没,尸首四处飞扬。

  11月2日,敌纠集5个营的兵力,多路、多梯次向上甘岭发动大小40余次进攻。下午4时,敌人的30多辆汽车运载一个营上来增援,遭到志愿军炮火拦阻后,又退回去,在出发地修筑工事,伺机出动。

  秦基伟接到报告后,决定尽量减少步兵参战,以炮火给这股敌人以歼灭性打击,命令火箭炮团神速进入阵地。“喀秋莎”一次齐放,敌人的集结地顿时一片火海,敌人的这个营基本上没留下几个活的。

11月3日,敌人以3个营的兵力接连进行了15次反冲击,“喀秋莎”再次参加支援步兵的战斗,二〇九炮团隐蔽进入敌防御侧面的发射阵地,进行两个齐射,炮火形成一片火光,像呜呜的大风似的刮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把敌人炸得鬼哭狼嚎,死伤一片,后来,敌人光拉尸体就用了15辆卡车!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喀秋莎”二〇九炮团,前后参加10次战斗,给敌人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支援了步兵,因而受到步兵战士的热情欢迎。当时,炮兵二十一师的车号是“84”,部队一见“84”车号,就主动让路,并鼓掌欢迎。

  二〇九炮团是役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

  “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