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胜利精神、铁人精神office" /> 大庆精神:即大庆油田的企业精神,是大庆石油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工作作风、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 2、“铁人”精神:这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职工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是: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认真负责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当了干部还是个钻工,永做普通劳动者,廉洁奉公的公仆精神;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团结友爱精神等。 3、胜利精神:即胜利油田的企业精神,是胜利油田干部职工一致的信念追求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胜利油田就总结出来了“五种精神”,即立志改革、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自觉加压、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滚石上山、逆水行舟的拼搏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求实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协作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开拓奉献”十六个字。九十代初进一步总结形成了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胜利精神。其具体含义是:以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强大精神动力,把爱党爱国的政治热情凝结在石油事业的发展上,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地干社会主义事业;牢固树立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胸怀国家发展强盛的大局,自觉加压,勇挑重担,以多找储量、多产原油的实际行动,为国分忧,为国献力;坚持发扬石油战线的优良传统作风,以油为业、以苦为荣,为石油工业的发展,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坚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把油田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1、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2、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3、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4、把我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5、当了干部,还是个钻工。 6、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7、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8、井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 9、石油工人觉悟高,迎着困难往前跑,多快好省建油田,甩掉石油落后帽。 10、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 11、雨把钻台当鼓擂,风把井架当琴拉。钻井工人英雄汉,风算老几雨算啥。 12、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13、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 14、人人要有真本领、硬功夫,一出手就高标准,一出手就高水平,一出手就过得硬。 15、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 石油工业优良传统作风典型故事 一、人拉肩扛打出第一口井 1960年初春,王进喜带着1205队30多名钻井工人一来到大庆,就盼着早日开钻。他每天都派人到火车站打听钻机什么时候到,自己则到处访问看守探井的工人,了解地层情况。smarttags" /> 这时钻机安装的难题又摆在了1205队面前。队党支部当即召开会议,决定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靠人拉肩扛安装钻机。队长王进喜在全队职工动员会上代表党支部向大家高声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国家现在有困难,我在北京参加群英会时,看到汽车背的是煤气包。国家没有油,外国卡我们的脖子,千困难、万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我们石油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就得想办法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要干出样儿来给外国人看看!”王进喜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精神大振,摩拳擦掌。说干就干,30多人用绳子拉、木块垫、撬杠撬,人拉肩扛地把钻机、柴油机弄到井场,把变速箱、滚筒等设备,一件一件拉上钻台。奋战了3天3夜,终于把井架立在荒原上。接着第二个困难是输水管线没有安装好,不能开钻。他们就用洗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从几里地外端回了40吨水,打出了第一口井。 二、人体搅拌泥浆 王进喜带着严重的腿伤,拄着拐杖在井上指挥打井。当萨2589井钻到700多米深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不一会就达到十几米、二十多米高。当时,井场上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急忙召集全队集体想办法。有人提议,用黄土和水泥压井。王进喜果断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大喊一声:“往泥浆里加水泥和土,干!”大家一鼓作气,几吨水泥和土很快被加到泥浆里。可是落入泥浆池的水泥和黄土很快都沉了底,水泥沉下去又把上水管头堵住了,没有搅拌机,泥浆溶合不好,井越喷越厉害。在此危急时刻,王进喜扔掉拐杖,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并不时钻入水下去清理上水管线的莲蓬头。紧接着几个工人也纷纷跳入泥浆池。大家奋力划动搅拌,上水管线通畅了,泥浆比重升高了,用水泥、黄土配制的高比重泥浆经过两台高压泵的强力抽压,通过循环管线和钻杆强力注入地下,以巨大的压力往下压,把液柱一点点压了回去。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终于制服了井喷。这时王进喜已经精疲力尽,伤腿上的绷带、纱布早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冲刷得血肉模糊,刚被扶出泥浆池就昏倒在地上。大家要送他去医院,他清醒后大声说:“不要管我,看井压住没有?赶快大排量循环,防止水泥凝固。快点处理泥浆!”工人们给队长擦去满脸满身的泥浆,王进喜坐在那里,继续安排工人们处理事故后的各种问题。经过全队努力,井保住了,设备安全无事。井喷压住以后,井越打越顺,1205队只用4天时间就打完了第二口井,并创造了日钻进 三、五把铁锹闹革命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主、副食品供应不足,职工、家属的生活相当艰苦。为了渡过难关,大庆会战工委号召家属组织起来,发扬南泥湾精神,像革命战争时期那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号召得到了职工家属们的拥护。 五、一口井与一个大油田的发现 华8井是华北平原第一口见油井,也是胜利油田的发现井。该井 华8井是在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开钻的。石油工人生活也难以保障,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条件极其艰苦。而被称为山东“北大荒”的东营,条件尤其差。那时的东营只有一座座小土房子座落在这片荒碱滩上,周围没树,也没有水,更看不到一片庄稼地,只有一片片盐碱滩,一片片枯黄的芦苇和黄蓿菜。走进老百姓住的房子一看,又矮又潮,吃的主要是野菜、草籽面。我们的职工只能住老百姓的牛棚、猪羊圈,那基本是“秫秸檩子秫秸梁,秫秸顶子秫秸墙”,根本无法遮风避雨。吃的呢?当时每个职工每月定量只有27斤,每人每月还要省出3斤救济困难的老百姓,而且供应的都是代食品,主要是地瓜干、高粱面和棉籽面。在最困难的时期,每天要抽出人去挖野菜、找草籽,然后和谷糠、麸皮混在一起当饭吃。而喝的是村边土坑里的积水,猪牛羊粪都漂在上边,打回来澄一澄再喝,根本无法讲究卫生。生产装备也非常落后,钻井队不仅要打井,拆卸、搬运、安装、机修、测井、试油都是自己干,要搬家既没有专门的运输队伍,又没有专门的钻前队伍,一个井队的几百吨重的设备、物资装上卸下、搬来搬去,基本上都是靠人力完成的。 1960年11月,32120队刚刚打完了华7井就投入了抢上华8井的战斗。从华7井到华8井有200多公里的路程,从商河到东营村没有一条公路可通,中间又有黄河阻拦,在缺少必要的运输工具情况下,井架设备搬运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抢时间,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指导员魏振家负责,在华7井拆井架;一路由队长李仲田负责,在华8井立井架,边拆、边运、边立。一部井架 井架是立起来了,钻机也搬来了,队伍也都到齐了,可是仍然开不了钻,因为没有水。井场周围没有水源,怎么办?只好挖井找水。当时已是腊月底,天寒地冻,表层土都冻结了,挖井非常困难。春节将至,许多职工出来一年还没探过一次家。 开钻了,冷寂的黄河三角洲上第一次响起了钻机声。 为了尽早地获得华8井的地下情况,石油工业部要求华8井快速钻进。钻台4个班分成了2个班,12个小时轮流干。队长和指导员一直守在井旁。由于快速钻进,泥浆循环急,加上天太冷,返上来的泥浆挤堆成块,堵塞了泥浆槽,造成泥浆不能正常循环。***员、钻工孙言祥看到这种情况,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就用双手扒起泥浆,双手冻僵了,他就趴在泥浆槽里,一边用手扒,一边用脚蹬。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几个同志一拥而上,都用手扒起来,一个个冻得直打哆嗦,仍然咬牙坚持干,保证了正常快速钻进。 这是胜利油田的第一口见油井,紧接着在东营构造上又部署了一批新的探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打完了营1至营6,辛1、辛2和河1井,井井见油,首先发现了济阳坳陷的两大油田——东辛油田和胜坨油田。 六、群英战井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场殊死的搏斗。 29日零点30分,胜利采油指挥部的永69-1井,突然发生了强烈井喷。刹那问,100多个大气压的强大气流,裹着泥沙,夹着油水,从地下 中午12点,抢险的总攻开始了。面对虎口般的井口,第一抢险小组的毕国强、张凤奎等6名勇士迎着咆哮的气流,豪不畏惧地冲了上去!他们抬着沉重的闸门一步步艰难地挪向井口,凶猛的泥沙铺天盖地向他们打来。每一个抢险队员都明白,井场就是战场,井口就是虎口,强大的天然气流,一旦遇到火星顷刻之间就会变成火海。然而,勇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不顾耳朵里、口腔里灌进的泥沙,在生与死的边缘线上,一步步地向前。平台在强烈的气浪冲击下,像狂澜中的一叶小舟,大幅度地跳跃、晃动、倾斜。井口周围翻涌的泥浪高达四五米,虽然那肆虐的气流声嘶力竭地冲射着,将抢险队员安置的闸门一次次掀动,但队员们一次次又用自己的身躯把闸门压平,他们犹如怒海狂涛中的一座座雕像,巍然矗立。油田模范***员、作业19队队长毕国强冲上平台后,无情的泥浪将他从头到脚淋了个透,身体也被泥沙气浪冲击的疼痛难忍,但凭着过人的技术和超人的胆量,在闸门推向下法兰盘的一瞬间,他果断对准螺丝孔,迅速敏捷地抢装上了关键的第一颗螺丝,为抢装大闸门立了头功。经过殊死激战,第一抢险小组终于拧上了最后一颗螺丝。指挥人员示意他们下来,可他们执意不肯。没办法,人们不得不拉住拴在他们身上的安全带,硬把每个勇士拽下来。 随即,第二抢险小组的焦力华、周建明等5名同志立即冲了上去。他们冒着从法兰盘缝隙里喷射出来的尖锐气流,紧固调整法兰螺丝,接通压井管线,第一次抢装井口闸门的任务在勇士们不惧生死的拼搏中终于完成了。但由于井下套管破裂,压井没有成功。井口周围依旧是浊浪翻卷,气柱嘶叫喷射,大型钢铁操作平台也被强烈的气浪冲垮,散沉地下。一场抢插“笔尖”式密封插头的攻坚战打响了。为了靠近井口,抢险英雄需要乘吊篮靠近。吊蓝悬挂在吊车的拔杆之下,浮托在翻卷的气浪之上,令人惊心动魄。危险面前,杨茂、成国太等4名抢险勇士没有丝豪的犹豫,迎难而上。此时,泥沙冲击,气流喷射,翻腾的气浪把吊蓝打得来回晃动,吊蓝里的人随时有被掀下去的危险。一阵阵翻滚的气浪冲击着,“笔尖”浮动不定,悬在吊蓝中的杨茂和其他3名同志,犹如坐在火山口上,他们的视线常被高涌的浊浪阻隔,身体摇摆不定,配合异常困难。凭着一股韧劲,一次又一次扶正着“笔尖”,终于将“笔尖”插入了井口。但是,由于套管深部破裂,压井又未成功。 井喷抢险领导小组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了第三个抢险方案——抢装大型高压闸门,控制井口强大气流。此时,虽然井口周围的气浪已被上万袋重达千吨的重晶石压住,但井口气流仍然咆哮冲窜,气势未减。抢险队员在井口周围迅速筑起了三、四米高的堤坝,形成一个大坑,由5名作业队长组成的抢险小组飞身跃入坑内,奋力将大型高压闸门推向井口。顿时,被横切的气柱像密集的弹雨,向周围猛烈地喷射,打在人的身上,火辣辣地疼,可5名抢险队员丝毫没有畏缩,踏着没膝的泥浆,一步步艰难地向前挪着。巨大的气浪油流阻挡着勇士们前进的脚步,大家干脆跪趴在烂泥里,匍匐前进。经过大家的顽强拼搏,大闸门终于装上了井口。作业队长李自强抓住法兰盘,迎着凶猛的气浪,对准螺帽,一扣,又一扣……。不可一世的“气老虎”,在石油工人的铁臂铜腕中终于被制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