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3

 芦花飞舞 2010-04-01
45 是压力教育的成果?还是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专门的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受教育者“文化化”的过程,“文化化”不仅仅是接受文化,而是通过文化而建构主体精神,也就是去成为一个人。在大工业的技术时代,教育对个体精神建构的价值,日益黯淡了。教育对精神培养这一崇高理想已被置于一旁,知识技能教育、潜能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主题,这其实是教育工具化和人工具化的表现。
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否则学校就无法生存。
社会越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就越迫切,教育也就越来越趋向实用和功利。(高学历化—同升学率—大量重复练习)
简单否定学校教育的作用,或者夸大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偏离其宗旨,是由于社会本身就不是一个健全的有机体,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制约的作用,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主体还是由学校提供的,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功能。学校的作用正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养来达到育人目的的,过早地结束学校教育,过早地脱离同伴群体的生活,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弊大于利。教育人的作用是终身的,用暂时的利益换取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试想,一个普通人或者我们大多数人不是靠媒体暂时的赞誉而生活的,靠的是自己的每一天辛勤工作和诚实劳动。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特别是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上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在独生子女日益庞大的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家庭教育能否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还值得思考。学校教育是各种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大系统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综合教育,学校考核仅仅是这种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学校教育始终面临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教育应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才智和个性,让其持久地绽放。
 46 临场退却的背后
没有能打败你,除非你自己。
一位哲人说过:拥有自信就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发现孩子的自卑或不自信的现象并激发孩子的自信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孩子不自信的因素很多,自身生理方面的缺陷、智能某方面的不足,家庭的社会地位、父母职业,教育方面父母、教师的过高期望使得学生总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而使其他孩子受到冷落、各种因素引发的学业成绩不良等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自身和家庭的很多因素都是很难改变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自己手中的教育影响学生,帮助其树立自信,为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础。
若想帮助孩子树立自信,首先要教会孩子学会肯定、欣赏自己。我们要使孩子认识到:人不能避讳自己的弱点,但更应发挥自己的长处,善于扬长避短,才能拥有成功。
同时,教师要帮助孩子制订切实合理的奋斗目标,制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是增强自信的保证。目标既应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当孩子尝到成功的体验时,在奋斗过程中的一切困难和努力都会觉得值得,更会使孩子保持向上的心态,积极进取刻苦努力,进一步取得成功。
47 拭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所见得自眼睛,更得自心灵之睛。
[案例]
(一)
这是一位美国教师的杰作。
一个周末的下午,他让全班学生在两张纸上列出班上其他同学的名字,名字间备有空格,然后把每位同学的优点写下来。这个特殊作业占用了一节自修课。放学前都给了老师。到了周一,老师把写有每人优点的纸发给了学生,有些人还用了两张。看得出,全班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有人在小声地说话:“真的吗?”“我从来不知道别人这样看待我。”“我没想到别人竟会这么喜欢我!”
  此后,虽然再也没人提起过那张纸,但班里的情况却大为改观。同学们和睦相处,好学上进,朝气蓬勃,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许多。学生们渐渐长大,尔后各奔前程。
后来,一位名叫马克的同学,在战争中英勇牺牲。他的父母在马克的口袋里拿出一个皮夹,里面有两张非常陈旧、折叠过无数次的纸,上面写着马克的优点。显然,这是马克心爱的珍藏。他伴随着马克走过了一生!
(二)
一个年仅9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放学带回一张16开的纸给家长看,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铅笔字,都是小学生的笔迹,其中有些字是用拼音代替的,主题是“我们大家评××”,共列有18条,还有18个歪歪扭扭的签名。现原汁原味摘录如下——
1:有时候要打人,做作业要玩;2:字写得不duan正,shui觉要玩橡皮泥;3:乱扔纸屑,不讲卫生;4:经常作业没完成就去玩;5:上课不专心,听课开小差;6:小气,不肯借同学东西;7上课经常受老师批评;8:不让同学进教师;9:做早操经常 b ei体委拉出队伍;10:上音乐课经常 d ao乱;11:上课不 j u手发言;12:回答问题声音很轻,大家听不到;13:上体育课讲话,不听老师的话;14:眼保jiancao经常让我班扣分;15:喝开水经常不排队;16:跑步时要吹牛;17:喝开水时把开水倒在同学身上;18:做口算zuiman……
真的不忍心告诉你,这“罪状18条”是那位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发动班上学生“民主评议”出来的。事情的经过很简单,那天开班会时该学生迟到了,班主任临时改变主意,将班会的主题改为让大家来评××。
[解析]
作为成人尤其是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他人和周围的事物,教学生学会重视别人,信任他人,经常要求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这不仅使全班同学感到愉快,而且可以使他们在人格上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拥有了自尊和自信。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天空总是灰暗的;没有阳光的心情就见不到一片“阳光”;用敌意的眼神看到的大多是“敌人”;用不健康的心态看到的都会是“病人”。
人的所见得自眼睛,更得自心灵之睛,面对自己的同学或学生,我们自己应该,也应该引导自己的学生,拭亮或帮助孩子拭亮自己的心灵之睛,无论如何要去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优点。要记住,即使是表现最糟糕和最不可救药的孩子,他身上也不会没有闪光点,这种发现无疑会对一个孩子产生非常重大的作用。当我们用挑剔的眼光、“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态度去面对同学或学生时,一切都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48 雪融化了春天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 
为什么教师会固守标准答案?原因有三:一是受知识观的影响。我们一直把书本知识当作是永恒不变的趔,不仅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科学也如此。二是受考试的影响。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内化了,是不是更富于智慧和创新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了,考试时能再现出来就可以了。三是受教师素质的影响。教师的知识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重要的是,教和学恰恰不是像传授和接受那样一个简单的直入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知识认识的重新审视,知识的绝对客观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知识有客观性的属性,也有主观性的属性,任何知识都是人类主观认识的成果,知识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建构中才具有价值。 
49 辍学的天才少年
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 
人生是多样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要应对考试,还要学习待人接物,生活的最基本的准则,在各种不同的经历中体验不同的情感,练就不同的处世能力……一句话,人是慢慢走向成熟的,这是自然规律。随意对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的剥夺会对人产生毁灭性的灾难。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而这一过程却是如此的漫长。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人的成长也如帝王蛾,是一个漫长的、逐步、蜕变的过程。在这可能并不顺利的过程中,人们用知识、科学、价值、思想、情感、意志等各种人类文明的结晶营造着一个成长的氛围,使一个生物的人接爱并感悟着生活,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中人。忽略了这一过程,减少了生活的洗礼,人便会成为一个致命的残疾人,并非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
大教育家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人生需要一步步成熟,享受每一阶段的滋味,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过分早熟的儿童,实际上是透支了人生,剥夺了人生应享的滋味,这注定是人生的悲剧。教育不要拔苗助长,教育需要等待,人类需要慢慢长大的儿童,这是教育中的至理。 
50 不平等的高考录取线
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考试制度。对这个制度进行改革,难度很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51 瓦拉赫与毕加索的成功之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才将世界装扮得如此的美丽。
[案例]
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有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人才。”而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画坛大师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家庭,在上小学时他学习很差,甚至连字母也拼得乱七八糟。只是他偏爱作画。在他的作业上乱画的国画,很受同学的喜爱。他的父亲试图改变毕加索的状况,始终不见效果,就决定发展儿子的特长,让儿子去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以满足儿子的嗜好。于是,他通过朋友的帮助,设法让这个年龄不够、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破格进了巴塞罗那艺术学校。毕加索从此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并最终成为法国现代派的主要代表,蜚声画坛的大师。
[解析]
人的才能是有差异的,不仅有高低之分,更重要的是有种类差异。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并建立在这种差异之上。人的个性不仅意味着此人与彼人的不同,还包含着个体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平衡。教育者有责任去发现学生的强势并把它发扬光大,实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成功。
教师很容易用一条标准徇和判断、评价学生。学生个体也总是利用公认的一项标准来评判自己,没有想到挖掘自己的特殊的潜在能力。老师经常出于非常“道德”的目的,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岂不知,此话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荒谬。为什么“铁”一定要成为“钢”呢?铁有铁的价值,钢有钢的用途。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有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假如人的价值划一,毋宁是一种灾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每个人都必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52 想象能让孩子走多远
缺乏想象的学者只能是一个好的、流动的图书馆和活的参考书,他只会掌握知识而不会创造。 
53心理惩罚
雨果说:“创办学校的人关闭了监狱”,但愚蠢的老师和糟糕的学校本身就是孩子心灵的监狱。
医学专家发现。由于心理惩罚的刺激,可使被罚者产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外部腺体和内分泌等方面的变化,造成机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长期受到心灵惩罚的人容易变得孤独、抑郁、自卑,甚至出现自闭、精神分裂或变得冷酷无情。研究证明,儿童时期的暴力是整个人类社会暴力的基础;那些随暴力的儿童日后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和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会增加。 
5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案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有不及格,数学老师认为他不可救药。一次,公然在班上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可华罗庚以后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其丰功伟绩载入科学史册。
在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事业达到巅峰时,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妇人请他看一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并让大师预测一下学生的将来。巴尔扎克仔细看过作文后说:从这篇作文看,这名学生将来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老妇人微笑着说:大作家,很遗憾,这名学生就是你,我是你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此时,巴尔扎克感到无比羞愧!
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告诉大家,由于小时候家境贫寒,上学的费用、生活费都得靠自己打工,没办法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以致学习成绩较差。但自己的强项是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小柴昌俊还向记者们展示了他的大学成绩单:16个科目中拿优的只有2项,而且还是那种只要去上课就可得优的实验科目。小柴一直坚信:成绩单并不能保证人的一生。
[解析]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55由一块糖带来的
爱的能力说到底是造就的能力,千万不要用你浅陋的爱戕害了孩子原来向上向善的心啊。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而这主要来自孩子在生活中的经历。因此,我们要对天下的父母说: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点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别剥夺了他“痛”的权利,别侵犯了他人的尊严。他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有太远的路你不可能陪他去走,他必须独自步入人生的考场,去应对那些你永远无法料及的莫测的风云。 
56争取弱智?
如果说“加以爱护”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那么“不加伤害”应该成为教育的底线。 
57尊严无价
我们不愿让那些贫苦的孩子感到他们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施者的尊严。
[案例]
纽约遇到大风雪天气,公司、商店都会停止上班,学校也停课。令人费解的是公立小学,雪已积得举步维艰,学校仍坚持上课。于是有家长打电话责问学校。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都是一样:起先怒气冲冲,接着道歉声声,然后微笑着挂了电话。原来学校解释说:“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几乎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他们甚至可以多拿些中饭回家当晚饭,学校如果停课一天,那么这些孩子就要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停课。”也有家长继续问:“为什么不让富裕的孩子留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到学校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施者的尊严。”
[解析]
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施者的尊严,施恩的最高境界,是不图回报。毁坏了他人的尊严的施舍,不是真正的施舍,是伤害;图报的施恩,也不是真正的施恩,是投资。
愿爱来的静悄悄。 
58一封奇怪的公开信
一个模范的学生,一个用来供人模仿的人,这个概念在传统教育学中占着统治地位。这类教育学的动力不是发展人格,使人不断地关心他的自由、他的自我责任,而只是获得大量的知识。 
教育之于人应是全面和博大的,不仅让人拥有知识,还应让人拥有道德和良知,拥有幸福和健康。现代教育越来越背离其宗旨,不断地舍弃本体价值去追求其工具价值,受教育程度与谋生就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失却了它的为人享受精神幸福的功能。20世纪伟大诗人艾略特对现代教育的评说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术效力相联系,另一方面同国家地位的提高相联系……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多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 
59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了解了脚的大小与形状,才会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 
蒙特梭利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儿童使我们认识到一种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生活内容”。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自然心性,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儿童是在塑造人类本身,因此,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教学篇 
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惟一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
那么,
许多头脑将会被认为缺乏光彩。
60一堂阅读课
一个传遍全世界的故事,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居然发现伟大作家笔下居然也有破绽。 
61分数也有人情味儿
对于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师来说,评分运用的手段虽然是个问题,但不是最紧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分数这样的一种评价手段,传递着对学生的期望、希冀、认同……
 62一位语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能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以强。 
63瞧,他们也能写书!
人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64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建筑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样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各种能力。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我们相信已有的知识都是千真万确的,相信已有的知识武装头脑就足够了。而通过认识过程培养其能力的教学任务则被挤到了一个小小的角落,稍不注意就被忽视了。学生不能质疑,不能异想天开,他们只需埋头苦读即可。究其根本,乃是我们的考试选拔和评价制度所致。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所谓的美好前程,为了上孩子最终考上大学,教师和家长不得不使培养人的活动带上浓浓的功利色彩。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信息更新日新月异,学生在有限的学龄期内,根本无法学到可以享用终生的知识;更何况这个时代对人的创造力的要求远大于对掌握知识多寡的要求。他能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建构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并且能够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这不比死记硬背强上百倍!因此,在信息时代,“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65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
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宽容的人。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力量。 
唐代著名禅师慧宗酷爱兰花。一次,他外出弘法讲经,临行前,吩咐弟子们看护他精心培育的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爱兰如命,不敢怠慢,精心照料。有一夜,他们忘了把兰花搬进屋里,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出去看时,只见眼前一片狼藉,破碎的花盆,倒塌的花架,还有散落一地的兰花。几天后,禅师回来,弟子们忐忑不安,准备领受禅师的责罚。禅师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并没有生气,还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慧宗禅师告诉我们,人生十有八九不圆满,因为这个世界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我们能选择一个快乐豁达的自我。
为什么动不动就对孩子生气呢?
首先,孩子还涉世未深,难免会犯错,有时孩子犯错并非是有意的。也许孩子出于好奇,也许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次,孩子在看待问题上,常常容易夸张或放大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犯了错,老师或父母再也不会喜欢自己了,同学也不会原谅自己了。如果成年人再能给孩子宽容,他可能就会真的感到绝望。
第三,如果因为一些无意的过错而训斥孩子、惩罚孩子,则不利于感化和教育孩子,成年人也会因此而失掉孩子们的信任。尤其在学校里,教师往往容易按照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但实际上,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们的个性统一化,而是要帮助孩子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能够充分发挥个性的人。
诗人白郎宁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生命有了爱,就有了希望。做个宽容的老师吧,做个有爱心快乐的人。 
66“问题”教学?
让课堂充满问题容易,让课堂充满思考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