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本教育含义及特点

 益者三友919 2010-09-15
生本教育含义及特点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在广州、广东、澳门、香港等等地方的许多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开展起来了,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够适应现在社会评价、择才方式的要求,所以说生本教育是当今社会最好的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民族,具有深厚的发明创造潜能,而生本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最好的素质教育,如果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让我国新一代接班人所具备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那么,实现党的17大所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大国”的目标将为期不远了,我衷心祈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浅谈生本课堂教学中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假如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几点。教师把第二天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一、几点感悟:
在自己近三个月的生本实验期间,我通过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实验,有了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详尽的掌握,我几乎每天都有前置性作业,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质量一日不如一日,学生前置性作业兴趣也没以前高,更可怕的是课堂上学生无精打彩的汇报和与此同时表现出来的不良倾听习惯,让我好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发现自己的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太多而且要求太笼统,学生不知道该了解什么、思考什么,这样导致第二天的课堂汇报交流抓不住重点,知识点的突破就更谈不上了。再者,无效的前置性作业时间长了,会让学生的课前先学留于形式,不仅成为了学生的负担,甚至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忽视。
由此我感发思考:①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要设计前置性作业?②就某一个学科内容而言是否每天都要设计前置性作业?③过多前置性作业是增负还是减负?④前置性作业是否一定表现在课外?⑤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前置性学习首先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不是每门学科都需要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就不同学科层面应该是“体现学科特点”,但都指向“学的研究”;研究容量我认为应该是“少而精”,可根据每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性布置,数学一般新授课和复习整理课比较适宜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内容一定要适中,就学生心理层面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前置性作业形式,可课前先学,也可课中先学,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就教师设计层面应该是“开放并具价值”,前置性作业设计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正如李芳校长所说:“之所以要学生进行前置学习,是因为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而且是因为教师的教是以学(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来更好的为学服务。”
同时,我也认识到设计前置性作业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对目标把握的不明确、不准确,那么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我认为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例如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二、如何布置前置性作业:
1、前置性作业形式:数学学科的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情况而定,老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只要每次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能围绕教学目标就行了。前置性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还可以由教师准备前置性知识小研究让学生完成。
我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了三种形式:①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用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在书本上完成。
②同时我还给我班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研究本,有时我让学生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格式如下:
一、自学内容
二、我学会了
三、我要举例
四、我想提问

③还可采用让学生完成前置性知识小研究表的方式,格式如下:
×××知识小研究
研究内容
我知道了
我的例子
提醒或注意
我来挑战
知识点1
 
 
 
 
知识点2
 
 
 
 
 
我还知道
 
2、前置作业目标:前置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具体,针对不同的年级又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用不着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两个或两三个主要的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体会,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自学。
正如李芳校长所说:“在低年级数学的前置学习主要是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带例子,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带来的例子,可以用书面或口头交流。或者是让学生自学内容,谈谈“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只要学生接触过思考过就可以”。
根据以上原则,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或一位数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作业(自学例1和例2并完成“做一做”,不会的可请教家长)。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学生来教学例题,早有准备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言,之后怎样口算,注意什么,基本都是学生介绍的,我只做了归纳和总结。在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做“小评委”,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要求比老师还严,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这也许就是低入高出吧!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把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比较全面具体地提出来,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让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知识要点,课堂上再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反馈,交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学生会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比如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推导,就可以设计一个研究表格让学生测量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进行计算来发现规律,推导圆的计算公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1、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2、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此例摘自李芳校长生本感悟)
正如李芳校长所说:“前置性学习内容不要过多或者是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还不能给学生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如果学习内容比较具体单一可以课上提出自学问题,让学生课上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同样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是以生为本。”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也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的知识。假如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所以,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这样的话,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心。
 
 
 
 
 
 
 
 
 
 
 
 
 
 
 
 
 
 
 
 
 
 
 
 
 
 
 
郭思乐  生本教育思想研究作者
郭思乐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使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级分化,高分低能,教师不足,以及培养具有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平的人的矛盾等等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答。孩子再问,绅士说:“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儿童!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告别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许记住了自己在孩时思考的结果,却通常忘记了思考的过程。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结果性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他作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忘记了自己曾经那样地睁大求知的双眼,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记了自己获得新知时的那种甜蜜,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彩是那样的白。于是,他不自觉地操起“就范式教育”的大棒,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在整个教育中,弥漫着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被动假设”。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会希望他们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
      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这种贬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
      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一个学生发问:课文中有一个词“复杂”,什么是复杂呢?一位学生答道:复杂就是很难。老师说:对了。另一位同学说:复杂就是不简单。老师说:对了。老师这样肯定本身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很好。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既反映了学生的认识实际,也体现了一种认识规律:我们对一个词语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善和加深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和深度。尽管今天学生对“复杂”的回答可能还不如词典所说,然而他们已经回答了一部分,讨论会使他们
      扩充和加深认识,随着阅读的增加,认识必然更全面,更深刻。我们不应以成人之见去限制他。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在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中,实际上假设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格局。
      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学习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隐私。以无节制地宣传儿童的学习隐私作为督促的手段,不符合现代教育伦理。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读了这些作品,竟有了一种近乎敬畏的感觉—敬畏生命的精美和生命开发的价值。正像杜比宁说的,这些都将增加我们“对人的尊重、自豪和挚爱的深深感情”。
      我的一个学员问我,是否承认有些学生是懒于学习的?我反过来问:这些学生如果是醒着的,他又懒于学习,那么他在做什么?他终归有事情可做,否则他就是睡着的,而不是醒着的。他喜欢去玩游戏机,去看小人书,那么,这也是学习。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事情像歌里唱的那样,“在我这里有着永远的期待”。在任何一个活动中,都含有基础教育学科的许多知识,等待我们以不同的深度去揭示它。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
      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强调爱和独立性是真正的富有。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如奥修所说,“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静心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奥修阐述的教育观是,“不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或许是一个三流的总统,你或许是一个一流的鞋匠,能够满足你的就是你享受你正在做的,你能够将你所有的能量都投放进去,你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这就是你想成为的,你同意‘自然’在这出戏里面所让你扮演的角色是对的,即使用总统或国王来跟你交换,你都不要。这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就是真正的权力”。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这一因素视同生命.
      生本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生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本规范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并没有违背以学定教,这是因为保持第一层次知识的学习质量,才能全面学好,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要。
      生本教育强调教学引起学生争议。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 ’,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合,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
      生本教育强调的不是连篇累牍的训练,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一般来说,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者受命于外加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是要留下把人引向深入的东西,而将那些把人诱离要点的一切统统抛掉。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我们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我们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
      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
      生本教育强调重读做、缓说破。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顺畅,我们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我们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浮滑的教学。
      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奚落为差生的学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存了信心和勇气,并争取了保贵的时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本教育强调情感、活动教学。当学生进一步由具体东西的集合的运算发展到相应的基数(这些集合的元素的个数)的运算,而把具体东西的性质舍弃掉,这是更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了。发现数的运算规律,由具体的数里抽象出这些规律来,并用变量代替数,学生就进行了新的水平的活动,进而,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由一些规律推出另一些规律时,他就进行了更高一级的数学活动。
      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的脑力劳动是不一样的,对于儿童来说,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不象成人那样成为他努力动脑的重要因素。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如果这个源泉消失了,无论什么也不能使孩子拿起书本来。
                                                                                
                                                                                
                                                                                
      
      很多年前,爱恩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恩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生本教育强调留有自主空间的管理方式:一是学校以上的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二是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我们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要让他们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取得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三是教师对学生应实行生本管理。
      生本教育体系有可能把两个社会(一个是学校小社会,一个是校外的大社会)联结起来,联结的中介就是活动中的学生。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生本教育模式以儿童的主动假设(儿童有自主性与主动性)、强质假设(儿童有强大的潜能)、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假设(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对象)为前提。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这导致了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生本教育模式中教育表现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为主的过程。生本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综合整体和分析相结合、感悟与训练相结合为主,旨在保持领悟,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路线前进,实行“思维胚胎发育式”的发展。生本教育实行辩证的、更为综合的、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多次反复,认识多次完成,从而获得更为牢固的、生动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与学私自主发展的教育格局相适应、相配合的。师本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视做管理成功的标志,还把这类短期管理和学生的长期发展看成是一致的,进而演化为以短期管理效益(如某项评比、升学率)为中心的相关利益原则。而生本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为根本,注重长期的管理效益。师本教育的管理表现为十分细密的类企业管理。它强调的仅仅是严格,而缺少教师及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
      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
      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
      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生本教育  杯子边上的智慧
郭思乐:杯子边上的智慧 原载《人民教育》
 
杯子边上的智慧
                                     
  郭思乐

     杯子装水,平平常常,却隐藏了智慧。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边做得很厚,笨重而容积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进,它的“体”――杯子本身(边)越来越薄,而杯子的 “用”——装水的功能(简称“内容”),越来越大,同样的杯子,可装更多水了。我们看到,尽管杯子的边能装住水,但另一方面边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就要求恰当地调配边与内容的份额,实现边少而容多。这对教育教学是有启发的。
   教学的“体”就是教本身,教是为了使学生学起来,所以教学的“用”——功能,就是学生的学。这样,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这不仅是时间的矛盾,更是因为“你都说了,还学什么”,堵塞了学习者亲身地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促使我们选择教少学多的,或者是小教大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然而我们在实际上却常常违背这样的想法。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教”的。也许我们会说,在课堂上,学生也做作业,而且作业很多,怎么能说学得不多呢?问题在于,成长的部分,都由教师包办了。留的作业,往往既不是外界知识发生的根本,又不是自身知识生长的关键,人类的发现和探寻,以及知识的发生的精妙之处,都给教方占住了(我们教者绝对是好意――那是十分明白的),余下给学生的,是应用已取得的结果。我们夸张地说,这时学生的景况,应当有一点像当年的悟空:
   “一朝闲暇,众监官都安排酒席,一则与他接风,一则与他贺喜。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什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尫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
   我们的学生当然不会像老孙一样张狂,也不会那么自觉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但人自身,这大自然的精灵天生敏锐,他们会感到生态的不良和不适(我们有的人会嗤之以鼻说,这些人读书不行,这些方面倒是蛮敏感的),与老孙的反应程度不同,性质是一样的,他们不知不觉地厌学了。我们过去认为这些厌学者不过是一介差生,而实际上,他们却很可能是具有悟空品性的一批“超灵生”,前天我在山东遇到的一位年青司机小杨,谈论斯文且颇有启发性,问他为什么只读到中专,是因为读不来还是不想读?回答说是不想读,读书太闷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人,主人在课堂上占的份额却并非大份。这就是问题所在。而且,教学与装水的杯子比,不仅要看装的“学”多不多,而且还要看它的质,比如,上面所说的课堂布置的很多作业似乎也在让学生学,却不过是被动的、非有效成长的部分,所以,它为学所添的权重并不大,教学仍像那种边大容小的杯子,教大,而学小。天津的陈雨亭老师说,到中小学考察,看到许多学校学生每天在坐冷板凳,低效,我认为原因就在此。
   我们始终无法克服教多学少的情结。这就像不肯丢弃厚边的杯子一样——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决不会笨到认为杯子需要厚边,这是因为我们清楚知道杯子之用是装水,而在教育教学中,许多人却不知道教学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学。我们十分盲目地认为教育和教学,教了就是教了,教了就会了,忽视了“教”和“会了”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中介,哪怕是十分短暂,这就是学。还有,词义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我们把本来是专指“教”的词,因教的是学问范畴而称为“教学”,尽管它形式上有一个“学”字,对我们也没有多少帮助,我们口里说的是“教学”,心里想着是“教”,很难接受在教学中分离出学生的学的这样的思想,也不愿意对教学概念来一番更新,就这样,我们不少人对为什么“教”会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统统是模糊的。
    所以,我们在学会教少学多之前,也就是对应于知道好的杯子应是“边小容多”之前,要先知道教是为了学。为此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先来请教古代的工匠,问问他们何以知之,杯子是用来装水的? 
    我们首先会见了一位高层次的工匠。问之,摇首,不知有水,只知有泥,他说,此杯做来何用,并非我辈所宜知。我只知这团泥,要做成一严格的圆台形状,然后在其中做出凹陷,近来多人说凹陷要大,所以我也就做大了,似乎用户反映也较好了。(答非所问)
   后来,我们又会了一位农民工匠,他说,他知道,水到处都有、人人都喝,只要想喝水,用手捧,用荷叶,用竹筒,用葫芦都可以,你看,这是我自家做的纸杯子,跟雪糕筒似的尖尖的。我们一看,果然好用。
   好了,虚构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前头一位,从泥——杯子之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后头一位,从喝水——杯子之用出发去思考问题,优劣立见。我们思考教学的问题,应当学习后面的那位农民,从喝水出发,即从学生的学开始。而不是从既有的教学的概念开始,才比较容易认识教是为了学。
    学生的学,是原发的,自出生就有之,不管你有没有教学存在,它都存在,而不是像某些朋友所说,有了教学才有学生的学。而且学生的学无处不在,问题是你如何给他因势利导。教(或教学)对人的学是有帮助的,但教不是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学生的助力,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发挥学习者的生命力量的根本的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终端,也是其基本的过程,我们学习那位农民从喝水出发,回过头来想杯子的办法,先假定课堂上都应当是学生做的,没有老师的份儿,然后,才来看那些地方需要我们帮,再加进我们的份额,这样就可以把教学这个“杯子”做得很适合喝水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少学多了。我记得小时候,家中养了一匹小猫。我也曾充当小猫的教师,用一根竹杆一头绑着小绳子,绳子下面绑一个小纸团,小纸团动,小猫就腾那跳跃,不时作擒拿状,显然它把纸团视作移动的小老鼠,它的动作出于本能,那时我的小猫学生和我自己都欢喜得不行,所以小猫一见我就发出妙妙的欢呼声(据说妙字就是这样发明的),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我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又有点庆幸,如果我当时像今天那样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责任感,我就会不相信小猫的学习本能,就会对它施以严格之教,比如给它先讲跳的意义和方法,指出它今后生活的出路在于跳,我会讲呀讲呀,小猫昏昏欲睡,而我决不会睡,因为我已经暴跳如雷,对于小猫的不自爱感到十分痛心。于是我认识到德育为先,不是因为德育重要,而是因为我要维持教学秩序,于是,于是我就痛批小猫,我在这种状态下度过我的教育生涯,而小猫也就在这样的痛苦中长成大猫,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补上腾那的一课……好在我那个时候是小孩,这一切后怕都未发生,所以我和小猫相得甚欢,留下了如此美好的记忆,至少在脑海里留下了它的黑白照(因为当时没有彩色照相机),来证实我们的师生之谊。我因此有资格总结我的教育教学经验,就是我的教很小,能让小猫跳和玩 起来就成了,而小猫的学很大,所有的时间和我家的15平方的小厅,都供它活跃。
    总之,我们执着一头,就是学的一头——即要喝的水的一头去思维,就比较容易进入生本的佳境。这种思维方式,对杯子的体和用的认识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们很容易知道关于杯子的道理,然而对于教育这样的分辨不易的对象,则大有裨益。
    对教育分辨之难,在于教者是社会教育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而学生则是教育提升的工作目标和最终、最重要的实施“场地”,更是为之提供动力源泉和相关的本能基础,是真正的教育完成者,因而教育教学是一种“我请客你付帐”式的特殊的管理关系,教者是教育使命的承担人,而学者却是教育使命的最后和最基本的完成者,教育发生在他的身上。也就是说,我们要绕一绕口令才能把这样的关系说清楚:教者负有依靠学习者自身使之获得提升的使命。
    对于这样的管理关系,老子强调 “无为而为”。[i]他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明,其中涉及 “杯子”。他说“埏埴(黏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做容器和房子,因为它将给我们带来便利,又要尽可能把有“当其无”——有是为了产生无,即形成空间,例如杯子的边缘必须很薄,这样才能够有更大的容积,从而可以装更多的水,起到它真正的作用。[ii]这里,老子还给了我们以“当其无”的思想方法和和工作方法,刚才我们从学这一头出发去思考的方法,就是“当其无”法则的一次运用。下面我们来看“当其无”,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一次,南海樵北初级中学的“论坛式”培训会上,一位教师说,在他班里有一个学习成绩17分的学生,教育他十分困难。下面是师生的对话:
    “你不读书,将来会成为一个贫困户的!”
    “什么贫困户?”
    “  你将来养不了爸爸妈妈!”
    “不会,我爸妈吃得很少。”
    “那时你连自己也养不了。”
     “我吃得更少了,我常常只吃饭不吃菜。”
    ......
    对这样的刀枪不入的学生,我们对他“师本”,锐意教之,无效;对他“本本”,要他读我们的教材,无望; 对他“考本”,要它考什么学什么,已经麻痹了,哀莫大于心死。只剩下一条路:“生本”。
    我问这位老师,这位学生总有什么喜欢的吧?“有,十分喜欢看连环画”,比如《老夫子》,等等。我建议他,最好让这位同学把连环画带进课堂,让他做连环画的专家,成为连环画大王,讲、读、写连环画。(其实我也很喜欢连环画,特别是王泽的《老夫子》,比如说27楼的人半夜3点钟打电话吵醒35楼的人,问“有没有看见我家的狗,白斑点儿的”,第二天晚上,35楼的人同样在2点钟打电话给27楼的人,说“对不起,没有看到你的狗”。看这样的故事,好玩不好玩?)我们把这位17分同学所做的事情从课堂之外的底层,一下子提升到课堂之内的合法的、显要的、被人关注欣赏的地位,是不是太机会主义了,太过分了?这上的是语文课吗?是思想品德课吗?我们说,都不是,又都是。这位学生进行了最喜爱的、对他来说最丰富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实现了从厌弃课堂到喜爱课堂的大转变,这怎能说不是生动的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呢?但是,这样的课是不符合原有的教学规范的,所以又不是原有的语文和思想品德课。
 我们承认了这位学生的不同凡响的学,并为此不惜改变我们熟悉的、习惯的、感情深厚的旧课堂方式和神圣的教材内容,特别是我们的教退缩了,让位于这位学生和所有学生自身的活动了。当然,这个时候,教实际上还在,但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形态,不是“我告诉你”了,而是“我帮你的忙你自己去学”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把这个动作称之为过去意义上的上施下效的“教”了,这个动作是不是可以叫做“帮学”呢?(不太好听,以后再找,总之不太愿意叫做“教”了,我们像搬到了森林里的新的家,诸事不备,比如家具不齐,但很兴奋,尽管我们最后还是要称它为“教”)看,我们不是活脱脱看到了一个边小而容大的杯子形象了吗!我们不是把过去的我们的师本的、本本的、考本的东西都“当其无”了吗?为什么当其无?是因为想要迎接孩子们的无限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有”。只有孩子们学起来了,我们教者的希冀、课本知识的落实、考试成绩的提升,才是可能实现的。由此我们想到,“生本”乃是众本之本。而且,什么是教育者的奉献?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愿意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的形态,来为孩子们的学做铺垫。我们是孩子们学习的激励者、帮助者和永远的解释者,我们总能给学生的行为以学习的解释,使之获得合法的、显要的、符合真善美精神的地位。这就是杯子精神,或者说,是杯子所表现的智慧。
    当我兴奋地说到这里的时候,一个声音冷静的说:注意,你刚才举的老夫子的半夜打电话的故事是反映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的故事,你准许17分的学生在课堂上读这样的故事,谬种流传, 这不是放任自流吗?
我们说,杯子中的水不就是规范在杯子里了吗?杯子就是让它流不走。你要知道在改革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就要到改革的课堂去:一个“闲云野鹤”,一个课堂的叛逆者,我们让它归来课堂,就是让他处在教育的环境之中。上述这个《老夫子》故事,可说是呈现了人性的不良的一面,但故事本身是用正面叙述的方式来对之进行批判的,它所引起的读者的笑声就含有批判的意味。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们处在一个拥有强烈的教育性的今天和社会之中,何况实践表明,孩子们的个体和群体,都会有这种崇善的敏感,都能体会幽微,在课堂上会出现正义,会使孩子们在思想交锋之中获得更深刻的东西。问题是你要相信他和依靠他,给他空间和时间可以作自主的活动。
    有人对我说,你这里举的例子都是差生的。“优生”又怎么样?我们说,所有的学生都会在自己的(有人帮助的)学中获益,大量事实表明,原来的优生更是在自己的基础上长足进步。至于有的学校说,我们舍不得让优生放开,因为这批优生是学校的品牌,应当“重点保护”,那肯定会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发展的局限。
我们建议校长们、老师们好好地研究课堂怎样令学生兴奋地学习,办法是把你眼前的那个茶杯好好端详一下,斟满香浓的茶,并深深地喝一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