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老师心中的好课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6-25

吴老师心中的好课

李广生

冒雨参加吴老师主持的教研活动,带着某种期待。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据说从半夜就开始下了。空气潮湿,还有点闷,想到又能和她对话课堂,便觉得这样的天气也蛮惬意的。

具体期待什么呢,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隐约感觉到我们之间有一种东西是相通的,她探索的数学是“儿童数学我追求的课堂是“生命课堂”。我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很多人认为的这两个词语的修饰部分——“儿童数学”核心是儿童,“生命课堂”核心是生命。这也导致我们在与同行对话时会产生一种隔阂,我经常发现这种情况:她说的是儿童,别人说的是数学;我说的是生命,别人说的是课堂。

吴老师说:“如果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可以尝试一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她没有往下说,但意思很明确。我想说我理解她,虽然还没有修炼到她这种境界,还希望改变别人。就像学生的学习是建立自已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样,教师的学习更是在不断地“强化自己,正如我经常说的“做自己的教育”,但却很少深刻反思和深入洞察“自己的教育”。转化其实很难发生。在很多人的学习中,所谓的收获通常是“一过性”的,所谓的“受益匪浅”可能是一句美丽的谎言。所以,对于教师学习来说,借鉴别人远不如审视自己重要。别人为什么那样教,你也许永远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教,你倒是应该想清楚。

吴老师谈到好课三条标准,一是简单,二是深刻,三是温暖。很多教师低头记录,我忽然觉得自己有一种责任,要对这三条标准进行解读,否则记下三个词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是从儿童认知的角度来谈的。一堂好课要让学生好(三声)学并且好(四声)学,简单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倡导“生本教育”的郭思乐教授也有类似观点)。花里胡哨的课固然好看,但从便于学习和利于学习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不好了。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材料的选择,都应该遵循简单的原则,通俗的讲就是要朴实一些。

深刻是从学习质量的角度来谈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哪个更加重要,也许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只有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更有利于学生构建专家思维,也就是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组织并形成适应性能力。挖一百个浅浅的坑,还是集中力量挖一口井,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面临这个选择。很多教师担心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却忽视把那些重要的知识点讲透。如果你认可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话,那就会理解深刻真的应该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温暖是从教育真谛的角度来说的。教学工作对知识的高度关注很容易导致我们忽视了自己更重要的教育的责任。这节课孩子没有学会知识,或是说教师没有教会他知识,他就一无所获吗?如果他经历了探索、感受了合作、触发了灵感、增强了兴趣,不是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吗?有温度的课堂带给孩子的是可能伴随他们一生的东西,这也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记得有一次,吴老师的课一结束,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上前抱住了她。他的收获远远不是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这就是吴老师心中的好课。为什么她心中的好课是这个样子?因为她心里装着儿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