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慢”教育促儿童“快”成长

 工作并快乐着 2011-03-18

 

    童XX在教学调研和教学研讨活动中常见到这样的课堂场景:一个预设问题提出后,如学生稍有迟疑,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一项课堂训练任务布置后,担心学生找不到思路,教师就不厌其烦地频繁提示;一个互动教学环节开始后不久,唯恐学生“不着边际”或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就急着“踩刹车”,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越来越激励的社会竞争,越来越难的教学内容,越来越紧张的教学任务,越来越细化的考核制度,让我们的教师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但我们似乎缺少了解学生的感受,并把他们的感受作为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的课堂并不全都成为滋养儿童生命成长的养料,有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羁绊,儿童学习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质疑精神的丧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实。

张文质先生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他诠释道: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勉强不得。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相互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加、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和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为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笔者以为,先生提倡的“慢教育”不是简单的速度之慢,而是指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是对待学生的耐心、等待、宽容和细心。“慢教育”需要教育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调整预设,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速发展。教学的“慢”,可以使教师从精心预设走向精彩生成,而生成性正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教学的“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获取知识的手段与方法。教育的“慢”,可以使学生在流泪中体会坚强,在失败中获得成功;教育的“慢”,可以使教师以更从容的姿态精心培育真正的“人”。

调整心态,尊重差异,讲求方法,静待花开。其实,“慢教育”是一项高要求的、艰难的、复杂的工作,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理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