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再聊投钗与坠钗》一文,援引了宋代滑稽戏和钱南扬《戏文概要》辑录238个南戏剧目,因南戏的曲调保留了余姚腔,即现在慈溪坎墩、周巷一带的姚剧唱腔,又称为“唱赚”,还包括反映该地许多民俗风情的内容。文章刊出后,许多人对钱南扬的生平和著作很感兴趣,来电问及钱与南戏有关的情况,本文重点介绍一下路工与钱南扬及昆腔的关系。 昆曲是“百戏之祖”,滋养了京剧、越剧、川剧、湘剧、祁剧、赣剧、上党梆子等多种剧种,它的辐射和流布范围很广阔。1956年,浙江省苏昆剧团改编的《十五贯》获得巨大成功,《人民日报》社论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使古老的昆曲以此为契机,重新获得生命。而钱南扬,一位所谓“有严重历史问题的人”,即因在路工那里得到明代孤本魏良辅的《南词引正》进行校注,于《戏剧报》上公布于世,得到名誉恢复,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昆曲事业的发展,这两件均是载入解放后昆曲发展史的大事,不过后者已经鲜为人知了。 路工(1920-1996),观海卫镇鸣鹤盐仓村人,我国著名的俗文学家。钱南扬(1899-1987),浙江平湖人,中国南戏学科的开拓人,二人相差二十一岁,而且从未谋面,更无任何直接交往,爱书如命的路工怎么能把珍藏多年秘而不宣的明代孤本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交给钱南扬去考证,从而成就了中国戏曲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说来其事曲折感人,让人深深为老一辈文化人的崇高品德所折服。 钱南扬于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4年完成《宋元南戏目录》奠定了现代南戏研究的科学基础。1956年任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58年因一场冤假错案开除出校,成为无业人员,后被南京大学作为失业人员录用,这件事低调进行,对外不作张扬。钱南扬工作兢兢业业,不但写了许多学术专著,还在1960年完成了《琵琶记校注》,交给中华书局出版。因不能用“钱南扬”署名,只得另用化名。当时学术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是运动打倒批斗的人,运动过后,如果有高质量的文章在高层次的报刊上露名,便等于恢复名誉。不过这种事情校方领导不能搭界,从民间发动才能有机会使“钱南扬”三字恢复名誉,可是这个机缘少之又少。 1960年8月,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游学京华,得悉文化部访问专员路工家里秘藏有关昆曲的珍贵资料,但路工先生对此秘不示人,要探得此宝实是千难万难。当时吴新雷先生还是个青春少年,他决定敲开路工先生之门,像福尔摩斯去做侦探。路工先生是没有人介绍不轻易引人入室的,因吴新雷是研究昆曲的,才答应他在家逗留片刻,但要作当场考试,如不合格,要立即送客出门。吴新雷胸有成竹,问路工怎么考法,路工微笑着说:“你唱两折昆曲给我听听吧。”这很出吴新雷的意料,他原先以为路工会考他昆曲知识、学术理论方面的东西,于是当即整顿精神,唱了《琴挑》和《游园》里面一生一旦两支曲子。吴新雷的唱腔极其讲究声腔字韵,听来余音袅袅,优美动人,使路工先生听得出神,大喜说:“想不到解放后的大学里,还有这样的小伙子能接续昆曲香火!” 正如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路工先生大有喜得知音之感,从藏书里找出一本《真迹目录》,里面有抄录魏良辅的《南词引正》。吴新雷教授懂得魏良辅是明代戏曲音乐家,深谙南北曲调,嘉靖年间在他人的协助下,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和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再以文人的理念“格”流行于昆山一带的戏曲腔调,对昆山腔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种新腔,世称“水磨调”,也就是昆腔对以后的戏曲发展的奠基。魏良辅所著作的《南词引正》是讨论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所叙述的语言仪式风土人情是任何书中查不到的,更重要的是,过去的许多著作里都讲昆腔是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始创的,而魏在自己的著作里却说起始于元末昆山人顾坚和顾阿英,足足把昆腔的历史上推了二百多年。当吴新雷教授请路工先生把它撰文公之于世,万万想不到路工先生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我为新中国有你这样的年轻人而高兴,很乐意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你。” 路工很慷慨地把珍贵资料送给了吴新雷,这本来是吴教授一举成名的大好机会,但他考虑再三,决定把珍贵资料送给钱南扬,请他到《戏剧报》上发表,因为这对钱先生恢复名誉起着关键作用,然后再向路工先生说明原因。路工先生称许这是义举,表示赞同。于是,钱先生的文章于1961年4月在《戏剧报》第七、八期合刊上发表,“钱南扬”三字,就赫然呈现在人们面前,引起戏曲界轰动。这使得钱先生重返学术界,也使他的许多论文和南北戏曲研究闻名世界,香飘万里。 历史证明,学术思想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资料的发现而有所突破,敦煌藏经洞文物面世,随之而来的即是世界性研究敦煌学的崛起。胡适先生收藏到《红楼梦》甲戌本,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了新红学的开创者,使之前活跃多年的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红楼梦索隐派”退出了历史舞台。更有意思的是,1948年当胡适先生飞离北平,舍弃了一百余箱大量珍贵书籍,只带了一本甲戌本《红楼梦》作为纪念。路工先生珍藏的魏良辅《南词引正》的问世,同样为昆腔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不仅恢复了钱南扬教授的学术生命,并出了一批从师他的吴新雷、詹慕陶、俞为民、周维培等研究昆曲的新人,成了后继的新生力量,为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5月18日把昆曲艺术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作了准备。 (注:部分材料引自南京大学文学院吴新雷教授对钱南扬先生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