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舌诊 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属望诊范畴。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 ![]() 临床意义 舌诊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部分,舌象的变化可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判断正气盛衰。辨舌质可知气血盛衰,辨舌苔可知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苔薄白而润为脾胃功能正常,舌苔光剥甚而无苔,则为脾胃功能衰败,或阴津枯竭。②分辨病位深浅。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观察舌苔的厚薄和分布,可以了解病位的深浅和病变所在。如舌苔薄多为疾病初起,病位在表;舌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苔分布于舌中,病变在脾胃;舌苔分布于舌边,则病变在肝胆。在热病过程中,舌质的颜色可反映病位深浅,卫分、气分病证舌质颜色不绛,病入营血分则舌质绛紫。③区分病邪性质。病邪性质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舌象变化。如白苔主寒邪,黄苔主热邪,腐腻苔多为食积、痰浊所致,黄厚腻苔为湿热,舌歪为风邪所引起,舌有瘀点或舌质青紫,则属瘀血证。④推断病情进退。舌苔的颜色(苔色)和质地(苔质),往往随邪正消长和病情进退呈相应动态变化。如舌苔由白转黄,又进一步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正在发展;舌苔由润转燥,为热邪渐盛而津液渐伤;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的表现,病情即将好转。
基本内容 舌诊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方。望舌质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态。望舌苔包括:苔色,即舌苔的色泽,主病的苔色有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质,即舌苔的形状与质地,包括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真假等(见舌苔)。 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舌质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可知正气的盛衰;舌苔反映病邪性质和病位深浅,可知邪气的消长。气分病察舌苔,血分病观舌质。淡白舌主虚寒,红舌主热证,青紫舌润者为寒,燥者为热;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润者为寒,燥者为热。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的同时,还应注意二者的相互关系,并将舌质、舌苔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全面认识病变。如舌红苔黄而干,是内有实热的舌象;舌淡苔白而润,则为虚寒病证的变化。有时舌质和舌苔变化不一致,如红绛舌温邪入营,兼见白苔而干,表示燥热伤津,兼见滑腻苔白表示气分有湿,或为内伤病阴虚火旺而又有痰湿。因此,舌诊需结合临床实际具体分析,同时结合其他诊法才能正确判断。 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般在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如在晚间和暗处,可借助日光灯光线。要求病人取正坐姿势,张口,舌体放松自然舒展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观舌的顺序,多是从舌尖到舌根,先看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看舌体的色泽、斑 点、胖瘦、老嫩及动态变化。病人的饮食情况尤须注意,因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色而出现染苔;过冷或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常发生舌色改变等情况而出现假苔。正常舌象一般随不同季节、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舌苔稍厚或有淡黄苔,秋季舌苔薄而干,冬季舌常湿润,晨起舌苔多厚,进食后舌苔变薄等。舌象也随年龄、体质而有差异。老年多裂纹舌,小儿多现剥苔或白屑。肥胖者舌胖而淡,消瘦者舌瘦而红。有时为了探察舌面的润燥,舌苔的松腐与坚敛,有根与无根等情况,还可配合刮舌与揩舌等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