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茶艺表演中,茶具有茶壶、茶杯、茶床等等,唐代的茶具至少还要多一样东西:茶臼。请看: 顾名思义,茶臼是用来捣茶叶的: 用茶臼捣茶,动作当然有舂杵,也有碾压: 舂杵、碾压,有什么讲究,就是说要弄成什么样子呢? 显然是越细越好。 将茶叶舂碾成粉状之后,就是入水煎煮了。什么时候入水呢?当然是水烧开沸腾起来的时候: 茶粉放进沸水,经过搅匀,无色的水立即变为碧绿。诗人就有将其比作碧玉的,也有将其比作清霞、绿云的: 诗中的“琉璃眼”“鱼眼”,说的都是放入茶粉之后,煎煮过程中水面冒出气泡的情形。 上述茶道器具及煎煮过程,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中,也或多或少有些交代。 不用说,煎煮好之后,就是盛出饮用了。唐代人饮茶,不是像今天这样用杯,用盅,他们用碗,用瓯。经过煎煮的茶粉,呈乳状。盛在考究的茶碗、茶瓯之中,似花似雾,煞是好看: 盛入茶碗、茶瓯之后,自然是饮用了。饮用之法,想必是不用介绍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唐代的茶道,这里选录两首描写了从采摘、制作、舂碾到煎煮、饮用整个过程的诗。一首是跟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全诗如下: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 另一首是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诗是这样写的: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诗都不难懂,只要细心读一遍,就可以了解个中大概了。 茶,人人可以饮用。但是,俗人品茗如牛饮,是不会有什么观赏价值的。美人啜饮,却不啻为人间佳景。请看崔珏的《美人尝茶行》: 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 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 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 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簧醉心起。 台前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慵懒的美人,浓睡初起,纤纤玉手端着碧玉绿云似的一瓯茶,朱唇轻啜,香喉细咽。在绿茶的刺激下,美人渐渐清醒,于是明眸转出秋水,纤指拨动琴弦,心意迷茫,似乎还在深情回忆梦中的乐事。怎么样,此情此景,美不胜收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