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学校的创建 -

 鹤翔望道 2010-04-15

特色学校的创建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的校长、教师们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探索和丰富多彩的办学实践创造了许多非常好的经验,有了许多真知灼见,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很值得交流与借鉴。借此机会,我也想谈几点想法,作为一人之言,与同志们商榷,供大家参考。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论述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以来中央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家决定保持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视角,从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应该强调3个统一:从办学思想的角度讲,强调学校办出特色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统一;从培养人的角度讲,强调特色育人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统一;从学校建设的角度讲,强调个性化与规范化的统一。没有这些统一,特色学校就办不好。我在这里提两个问题。一个是用应试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办特色学校的问题。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是习惯于用新开几门课、新增加一些考证、考级、千方百计地获一些大奖来办特色学校,这就会舍本求末。一个是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在一些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小学生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书包重的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如果听之任之,甚至雪上加霜,恐怕就很成问题。这些类似的问题不解决好,要想使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同时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往往就会成为空谈。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认识论的层面上讲,创建特色学校要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在联系,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探求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之真。从实践论的层面上看,创建特色学校要站在“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之实。首先不要把特色学校简单地办成一个培养特长学生的学校或者仅仅拥有一批特长学生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需要孜孜不倦的积淀,而不是一个捷径,不能幻想轻而易举的成功。不要以为只要学校选聘几位有特长的教师,组织一些有基础的学生突击一番,就可以轰轰烈烈起来,就可以大功告成;不要以为仅仅通过开展一些活动、造一些声势,特色学校就建好了。在这个问题上,轻易得到的东西多半会轻易失去,所谓“用巧劲”、“走捷径”、“速见效”的东西,多半是一些皮毛性质的东西。其次不要把特色学校简单地等同于一所豪华学校或硬件高标准的学校。硬件建设是基础,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特色学校所倚重的,更多的是软件,是教育教学本身,重硬件、轻软件的学校建设方案,绝对会是一个资源浪费的方案,单纯比拼硬件的过程不会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实质性过程,仅仅拥有豪华的建筑和华丽的装饰的学校未必就是一所好的特色学校,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第三,不要把游离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之外的、具有展示、表演性质的东西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手段,创建特色学校决不是要做秀,不能影响绝大部分学生成长的过程不会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主流过程。特色学校的特色,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一定是对全校学生的终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是要否定特长训练、否定兴趣活动、否定示范作用,也不是要否定针对部分学生的个性发挥。但是,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一定要面对全校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一定要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其显性的表现,应该是坚定不移的。
三、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指以信息化为特色,而主要指通过信息化的支持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收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人的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的教育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也走上了快车道。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创建特色学校有许多特别值得关注的切合点。例如:第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是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3个转变,即:学生如何学的转变,教师如何教的转变和学校如何管理的转变。显然,学生学、教师教和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的3个核心内涵,也是学校特色的基本载体。3个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第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是为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做人才准备。信息化所承载的对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支持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魅力,使其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结合实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第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结果,是将学校与学校联通起来,是置学校于信息的海洋之中,海量信息是建设特色学校的有力支撑与保障。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使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不是学校自身的苦思冥想和孤军奋战,而是集百家所长和充分的启迪、借鉴、吸收与融合。2000年以来,我们在全国设立了100个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3年多的实践上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使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进了素质教育,形成了许多很有影响的特色学校,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我们能够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一难得机遇,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