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l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承载着全球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相关能力,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了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国际上,无论是中小学、大学还是职业教育领域都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认为信息素养无论对专业、对社会文明还是对个人生活都是有益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使学生深人而广泛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构造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判断性思考。信息素养教育正在发达国家正规教育的各级层面上开展,尤其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更为重视这种素养的培养。它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机会以寻找、评价、管理和应用所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多个信息源并应用每一学科专门的研究方法获得。
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才有论文发表。在过去的10余年里,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从1993年开始,我围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l世纪,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95-2000年间,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共114篇,2001年发表的论文数突增至153篇之多,超过以前6年发表论文数的总和。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最近几年。透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而启动和开展,社会对信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使研究者意识到信息素养理论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一时期研究者的成果都很少。跨入新世纪,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信息素养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实践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目前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1)信息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和课外书籍,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很少是为了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意识。这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
(2)信息能力较差。许多学生缺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缺乏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技能,面对现代信息环境的全面冲击和知识经济的深刻影响而束手无策。
(3)不能驾驭信息语言。主要表现不懂得检索语言、无法适应网上英语环境的要求,无法简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4)信息检索成效低。主要表现是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盲目和低效,不知道如何正确检索、评价和筛选信息。首先是学生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将信息检索等同于简单的借阅行为。另外,缺乏起码的检索策略和能力,尤其检索技能落后,许多学生对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只好以手工代替,大大降低检索效率。
(5)信息利用不充分。许多学生只习惯于从著作、期刊上获取信息,但很少甚至从不查阅参考工具书,很少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获得有价值的资料。
(6)信息积淀贫乏。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缺乏长期、系统的读书计划,信息获取的功利性较强,往往图一时之需,仅仅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任务,才到图书馆收集信息。
(7)信息需求欠缺。主要体现为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需求的实用心理,导致信息需求中的片面和不稳定。还有的学生只是出于娱乐休闲的动机,满足消遣猎奇心理,专业书籍尤其是理论著作、论文阅读很少,相反,“闲暇”的书大有市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高职院校不重视。许多高职院校仍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将信息素养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又怎么能希望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多高?其归根到底是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2)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许多学校在一年级设置“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等必修课程,而把一些软件应用类、实用性较强的相关课程和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分布在此后的不同学期由学生自主决定是否选修。学校在设置信息类相关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并不清楚要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形成什么样的信息能力。在实际“教”与“学”中更是大打折扣,一些学生在选修课程时主要目的是完成学业,拿到学分,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完全不能够实现,致使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表现出随意性,无目的性。
(3)高职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知识整合相分离。目前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以单独设置为主,并且大都集中在第一学年,后几年较少涉及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致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服务。实际上,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为大学生当前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做准备,所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第二学年之后,一定要与专业学习整合起来进行。
(4)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系统。高职院校由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清楚,致使没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表现为培养过程不连贯,课程设置混乱,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等现象,而另一些信息素养所必需的内容(课程)却未设置,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群,不同学校设置的同一名称的课程,其内容也相差甚远。
(5)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加强与重视。通过调研高校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情况,我们发现较多高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课件制作设计》、《网络技术基础》、《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存在重视数字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获取信息的策略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实践创新这一重要环节,这就是导致高职生信息素养不能有效提高的根本原因。
如上所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信息素养教育已提出多年,然而,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了吗?在多大范围内开展了?开展得怎么样?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得怎么样?
当前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他们将主要服务于最新科学技术装备的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负责地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能性和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正是以学生终身教育的思想出发,强调其个体的学习能力,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学校一项常期重要的教育内容。为此本课题组将通过网络查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大量调查,以求得到详实的现状情况,并通过这些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训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问题给出相应解决策略,回答前面提出的所有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