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论

 hzwhl798 2010-04-21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
              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用笔赋》今译
            [东晋]王羲之
                秦、汉、魏到现在,隶书只有锺繇,草书有黄绮、张芝,用笔神妙,不可得到详细知道它。用赋来抒发胸怀,用笔墨来比拟形状。辞说:
               
            多么与众不同的挺拔风发,博大精善又有规则。兽驰凤门而盘据,龙浮碧水而奔跑。滴秋露如玉垂,摇着还不长的春的枝条。飘飘远逝,鸟浴天池而上下翻飞;翱翔弄翅,凌空而连接成行。详尽真体(楷字)正作(写),高强劲实。方圆穷尽金石的美丽,粗细穷尽凝脂的细密。藏骨抱筋,包含文采包含朴实。水流沉没的样子,象银钩落入濛水汜水;照耀明亮的样子,象扶桑之木挂朝阳。有的飘摇骋巧,如自然之物;包罗羽客(指神仙),总括神仙。季氏韬光养晦,象隐龙而怡情自得;王乔脱鞋,野鸭忽然飞起上行。或者改变驻笔,破楷书成草书;修养德行庄重的样子,威严但不凶猛。游丝断但仍然连接着,龙鸾群聚在一起但不相互争夺;头发指着帽子眼角怒裂,靠着钝钩而心中不安的样子。忽然象切瓜一样而互相裂开,忽然又交结在一起而聚结;象长空的云阵,象斜松卧山谷。时而滔滔向东流,忽然被群山短时阻塞。射雀的眼睛用技巧,拔长蛇用尽力气。草率而荒远的样子,或连或断,象花乱飞,远空雪花飞舞;时行时止,或卧或倒,超过嵩山华山还不叫高,越过悬崖山沟还不叫越。确实能够经天纬地(编织天地,指管理天地),辅助大王首领,沉浸玩赏它,功业积成山丘。多么秀逸啊,万代的赞美停止了,显赫智慧聪明的人,到现在很少这类人了。与****(六国,指天下)相永远,与两曜(指日、月)同流传;如同浓郁俯仰的高山,千秋万代。
                [简评]现在我们已经不会用诗词歌赋来探讨研究一个学术问题了。
                  但还是可以看到其中隐含的意义:用笔的情形难以言说,用了大量纷繁意象来比喻它,表明了它的无穷变化和丰富想象。
                  骨与筋,是说要有力。文与质,是说既要朴实自然,又要文采秀逸。群而不争,草草眇眇,是说整个篇章给人的视觉感受。有技巧又有力感。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今译
            [东晋]王羲之
            告诉你子敬:我看你书艺禀性过人,但仍然没有熟习规矩。父亲不亲自教,自古就有这种说法。今记述《笔势论》一篇,开启你明白。字势总共有十二章,每章都有意思指向,确定规范,详明谬误,摘取要领,记下这些方便适宜。有的变体处很多,很少能认识到它的根本的;转笔处很多,没有谁认识它的源头。悬针垂露的踪迹,难以体验;扬波腾气的气势,足够来迷乱人。因此辩明其原因,能够治好膏肓之病。今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给你藏起来,不要外传,捆好藏好,不可出示让朋友知道。钻研透篆籀,省事而容易有成,聚集精华,形和势都得到彰显。有意学的人,两个月可见成效。没有灵性的人,一百天也可知道其根本。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并保密它,一辈子都有名声荣誉。笔削去已经很久了,很少有奇特的,当初能够有所成就,精研深思,考察各规矩,存其简要,作为此论。刚写好的时候,同学张伯英请求看看,我骗说丢失了,大概自认为很珍秘,不能随便传啊。
              创临章第一(指开始学习)
            纸象兵阵,笔象刀矟,墨象兵甲,水砚象城池,技能就象将军,心意象副将,结构象谋策,扬笔如占吉凶,出入象号令,屈折象杀戮,点画如乱石坠落,兵器旌旗相互砍杀,笔画放纵又快又税利,著(使)笔是调和,顿角(营造有角之势)在于笔画蹙捺。开始写的时候,不可能尽得字形字势,写第一遍是适应手脚,第二遍稍有形势,第三遍稍微象其本来,第四遍就加上了遒劲滋润,第五遍加上了抽拔(超拔?)。如果字还是生涩,不要停下来,两行三行写下去,开始临写学习只须流畅有力,不去计写了几多遍。
              启心章第二(启发心意)
            要想学习书艺的方法,先磨好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便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再写字。如果平直相似,形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就不是书艺,只得其点画罢。过去宋翼(是锺繇弟子)曾写过这样的字,锺繇就斥骂他,于是多年不敢见锺繇,潜心改字。每写一波,都要经过多次折笔;每写一□,经常把笔锋藏起来;每写一横画,象列阵的排云;每写一戈,象射百钧之弓;每写一点,象高峰坠石;(每写一□),屈折象钢钩;每写一牵,象万年枯藤;每写一放纵,象迈步急驰,形状象惊蛇跳出水面,激起波浪形成波纹。象虬龙那样弯曲,是说它的妙;象鸾凤那样徘徊,是说它的勇。摆动拨动象惊雷电闪,这就是如空中飞来的神秘奥妙,瞬间浮沉,总领铿锵之声,开启它的心意。能够让迷惑之辈,不断感到明白;见识广的人,明显明白过来。
              视形章第三(象形)
            比照形状,变化的面貌好像一样,随着形势看容貌,高低而有趣。均匀分布点画,远近相等;播散传扬研探精通,调和笔墨。细锋往来,疏密相依,点钩象铁银打的,方圆周密而整齐,提笔下笔,揣度探想,来谈论踪迹原由,永远传之古今。聪慧的人既荣耀自己又有益于世,正怀着深浸其中之情;愚昧的人不去等待好的谈论,象在暗尘中看华丽的织锦。生下而知道的人愤激努力,通过学习而悟到道理的人努力得忘记了吃饭。这就是妙中有更妙,新中有更新。不管是金字锦字,以技能为先,说尽安危,务必以平稳为根本。分布间隙空白的地方,上下齐平,均匀各部分和规模,大小分布更为困难。大字使其紧,贵在小,小字让它宽,贵在大,自然而然地宽窄得当,不失其适宜。横则正,象孤舟横在江洲上;竖则直,象春笋冒出寒冷的山谷。
              说点章第四(说一说“点”的笔划)
            写点都象大石头乱堆在街上,有的象蹲着的鹞鹰,有的象蝌蚪,有的象小块的瓜,有的象栗子,象鱼鹰的嘴贮存着什么,象老鼠的屎那样尖。象这类的,都是根据外表来的,只是能获得到多还是少,学习的人自己去领悟。
              处戈章第五(对戈的安排)
            砍戈的方法,高高的落下笔竿,象长松斜靠在山谷,象要倒似的,又象百钧之弓刚开始拉开。安排戈的心意,很难尽其妙理。放象张弓射箭,收象虎斗龙跃,直象俯视山谷的劲松,曲象垂钓水上的钩子。高大突出的山被云河所切,装着东西倒出来是从山崖坠落。天的门腾起,地的门跃起,四海宁静五岳封禁;如玉的蜡烛明亮,但日月遮藏起来,刺绣的色彩混乱,织锦的花纹倒翻。
              健壮章第六
            用屈(弯曲)脚的方法,弯弯的象拉开角弓,“鸟”、“焉”、“为”、“乌”这类就是。立人的方法,象鸟在柱子头上,“彳”、“亻”这类就是。踠(屈伸)脚的方法,象壮士屈臂,“凤”、“飞”、“凡”、“气”这类就是。快拉快牵,象云中闪电,“日”、“月”、、“目”、“因”这类就是。踠脚兆刂转,上按下捻(搓转),开始和结束,转和折,都要使它们和谐悦耳,不要让它们象蜂腰鹤膝。放纵要存有气力,看笔的情况取其形势。笔锋行在点画中间,落笔开阔,象勇士伸着钩,刚正相对,麒麟斗角,龙虎相斗,筋拳相加,身体勇猛精神强健,放的方法象这样,书艺上进有成啊。牵引的深奥,明白在眼前,启发精神,超拔志气,精心思考,神秘不可言传。写右边折角,要快拉,下边稍微开一点,左边旋转,使之高处对应,不要使其腰中有伤又慢。看笔的情况取其形势,直截往下,有趣的意思常有,没有不醒悟的。
              教悟章第七(教而悟)
            凡是字中安排笔画的方法,都不能颠倒左右,右边应该比左边粗,横贵在细,竖贵在粗。分布间隙空白,远近应该均匀,上下得当,自然而平稳。应当互相掩应照顾,不能单独显露形影和出在整齐的牙锋之外,辗转折笔之处,要先观察后用笔。
              观形章第八(观其形)
            针对文字来用笔的方法,又有几种情况,并且全部都不一样。有的藏锋象“大”字,(藏锋在于从腹内起笔)。侧锋象“乏”字,(也不应拉得细而且窄)。押(按)笔象“入”字,(从腹部开始按压。又说:顺路牵引,押<按压>立即闭合)。结(转)笔象“撮”字,(逐渐依次相互靠近,一定是开始那个样子。悟其妙理,观察其路途和意向)。憩(停)笔象“俟”、“失”字,(憩<停>笔的字势,看其长短的情况,“俟”、“失”,右脚必须短)。息(止)笔象“逼”、“逐”字,(停止的情势趋向上,长时间牢牢地抽提笔锋)。蹙笔象“将”字,(蹙,即捺角;“将”,是说弱小的力气用完。缓慢下笔,要得当,不宜长应该短)。战笔象“合”字,(战,作战时队伍的行列一样;“合”,和谐。缓慢用笔,不宜长和短)。厥(挖?)笔象“成”、“机”字,(向上急提不要使其又象受到伤一样而且又长。厥,是说它美,视其形势写“成”、“机”字,这样随事而完成最妙的地方)。带笔象“尽”字,(轻提不要松垮。带象回转进入那种,打扮身体,字里显示出鲜艳干净,起笔下笔的情势,方法有轻有重。“尽”字是行笔后再反笔提)。翻笔象“先”、“然”字,(翻转的笔势,急而快,不宜长腰短脖子)。叠笔(重复用笔)象“时”、“劣”字,(缓慢,不宜长)。起笔象“不”、“下”字,(要腹内举起笔,不要让它露出笔迹,开始和结束取其情势,使之不失去节拍)。打笔象“广”、“度”字,(打笔写“广”字趋向狭窄,“广”是说快而强健,又不宜缓慢和再来修补)。
              开要章第九(下笔中的关健)
            写字的用力趋势,听说是很为难,笔锋来去往返的规则方法,在于精通熟练探研观察,然后再下笔。写丿字不宜迟疑,乀不宜缓慢,而字脚不宜松垮,字腹不宜紧迫,又不宜有斜角,不宜陡峭,不必要作出它的棱角。二字合成一体的,并不要阔,字重(几个部分重叠)的不宜长,字单的不宜小,字繁杂的不宜大,密胜过疏,短胜过长。
              节制章第十(讲限制)
            学习书艺写字的形体,必须遵循正当方法。字的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果这样则是头轻尾重,承受不起)。不宜密得有伤害,密则象重病緾身;(不舒展)。繁杂(的字)不宜疏得有伤害,疏则象落水的禽;(到处受伤而不敬)。不宜长(chang)得有损害,长则象死蛇挂在树上;(腰枝无力)。不宜短得有损害,短则象踩死的蛤蟆。(是说它宽扁)。这是大忌讳,能不慎重吗?
              察论章第十一
            临字安帖的方法,极妙无穷。或有如回旋的鸾返还的鹊的打扮,在运行中变化形体;或有如制成面对山谷困境的戈,安放龙笺在纸上。彻(撤)笔则如峰烟云起,象万剑重叠;落笔则如木卑楯(横栏)放置,踩踏江波一样的织锦。如果不端正严格手指,无以表明记述心灵,我致力于这种事情,废寝忘食,历经有一年,现今稍微满意。
              譬成章第十二
            学习书艺的途径,有很多种。开始学书艺要与范本相似,缓笔确定字形字势,匆忙则会迷失规矩。如果考虑眼前急要使用,其道理难以现成,只须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互相侵犯。不要认为字小容易,而急于下笔;不要认为字大难写,而慢慢展开笔毫。如果这样则筋骨不等(不一致、不协调的意思),生死混在一起。倘若一点失当,就象壮士断了一臂。给《乐毅论》一本,写成传家宝,学习它就能有成,自己别人都能达到,不要因为难学而懒惰自己。
            [简评]把每一个古语都换成现在人能懂的意思,几乎不可能。古汉语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一开始可能有的带有探索性的、个别的,本来就是还没通用的,或者有些意义后被弃用。只能尽量用现代人能看懂的恢复原状了。
            很多书艺的道理甚至被写成文字,都是私人的传承,有的逐步形成大多数人基础的认识,如中锋运笔、强健有力、不同变化,但也有很多认识游离于外,或不被人知道。
            书艺要掌握规矩,这是“书法”开始的本意。古代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也是一样。颠覆了一切规则,也都什么都不会存在。存在是有一定基础的。这个基础也是一种规矩。
            此文多次提到“转笔”和“转”字,“转笔”是一种重要的笔法是肯定无疑的。
            关于书艺的技能与心意。他把书艺当作一种技能,有时把心意当将军,技能当副将,有时又把技能当将军,心意当副将。所谓将军,就是整个书艺的统帅。将军、副将都是将领,只是稍有侧重。技能是指掌握一定的技法。心意则指体现一定的意图。他把书艺比喻成打仗,或丰富的其它,意象纷繁。
            关于形,也就是说结构。形,没有固定于一字之中。而且从最细微的点画说起。谈的是变、逐势、疏密,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务以平稳为本,宽狭得所。前篇所说“状如算子”,即不是书。对各种用笔、笔画的分布,“悉令和韵”。
            要有力,势本身就含有力的意思。
            《书论》今译
            [东晋]王羲之
                 
            书艺,玄妙之技。如果不是精通有志人士,是学不到的。大致书艺必须要有一些思考,我看过李斯等人谈论笔势,以及锺繇的字,骨(指力度)很是不轻,恐怕子孙记不住,因此叙述下来。
                 
            写的字贵在平正安稳。先必须讲究用笔,有俯有仰,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凡是写一个字,或象篆字籀字,或象鹄鸟的头;或象散隶字,或近似八分;或如虫吃树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象纤丽妇女。要写先架好筋力,然后给它象着装束,一定要注意详细规范和笔的起发,绵密疏阔相杂。每写一点,必须悬手写,写一波,往下按然后拉。每写一字,必须用多种笔意,或者横画象八分,而发象篆籀;或者竖牵象深林中的乔木,而曲折象钢钩;或者上尖象枯秆,或者下细象针芒;或者斜转之势象鸟从空中坠飞,或者斜角形状象流水溅起。写一字,横竖相对;写一行,明媚相成。第一要有筋藏锋,无痕无边。用尖笔必须落锋混杂而成,不要使笔毫露出飘浮胆怯,举新笔爽朗如神,那就不求于点画的过失了。写一字,融入多种字体。如果写一张纸里的字,必须字字意有所区别,不要让字字相同。如果写虚纸,则用强健一些的笔;如果写强健一些的纸,则用柔软一些的笔。强弱不相同,则不会失误。凡写字贵在沉静,让意在笔前,字处在心之后,还没写开始,构思已成。下笔不能急,必须缓,为什么呢?笔象将军,因此必须重而缓。心要急不宜慢,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不要慢,慢则射中了东西都射不进去。字有缓急,一字当中,什么是有缓急的呢?比如“乌”字,下手一点,点必须快,横直则必须缓,要“乌”的脚急,这就是取其形和势啊。每写要十缓五急,十曲五直,十藏锋五出锋,十起五伏,才可以叫做书艺。如果着急地牵裹着直笔,乍看起来象书艺,久久推敲起来就会感到它没有力。仍然必须用笔沾墨,笔毫下浸到三分,不能浸得过深,会使毫毛软弱无力。墨用松节一同磨,久久不动更佳。
                 
            [简评]此篇说,“书,玄妙之伎”,一般人是学不到的。用笔要有变化,“字字意别”。要“爽爽若神”。用笔有牵有裹,“裹”是指裹锋,使转笔法。一字不是尽是藏锋,而是要注意多藏锋,“十藏五出”。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今译
            [东晋]王羲之
            纸就象兵阵,笔就象刀矟(同“槊”,矛的一种),墨就象鍪甲,水砚就象城池,心意就象将军,技能就象副将,结构就象谋略,举笔就象战前卜吉凶,笔之出入就象号令,一屈一折就象杀戮。想写字,先要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使其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再写字。如果平直相似,形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那就不是书艺,只得其点画罢了。过去宋翼经常写这样的字,宋翼是锺繇的弟子,锺繇于是责骂他。宋翼多年不敢见锺繇,潜心改迹(字)。每写一波(乙),都要经过多次折笔;每写一□(发),经常把笔锋藏起来;每写一横划,象列阵的排云;每写一戈(乚),象射百钧之弓;每写一点,象高峰坠石;(每写一□〈〉),曲折象钢钩;每写一牵(丨),象万年枯藤;每写一放(“放”似多一字)纵(丿),象迈步奔驰。宋翼原来字写得恶,晋太康年中有人在许下毁锺繇坟墓,于是获得《笔势论》,宋翼读过,按照这种方法学书艺,名声大振。要写真书(楷体)和行书,都要按照这种方法。
            如想学草书,还有别的方法。必须前慢后快,字体形势,形状象龙蛇,相互钩连不断,仍然必须有棱角有斜侧有起有伏,用笔也不得齐平大小一样。每写一字必须有点的地方的,暂且写字的其余点画总括全字,然后安置点的笔画,这个点必须从空中远远的掷笔写之。写草书,也必须杂有篆势、八分、古隶(的笔法),也不能急,使得墨不能入纸。如果写得急,意思浅薄,笔只是直的经过。只有章草以及章程、行押的字等,不用这种字势,只用击石波而已。击石波,就是缺波。另外八分更有一波叫隼尾波,在锺公(锺繇)《太山铭》和《魏文帝受禅碑》中有这种字体。
            写字必须先引取八分、章草到隶字当中,抒发人的意气,如果只取世俗的字,则不能先于世俗发人之意气。我小时向卫夫人学书艺,都说将来大能(很会写);到了渡过长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人的字,又到许下,见锺繇、梁鹄的字,又到洛下,见到蔡邕《石经》三体字,又在从兄洽那里,见到张昶《华岳碑》,才知道学卫夫人书艺,白白浪费年月。于是改变原来的师从,学习众碑。这时年有五十三,恐怕风烛之年忽然到来,姑且给子孙留下教诲,可藏在石室,不要传给其他人。
            [简评]该篇说明写字有三种方面的要求,心意、技能和结构,字必须筋脉相连,意在笔前。所谓意在笔前,就是胸中先有字,然后写于纸上。否则,只写此字,不知下字,意断了笔划也不能相连,上下字不能呼应,一个一个字成了单独的字,不能成篇,失去了结构章法。字的结构章法,就是笔划不能平直相似,字的布排不能“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要有变化,否则徒有点画。锺繇《笔势论》是写真书、行书的方法。
            草书必须注意变化起伏,从远处布置点画。用笔不能直过,要慢写,杂有篆势、八分、古隶等多种笔法,笔意才能丰富。

            《笔阵图》今译
            [东晋]卫铄
            三端(即多端,喻指用笔的多端变化,如“变化多端”,这里指写字)的奥妙,没有谁能超过用笔;六艺(书艺是其中之一艺,这里指书艺),没有谁比银钩重要。过去秦丞相李斯见周穆王的字,叹息了七天,认为它缺在没有骨;尚书蔡邕进入鸿都看碑,在那里呆了十旬没有回来,赞叹它出群超众。因此可知通晓它的起源的少,不懂它的道理的多。近代以来,很不以古为师,而凭靠感情丢弃道理,只被记下了姓名,有的学得不全不足,见识又少,使得成功不能达到,白白浪费精神。自己不会与灵相通与物相感,不可与之谈说这个道理啊!现删减李斯《笔妙》,加改润色,共七条,并说明它的形状容貌,陈列情况如左,留给子孙,永为规范,希望后来的君子,经常再看到它。
            笔毫要选取崇山峻岭中的兔毫,八九月的时候收取,笔头长一寸,笔管长五寸,笔锋整齐笔腰(指笔毫的腰)刚强。砚要选取水煮干的新石头,润涩兼有,使水液飘浮使墨发亮。墨要选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保存十年以上,硬如石的来做。纸要选取东阳“鱼卵”纸,柔软平滑白净。凡是学习写字,先学习执笔,如果是写真书(楷体),手执的地方是离笔头二寸一分,如果是写行草书,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撇弯曲,都要全部用出一身的力气送到那。开始学习先写大字,不能从小字写起。擅于鉴赏的人不写,擅于写的人不鉴赏。擅于使用笔力的象骨多,不擅于使用笔力的象肉多;多骨少肉的叫它筋书(有筋的字),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多筋的为好字,无力无筋的为病字。每一个都要随着它的情况来使用。
            一(横) 象排列千里的云,虽然隐藏还是有形状。
            、(点) 象从高的山峰上坠下来的石头,崩裂有声。
            丿(纵) 象地上弄断犀象的角。
            乚(戈) 象百钧重的弩弓发出去一样。
            丨(牵) 象万年的枯藤。
            乙(波) 象波浪崩塌象雷电闪奔。
               象强弓,有筋(有力)的枝节。
            右边七条“笔阵出入斩斫(砍削)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比较急而执笔比较慢的,有心比较慢但执笔比较急的。如果执笔靠得近抓不紧的,心与手不一致,意在后笔在前的就是失败;如果执笔靠得远使得急的,意在前笔在后的就是成功。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而齐备如篆法,飘扬潇洒如章草,凶险可怕如八分,出入漂亮多姿如飞白,正直独立如鹤头,挺拔纵横如古隶。心存曲妙之意,每写一字,各象其形状,这种制作妙啊,书道(书艺的道理)讲完了。永和四年,上虞记写。
            [简评]强调以古为师,要记住前人之道。李斯写过《笔妙》论笔法。笔墨纸砚的作法、用法和要求。写不同的字执笔方法也不同。笔的用力情况与字的好坏紧密相关。心与手要一致,要意在笔前。
 
            《记白云先生书诀》今译
            [东晋]王羲之
                 
            天台紫真告诉我说:“你虽然至(达到顶点,写得极好啦)啊,但没达到善(包含道德观念的善)。书艺的气(以道的气的观念引入书艺,指一种精神状态),一定要达到道(达到道的精神状态),同混元之理(道的一种观念,最初的一种状态)。与七宝同贵,能扬名万古。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通则风神生。把笔抵锋,始于本性。力圆则字润,势急则字涩;紧则字有劲,险(不平)则字陡峭;内贵在盈(满),外贵在虚;起不孤立,伏不单独;回仰不靠近,背接不远离;望之只见飘逸,发之只有清静。敬尊这方法,已尽书艺的玄妙啊。”说完,真隐子于是刻于石头上作为存迹。永和九年三月初六日(农历)右将军王羲之记。
               
            [简评]气、道、阴阳、本性等道的观念引入书艺。书艺本来就可以无尽地引入纷繁意象的。阴阳观念引入后,打开了众多相对观念涌入之门,润与涩、内与外、盈与虚、起与伏、远与近、逸与静……。书艺,可以承载越来越多的观念。
            回到书艺:力,首先是要有力。力要圆,字则润。如何达到力圆的要求?力,不存在圆的问题,问题在于用笔要圆。内盈外虚指一个字的结体。起伏孤寡是指笔画照应。远近是指呼应的部分,回仰在一起的笔画不要靠得太近,相对而连接的笔画不可离得太远。

            论《书谱》之“五乖五合”
            目前研究孙过庭《书谱》的文章、书籍不少,其中也有论及《书谱》“五乖五合’’内容的。但现有研究对“五乖五合”论关注不够,本文力求对已有课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本文研究目的、研究价值在于:准确理解中国古代传统书法理论G这里指孙过庭“五乖五合”论),明确书法创作如何才能得到正常特别是超常发挥,达到创作巅峰状态,揭示“五乖五合”深层原因,说明人的境界最终将决定书法的境界,从而提示心性修为的重要性,说明“五乖五合”这一创作论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意义、启示
            一、“五乖五合”与孙过庭书法本质观的关系。
               
            孙过庭《书谱》立论之在,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揭示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这是孙氏宏论玄言,不舍宗旨,微言据以切身体悟而分论有序的书学思想之体现。毫无疑问,孙过庭在《书谱》中举凡书法史、书法批评、书法创作、书体比较及书法继承与创新等问题都有精辟的阐述,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远见卓识。但《书谱》最具特色之处是贯穿全文的抒情写意论,它是《书谱》书学思想之精髓。在孙氏眼中,书法艺术是作者情感、心意、性情外化而出的笔歌墨舞,故孙过庭认为书法的本质在于表记心灵(“书为心画”),用文中的话说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直视书法为写意、抒情艺术,强调书法为书者精神、情意的载体。
               
            而“五乖五合”论中,无论是“五乖”中的“心遽体留”、“意违势屈”、“情怠手阑”还是“五合”中的“神怡务闲”、“感惠徇知”、“偶然欲书”都关乎精神状态,这与《书谱》的书法本质观——抒情写意论是一脉相承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向古人学习时,指出由于个性差异,失其情则乖其实,“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两句充满哲理意蕴的句子,表明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是非常独到精深的。其抒情写意之美与中国古典文学相通。以境论书是孙过庭的一个卓越的贡献。孙过庭解析王羲之的书法首先是从意境方面着眼的,他关注的是作品整体的精神表露以及表露的差异。
            二、“五乖五合”与孙过庭书法审美观的关系。
                1、“中和”——孙过庭的书法审美观。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具体的书法审美标准。他的“和之以闲雅”的观点,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书家人格的规范和审美趣味。“和”有温和宽厚、融和、祥和的意思。中和的书法风格是以平和简静、含蓄蕴藉、法意相谐、推重静气为审美特征的。对中和之风的推重在《书谱》中随处可见。
               
            在孙过庭看来,这种书风既要求变化,又要求和谐;既要和谐,又不能雷同。所谓广纳众美,过犹不及,正是“中和”之意。例如在论及书法质朴与妍美时,他要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中和”了文与质两种内涵才是佳书,强调“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同样体现中和的要求,即入古而不背弃时代的特质,注重今时之新而不染今时之弊
            2、王羲之——孙过庭最推重的“中和”书风的代表书家。
               
            在众多书法家中,孙氏认为能够称得上“尽善尽美”的代表书家是王羲之。孙过庭所推重的是王羲之书法的“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内力充实、精神闲逸、文质相兼、奇变和谐的至佳状态,它与“神怡务闲”的精神状态有不相违、趋于合的一致性。
              
            孙过庭认为王字有刚有柔,有温有威,有法有变,其特点是各种对立特质的统一。《兰亭序》里所抒写的正是一种温馨恬和、灵秀飘逸、平和简静、含蓄蕴藉的情趣,表现了一种至中极和的风格。
                从孙过庭的审美观可以看出: “五乖五合”的提示,正是其审美观所决定的,“合”则能达,、‘乖”则必失。
            三、“五乖五合”之辨析。
               
            “五乖五合”揭示了书法创作中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创作环境、工具材料、创作欲望五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五个方面又可归纳为书法创作形态——“心”、“物”、“境”三个主要类别,三者虽可分论,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
            1、心——精神、情意的显现。
              
            无论是“五乖”中的“心遽体留”、“意违势屈”、“情怠手阑”还是“五合”中的“神怡务闲”、“感惠徇知”、“偶然欲书”都属于心(亦称为“精神状态”、“志”、“精神”)的范畴。“心”在创作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书法创作的主因。
               
            “神怡务闲”在《书谱》中指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俗务缠身,身心均处在一种持盈保泰的自然状态,它对应于人的整个生存状态、生命状态。此一“合”在“五合”中地位不寻常,因为“五合”关键在于“心物相融”,在于精神的愉悦、自然、自由,即“神怡”,它决定了整个书法创作过程(特别是用笔)的自然与自由。所以孙过庭说:“得器不如得志”,
                “神融”才能“笔畅”。
               
            “心遽体留”恰恰与“神怡务闲”相反,对应为书法创作极差的精神状态。“遽”有急忙、匆忙、窘迫之义。繁琐之俗务缠身,身体的超负荷劳作,生活的奔忙,使人精神涣散,身心均处在忙乱之中,无法静,无法闲,自然更无法“神怡”,在这样的状态下作书,其结果可想而知。
               
            “感惠徇知”的创作冲动能引起创作主体良好的书写情绪,这种情绪可充分调动人的情、意、才、思,而“意违势屈”则往往使人情绪低落,心情郁闷而烦恼骤起,使人的情、意、才、思跌入低谷。对于情绪引发的不同创作状态而言,
            “感惠徇知”所唤起的创作状态水平最优,最适于创作, “意违势屈”则最低,最不利于创作。
               
            “偶然欲书”是书法家在外界某种事物的触动和内心某种情绪的激发下突然产生的创作欲望、创作冲动,而这种冲动的触发与书家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积淀以及其敏锐的艺术感觉有着直接的联系。
            “偶然欲书”的契机怎样才能达到呢?要达到“偶然欲书”,须借助一种“生”的创作状态,在其感觉鲜活、敏锐的时候进行艺术创作,在技巧上不露长期熟练运作的规律性作用的痕迹。
            2、物——书写的工具和材料
                “物”是书法创作的借缘,指书写的工具和材料,它是书者精神通过书写技巧借以传达的物质载体。
            纸笔墨等书法书写工具,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书法的材料特性,常常也是创作的一大有利因素。其中,毛笔的表现力极为丰富。中国历来的书家都极重视对毛笔的熟练使用,而“用笔”、“笔法”就成了历代书家通过操纵工具、利用材料以实现创作主体“完美”的孜孜追求。书写中的“执、使、转、用是否合度,与毛笔的关系也最大。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书家使用毛笔如武士使用兵器一样,一般都是按爱好与习惯选用,合爱好、习惯的就是最恰当的。墨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属于笔和追求的墨气的特殊效果的,工具与工具之间必须互相配合,笔、墨、纸皆称手如意,只有这样,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3、境——创作环境的作用
               “时和气润”,是孙过庭所谓“得时”的外部条件,
            “得时”是书法创作的契机,是外缘。“时和气润”表示气候条件,气候作用于人的感受,可以转化人的情绪、精神。  
            “时和气润”是指好的气候环境。但是,环境条件又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自然之气候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这些环境都能作用于书家情绪并在书法创作中反映出来,从而成为“一合”或“一乖”。
            4、心、物、境之关系
               
            孙过庭的“五乖五合”论,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书法创作中“乖”境与“合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合”境,是指主、客观条件有机的协调和融合;所谓“乖”境,是指主、客观条件非正常的异化,因而相背、相离于应有的创作条件和创作状况)。“合”境分为“心合”
            (精神状态、主观条件)与“物合”?(客以观条件)、“境合”
            (客观条件)三部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样,“乖”境分为“心乖” (精神状态、主观条件)、“物乖”
            (客观条件)与“境乖” (客观条件)三部分,三者的关系既是相互作用的,亦是不和谐而背离的。
               
            值得关注的是,孙过庭特别强调了“得时”、“得器”、“得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尽管创作过程更多反映为心理过程,但也是一个内与外、主体与客体有机结合的过程。主客观条件相比,主观条件更具主导作用。古人说:,“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人们内心情感之生发、郁结,可通过书法创作得以宣泄、净化,从而获得心意的升华。要使手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表记心灵,创作者必须长期劳作于创作实践中,只有具备“无间临池之志”,才可望达到无间心手的境界。心不欲书之时(即“心遽体留”、“意违势屈”、“情怠手阑”之时)书是不能佳的,即使“有意于佳”也无济于事。所以‘得志”之:观条件与“得时”、“得器”之客观条件相比,是最关键的一“得”。孙过庭用一句“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总结三者之间的轻重关系是很精辟的。“得志”就是指书家情、意、志、趣的确立,亦是指书家拥有书法创作的最佳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静、平澹的状态;是一种无挂、无碍、无累的状态;是一种大自然、大自在、大自由自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是杰出书家达到最高境界的应有状态。

            浅谈孙过庭《书谱》的草书艺术
            摘要:王羲之书法对唐代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楷、行书上,也体现在草书上,孙过庭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书谱》则是他流传至今书史双壁的杰作。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从容的锋利感和破碎感。这种锋利感和破碎感既不同于贺知章《孝经》那种尖锐笔锋在激烈跳荡中的不安,也不类于杨维桢侧笔的粗放,以及张瑞图偏锋的尖锐,中锋用笔和点画珠圆玉润是其最大的特点。《书谱》点画狼籍,信手涂抹的背后是精心构画,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顺舒卷,下笔率意直抒,在断续连贯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充满生命意蕴的律动。孙过庭对线条的这种不经意间却精密无懈的驾驭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孙过庭  王羲之  《书谱》  笔法
                 唐代是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它主要表现在楷书的成熟和草书的发展这两方面。富有理性色彩、法度严谨、短 
            森严的楷法与富有浪漫色彩、奔轶放逸、纵横飞动的草书成为唐代书法中的两股主流,它上承魏晋六朝之遗迹,下启宋元明清之书风,其间书家辈出,名手如林,孙过庭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书断》)1,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2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孙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
                
            孙过庭一生短暂,命运舛厄,仕途坎坷,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谓其“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3”,因此他的官位不象“唐六家”4那样显赫,只做到了“率府参军录事”之职,由于怀才不遇,他便把自己的才智寄托于翰墨之中,数十年中“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终以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成为一代名家。
                
            孙过庭善真、行、草诸体,但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草书。据张怀瓘《书断》谓:“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指趣也。5”初唐时崇尚王羲之的风气无不对他有很深的影响。孙过庭不但是一个躬身实践的书家,又是一个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所撰写的《书谱》(见图一)为墨迹本,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尤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6”;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7”(《书史》)。
                
            唐代因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故对“二王”书风无不顶礼膜拜,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在唐代的书法家中能够继承王羲之的,虞世南是出类拔萃者之一。然虞世南更多的是继承了王羲之的蕴藉风神,孙过庭则在形体上胜于虞世南,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因此清代大收藏家孙承泽认为孙过庭有“唐第一妙腕”之
            美誉!近代也曾认为,得王羲之形神者无外乎孙过庭的《书谱》和贺知章的《孝经》,此又当别论。孙过庭对于“二王”书法,在《书谱》中始终存在一个观点就是“扬羲抑献”,他认为“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传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逾面墙8”。然而,唐代虽然以楷书风行其世,也曾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草书大家,唐代也是历史上最推崇王羲之书风的时代,以一手“形神兼备”的纯正王羲之书风的孙过庭却没
                 有得到应该的认可和影响,这是否有政治、地位或者其他的关系呢?还是因为没有个性面目所致?
                 
            孙过庭《书谱》不独是一篇文笔华丽,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而且是一篇草法兼备,书写优美的不朽名作。他在理论上的见解是在切身体味中总结出来的,此体草书开始时写的很严谨(例图一),愈写愈纵任优游(例图二),于圆熟中深藏轨法,于使转中点画狼籍,达到了心手交融的神会境界,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甘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如王澍《竹云题跋》所云:“隋唐以降,惟永师(智永)《千文》,孙虔礼《书谱》,为得草书之正,虽变化不及右军,而格律严谨,无鼓努惊奔之态。9”此卷比较适宜初学草书入门之用。一般说,
                
            初学草书,当取今草之规矩者,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之时,笔势自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学草书先写智永《千字文》,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然,然后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10”这是学草书的一般规律,若起步时,便欲讲性情,图痛快,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笔墨技巧,纵有笔资,恐难将书者的意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下面我们将孙过庭的草书特点和艺术见解做一简扼的分析。
                 一、于使转中见点画
                
            《书谱》十分精辟地分析了草书的特点,孙过庭认为作草之法,当以使转为主。《书谱》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意思就是说,楷书以点画为形质,虽笔断而意连,起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但亦要于点画中见流动;草书以使转为形质,虽笔意相连属,其盘纡于实,为有形之使转,但亦贵于使转中见点画,所以他赞扬了张芝的草书和锺繇真书:
            “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11”这是草书的最基本的笔法。这种笔法在《书谱充》中得到了分的体现,它大量的运用了抑扬顿挫的笔法,笔笔既合的浑,又脱的开,字与字之间,亦不连绵缠绕,但通篇血脉流注,一气呵成(例图三)。过庭在书写时,还巧妙的运用了节笔的方法,即在转折时,突然将锋提起过渡。笔笔断而后起,这样便增强了使转中的点画感(例图四),刘熙载《书概》中赞其书曰:“其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著,婀娜愈刚健。(例图五)12”正是指的这种笔法。
                 二、于圆熟中见情性
            孙过庭认为写草书贵于圆熟,他强调“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翰逸神飞(例图六)13。”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初学之际不但要“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还要“心通楷则”,若“忘怀楷则”,势必导致“习草将迷”,这种功夫来源于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临摹功夫。据《宣和书谱》谓孙过庭:“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14”,孙过庭写此卷草书时,写的十分圆熟流畅,真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赞曰:“《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15”正由于他的笔法体势已达到十分圆熟的境界,所以通篇气势流畅,毫无凝滞之态。
                 三、于自然中见格调
                
            孙过庭十分崇尚草书艺术的自然美,“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是他在《书谱》中主要的艺术观点。他观察到自然界中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颓峰、崩云、蝉翼、泉注、日月、星宿等一切现象,运用形象思维,使草书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实际上是草书艺术中的一个很高的境界。点画的形质,字形的姿态,行气的流畅,章法的错落,笔意的流露,一切都贵于从规律中获得创作的自由,于理法中求得个性的

                
            解放,这也是一种不假造作,不事雕饰的第二自然的境界(例图八)。孙过庭《书谱》既无狂怪之习,又无弩张之态,天机流宕,妙合自然,体现出作者的很高的造诣和格调,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赞其书曰:“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苑合,此有唐第一妙腕。16”虽然,在总体风格上孙过庭仍未能跳出右军藩篱,但亦能自出机抒,自成面目,另外此卷在构字上,亦能兼章草之法,犹存汉魏遗风,且用墨清润,兼得右军衣钵,是一见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由上三个特点可知孙过庭在草书上的非凡造诣,《书谱》一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传宋高宗获此卷后,爱不释手,并盛赞此卷:“匪特文词华美,且章法兼备17”,《书谱》一文亦广为流传,一再被后人辑录、考证、诠注、引用,历代评论家对此卷虽有微词,认为此卷因重复字太多,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之嫌,但亦只是美壁之微瑕,无足以伤其大雅。
 
         
            书法---三字经
            五千年 文化积 翰墨宝 称神奇 南重帖 北碑靡 染江山
            绘室壁 君习字 莫迟疑 览书史 概其意 崇先哲 可歌泣
            苦练功 切牢记 文四宝 需备齐 善保管 要心细 初学书
            有难题 专心致 贵莫急 先静心 再沉气 凭师导 宗古迹
            执笔法 重一理 指要实 掌中虚 腕要平 适高低 悬起肘
            非不易 行笔便 运到力 坐势正 腰挺立 肩下垂 坠肘宜
            足生根 盖灵虚 身不紧 背松肌 气通畅 不盈吸 日渐久
            筑根基 书要领 有方秘 一行笔 再结体 练章法 注行气
            笔法论 有宗系 昔古人 密受益 不外传 见门第 如相问
            托神祈 古到今 各抒异 咏笔法 不成迷 流传广 水成渠
            奇趣出 唯按提 行笔速 属涩疾 笔雄健 中侧宜 富弹性
            肌肤丽 锥画沙 治毛皮 藏头尾 求含蓄 偶纵锋 有神气
            锋到处 意连续 贯始终 藏真义 折成方 圆飘逸 探八法
            综其艺 反复练 不奥秘 分间白 首摹迹 领大略 再临习
            楷端正 黄金比 有轻重 分粗细 大能放 收微厘 知平稳
            再追奇 既知险 复平夷 选中帖 志不移 察尚精 九不离
            不间辍 闻鸡起 能熟练 一年余 守一家 骨骼立 多读帖
            不古泥 宜博涉 利约取 纵向看 溯篆隶 横向比 有直系
            籀周秦 斯篆遗 隶盛汉 体备齐 楷祖繇 行宗羲 伯英草
            称第一 晋尚韵 宋尚意 唐严法 开风气 元明清 添一笔
            清碑学 载功绩 书法家 不胜举 翻史书 自清晰 习碑朴
            临帖丽 篆尚通 隶欲密 行草畅 迟最忌 论章法 谈何易
            仅楷书 各相歧 欧边大 有目的 颜柳近 好主意 隶分间
            横贯气 小篆长 似鼎立 行书体 不局限 连端楷 草亲戚
            伸缩大 以用居 书法中 诸字体 数大草 难布局 始到终
            成呵气 分大小 有梳密 上观下 下观余 墨浓淡 出险奇
            姿百态 堰仰异 左右盼 互让礼 讲团结 不违纪 览通篇
            浑然体 字体好 人夸你 别自豪 莫狂喜 书妙道 深涵义
            看修养 厌俗气 先人品 后造诣 昔蔡京 善书艺 为臣奸
            做人鄙 书虽妙 人人弃 三字经 忠言语 世界林 尽举例
            从西画 到戏曲 书以线 享盛誉 渊流长 浩无际 类抽象
            堪祖鼻 情通画 理通曲 含文学 诗载体 阵兵法 布弈棋
            合禅道 养生息 古书家 多才艺 师造化 勤悟理 谋通篇
            美形体 嵌朱印 增光熠 如赏月 静如女 吾国粹 代相举
            劝诸君 慰自己 奉此道 乐无比

            草书百韵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
            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盖头无左畔,之绕阙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
            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差曾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
            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
            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
            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点急堪成隐,勾于认是卑
            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
            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
            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
            斋齐曾不较, 流染却相依
            或戒弋先设, 皋华脚预施
            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顶上哀衾别, 胸中器谷非
            参参全不别, 哄巽岂曾分
            夺旧元无异, 嬴羸自有因
            势头宗掣系, 章体较平辛
            欲戒哉依岁,宁容拳近秦
            邪听行复止,郎断屈仍伸
            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
            最迫艰难叹,尤疑事予争
            葛尊草上得,廊庙月边生
              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
            我家曾不远,君畏自相仍
            甚乂犬傍获,么交玉伴琼
 
            出书观项转,别列看头平
            膝滕中委曲,次比两分明
            盖藏了则宁,二下客为乱
            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
            耻死休相犯,貌朝喜共临
            鹿头真戴草,孤足乃疑心
            勿使微成渐,奚容闷即昆
            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
            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
            隶头真似系,帛下即如禽
            沟谍皆从弋,纸笺并用巾
            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
            近息追微异,乔商矞不群
            款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
            戚感咸相等,驭敦殷可亲
            台名依召立,教类逐严分
            邹歇歌难见,成见贼易闻
            傅传相竟点,留辨首从心
            昌曲终如鲁,食良末若吞
            止知民倚氏,不道树多枝
            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
            寺专无失错,巢笔思在维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
            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才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
            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
            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
            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为首,勿书绿是缘
            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
            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
            满外仍如备,医初尚类坚
            直须明谨解,亦令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
            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
            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
            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
            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
            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
            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亲
            非作深如化,功劳总若身
            示衣尤易感,奄宅似相邻
            道昃吴难测,竟弃克有伦
            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段情何密,曰甘势则匀
            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之上下心
            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
            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
            扫掐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
            酒花分水草,技牧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
            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