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寸口切脉的思辨程序

 sufeiya 2010-04-21
中医临床寸口切脉的思辨程序

转载自: ROY 转载于:10-23 13:59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44) 评论:(0)

中医临床寸口切脉的思辨程序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荣新奇
切脉是中医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但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临床医师,导致许多误会和笑话,甚至使医师自己也迷糊或放弃脉诊。大家都知道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用一首歌诀把这个辨析思维的过程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现介绍一下,以供应验。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用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的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有沉脉、牢脉、伏脉、弱(弱脉兼有沉象)。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基本指明表证或里证的存在。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它包含如下内容: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它脉象。而虚脉类有虚脉、微脉、弱脉、散(散脉兼有虚象);实脉类则有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它指的是: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即可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它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有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有短脉和动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有如下内容: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关于脉率的有数脉、疾脉、迟脉、缓脉;关于脉律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它是说: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5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动。②.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动脉在脉位的长、短上有自己的特征,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它信息获得提示。
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它是指: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等)和脉律(结、代等)、脉形(洪、紧、滑、涩、动等)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1).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称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2).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3).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以上是常规诊查脉象时的思维辨析程序。所谓“程序”即是按步骤地操作、执行。仔细考察脉诊的过程,就可以发现这个过程也可以按步骤地操作,以甄别脉象。它一边是手上功夫,一边是思维辨析的运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被纷繁的脉象所迷糊。古人所说“切而知之谓之巧”,我看这“巧”就是脉诊的步骤或程式。虽有“熟能生巧”之说,但古人未说这个“巧”在何处,也许是因为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难以统一而说之。
举例一:
第一步“首分浮沉”:测得脉位为“浮”;
第二步“辨虚实”:测得脉势是“虚、软”;
第三步“去长短”:测得脉位在“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为“正常”;
第五步“察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细);
第六步“样样皆知”:还有其它的信息如“病见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结论:用相兼法判脉为“浮细”?不对!因为可以用独立命名法判脉为“ 濡”(濡脉即浮细脉),这样才是正确的。
例二.
第一步“分浮沉”:测得脉位“沉”;
第二步“辨虚实”:测得脉搏极无力为“虚”;
第三步“去长短”:测得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尚在正常范围;
第五步“察脉形”:测得脉来搏动时有如细线状(细脉特征),且脉管软;
第六步“样样皆知”:病见精神疲乏、少气懒言、面色无华、食少足寒,舌淡苔少等。结论:用相兼法判脉为“脉沉细无力”(脉沉细虚)?不对!应该用独立命名法判脉为“弱”(弱脉脉象为“脉极细软而沉”)。

以上是个人对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甚至有时成为沟通医患信心的极好的方法;以其教学生时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要说的是:要具有这个思辨的程序和技术的前提是:1)医师心里真正明白脉象的探测指法、每种脉象的概念;2)多多临床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