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陈 玉 波时间:2010年03月25日 作者:后安中学理化生组 点击:8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陈 玉 波(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难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与消化吸收的关系;(3)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生物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 做出假设:在口腔中,馒头中的淀粉转变成了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 实验探究:
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转变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
2.如果以上假设正确,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化成了这种糖?(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还是唾液的作用。)
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设计一组实验,探究以上问题。
问题:
— 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能转变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
— 在口腔中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 你认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 想一想为什么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促进淀粉转变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学生实验反思:
(1)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结论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分析原因。
(2)本小组的探究方案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通过这个探究,你理解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
教师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及时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可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这就是消化。
学生活动: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
学生小结: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而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消化酶。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边观看课件边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演示消化动态过程,或展示挂图)
学生活动:观看资料,并认真记录总结。
问题: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小结:胆汁也是消化液 ,但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那么,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问题:
— 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小结: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这有利于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小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教师活动:这些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一部分被吸收的?请同学们分析下列曲线:
问题:
— A、B、C分别是哪种物质消化曲线?
— 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 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 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小结:
(1) A为淀粉;B为蛋白质;C为脂肪。
(2) 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淀粉。
(3) 没有消化作用的一段是大肠。
(4) 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小肠那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5) 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小肠。
问题:那么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消化道内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学生活动:进一步深入思考。
学生小结: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消化道内不经过消化被直接吸收的。
教师小结: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
问题: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3页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特点的适应。
教师小结: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折叠模型,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布置P35练习题第3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