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江之游2010年4月20~23日 (一)、回到第二故乡——九江(4月20日) (同事们的‘夕阳红’旅游专列定于4月20日早5时20分从长春站出发,预计需要36小时以上才能到九江。) 原想利用《网上点击周游世界》的外国网址作这次旅游的主要工具,岂知上网使用发现,这里只能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明信片。无奈之下,只能通过搜索工具完成这次网上的旅游。 我于今早8点开始网上旅游,飞向我神往的第二故乡——九江。 1、如今的九江 我从1947年随父母迁到九江。一直到1951年考入哈工大,才打回东北。在九江生活了5年,是我19岁以前,呆过最长时间的城市,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 六十多年以来,我曾回九江探亲十几次,每次都会发现九江的变化。如今九江又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九江北依长江,南环抱两湖。自古以来商贸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且看: 著名的甘棠湖和南湖。 九江古城,秀在一湖。甘棠湖原名景星,后人为感念唐江洲刺史李渤德政,改名甘棠。湖周十余里,面积千余亩。碧波荡漾,朝辉夕阴,匡庐倒影,景色优美。又有烟水亭、思贤桥等名胜古迹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摘自www.5677.com 我家最早住在紧靠甘棠湖东岸的楼房里,后来搬到南湖北口紧靠湖边的住宅里。如今湖边的房子早已拆掉,大都改建成湖边花园了,湖边风景更加优美。
![]() ![]() 石钟山 1995年校友联谊会游石钟山照片片
2、重游石钟山
1995年参加母校同文中学1945/1946届校友联谊会会时,我们一起游览过石钟山,还拍了不少照片,录了相。 石钟山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口,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 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 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 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 近睹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 在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远眺匡庐云遮雾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