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23):江州(九江)之长江、鄱阳湖

 人在旅途的Gao 2023-05-21 发布于新加坡

        今江西省九江市的“九江”名称起源很早,著书于战国时代的我国第一部地理书《尚书·禹贡》中便有“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虽然对其解释有争议,但这个“九江”应是包含现九江市在内的一个较大地理范围。秦朝统一全国后设三十六郡,九江郡为其中之一。此后二千多年来,今九江市地区曾使用过九江、柴桑、江州、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名称,从明朝以后至今主要沿用九江地名。对于本系列所涉及的唐宋时期,唐时的行政地名为江州、浔阳县,宋时的行政地名为江州、德化县。


        唐朝时期,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三县,治于浔阳。两宋时期,江州面积有所缩小,其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五县,治于德化。宋代在江州南部增设南康军,辖星子、都昌、建昌三县,治于星子。

        卫星图中的红线是一条陆路交通线。公元1084年四月,北宋大文豪苏轼离开黄州后,先至兴国军(今湖北省阳新县)探望友人,然后经瑞昌,过庐山圆通寺,南下德安,往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去看望弟弟苏辙,之后苏轼返回至庐山游览,再到江州与等候于此的家眷汇合,离开江州顺江而下。公元1165年七月,南宋诗人王十朋奉诏从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移知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他离开鄱阳往西北行至湖口,渡过鄱阳湖口至江州,再到庐山游览了半个月,然后离开庐山经瑞昌前往兴国军。

        王十朋在离开鄱阳进入都昌县境内后,望见了庐山,写下一首《都昌道中望庐山思故乡》:

肩舆终日在山间,忽见庐山忆雁山。

我亦无心入莲社,愿随征雁及秋还。

肩舆:类似“滑竿”,轿子的前身。雁山:指雁荡山,在作者家乡福建省乐清县的东北。莲社:指庐山东林寺创始高僧慧远,与僧俗十八贤结社念佛,因寺池有白莲,故称。王十朋内心里并不想去夔州,希望朝廷能允许他告老还乡。

        今九江市所属的瑞昌市,始于五代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分浔阳县西部设立瑞昌县,取祥瑞昌盛之意。瀼溪发源于瑞昌西部,流经瑞昌县城之南,向东流入赛湖、八里湖,再经湓水入江,其也是古代瑞昌至江州的水路。

        公元1165年八月,王十朋在庐山游览半月后,于中秋节这天来到瑞昌,作诗《中秋宿瀼溪驿》:

半月游庐阜,中秋宿瀼溪。

祠寻元子隐,树认赤乌栖。

坐待云开月,行愁雨作泥。

鄱人应话我,身在九江西。

元子隐:王十朋自注:“元次山旧隐。”元次山,即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在乾元元年(758年)安史之乱时,领全家人来到此地躲避中原战乱,居住一年多。赤乌栖:王十朋自注:“吴赤乌所见之地。”相传三国吴大将程普曾驻军此地,一日见赤乌临空,旋得赤壁大捷喜讯,故名此地为“赤乌”。鄱人:指鄱阳的僚属友人。

        瑞昌县李县令宴请王十朋,并赠他元结文集,王十朋作诗《瑞昌李宰赠元次山集》:

苍然山色泠然声,次山之文读可惊。

令君赠我有深意,欲以漫浪更吾名。

我虽有官真漫耳,谁遣夔门称刺史。

开卷欣逢子元子,尤爱清泠瀼溪水。

泠然:清越的音乐声。次山:元结,字次山。令君:指李县令。漫浪:元结隐居此瀼溪之畔时,曾自称“瀼溪浪士”,后来隐居武昌县樊溪,自称漫叟(参见本系列鄂州武昌县篇)。“开卷”句:元结文集中有诗《喻瀼溪乡旧游》:“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又有短文《瀼溪铭》曰:“溪之澜,谁取盥焉?溪之漪,谁取饮之?盥实可矣,饮岂难矣。”


        今瑞昌市在瀼溪河畔建瀼溪公园,公园内有文昌阁寺,明清时期曾为三贤祠,祭祀苏轼、王十朋和元结,因为苏轼、王十朋曾经路过瑞昌,而元结则曾在瀼溪之畔隐居。

        上元二年(761年),作为荆南节度判官的元结曾领荆南之兵镇江州。元结三年前隐居瀼溪之畔的邻居们来看望他,元结作有一首《与瀼溪邻里》:

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

峰谷迂回映,谁家无泉源。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

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

逆乱:指安史之乱。相存:互相问候。斯人:指元结的邻居。力役:劳役。末两句意思是,希望瀼溪之畔的邻居们能停止诉讼官司,不要破坏了邻里和睦相处的好名声。大概是元结过去的邻居们看到元结现在做了大官,便来江州找他,希望他帮助解决邻里纠纷。元结回顾了过去邻里和谐共处的情景,希望他们不要打官司,能友好协商以道德伦理来解决纠纷,这体现了儒家“无讼”的思想观念。

        今瑞昌市码头镇,位于瑞昌市北部长江岸边,被称为“长江入赣第一镇”。码头镇古称马头、马头渡,自古为长江通商古埠。公元1177年八月,南宋诗人范成大东归途中曾留宿于此,在《吴船录》中记述:“壬辰(八月二十五日),发桐木沟。八十里,至马头,宿。”

        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曾任九江富池一带的茶叶专卖官吏,经常往来于蕲州、江州一带的长江上,曾作有一首《马头渡》:

几回问渡野阴浓,趁早相呼舣短篷。

千里晚沉鸿翼信,片帆凉卸马头风。

官坊酒浊秋旗破,客店人荒晚釜空。

量取异乡愁几斛,只须倾泻锦囊中。

短篷:指小船。中间四句写傍晚江岸的落寞景色,也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沉于下僚的无奈。锦囊:古人多用以藏诗稿或密件,此借指诗作。诗人身在他乡为异客,把满腹哀愁寄托于杯中酒和诗赋之中。

        从瑞昌市码头镇沿江而下,即进入九江市柴桑区。这是建成于2021年底的鳊鱼洲长江大桥,为京港高铁安庆至九江段的过江通道,桥北岸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桥南岸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每天有几十趟高铁动车在大桥上通行。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将哥哥苏轼家眷送到黄州并停留几天后,又顺江而下前往自己的贬谪地筠州(今江西高安),在将到达江州时,写下一首《自黄州还江州》:

身浮一叶返湓城,凌犯风涛日夜行。

把酒独斟从睡重,还家渐近觉身轻。

岸回樊口依稀见,日出庐山紫翠横。

家在庾公楼下泊,舟人遥指岸如赪。

湓城:即湓口城,因地当湓水入长江口得名。唐初在此设浔阳县,北宋改为德安县,为江州治所。还家:苏辙从江州去黄州时,把自己的家眷留在了江州等候他。樊口:位于黄州对岸(见本系列鄂州武昌县篇)。庾公楼:也称庾楼、庾亮楼,位于江州城的江边。岸如赪 :作者自注:“江州城下土赤如赭。”赭为红褐色,江西省是全国红壤(红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鳊鱼洲长江大桥下游五公里处为九江长江二桥,是福银高速公路G70的过江通道,于2013年10月建成通车。桥南的九江市柴桑区,是2017年撤销九江县后设立的。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今九江地区最早的县级行政建制“柴桑县”设立,当时柴桑县治所就在庐山之西、今柴桑区境内。柴桑县名曾使用了约八百年,到隋朝时被改为湓城县,唐朝时又改为浔阳县。

        约在公元733年五月,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自越州返襄阳,途经浔阳时作有一首《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咏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挂席:指扬帆。香炉峰:庐山南北都有香炉峰,山南香炉峰是李白《望庐山瀑布》所指的,山北香炉峰是东西林二寺所对。这里应指山北香炉峰。远公传:晋代高僧慧远,创建庐山东林寺,人称“远公”。南朝梁释慧皎所著《高僧传》有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东林精舍:即东林寺。

        唐朝浔阳县是以古湓口城为基础建立的。湓口,即湓水(也称湓江)入长江口,湓水是前面提到流经瑞昌的瀼溪,并汇集庐山西部、北部众多流水后形成的,唐朝之前曾设置的柴桑、湓城、寻阳、彭蠡等县治,都位于湓水流域但不在长江边。因此,出入长江的湓口,地位就比较重要,历来为戍守重地,传说西汉开国功臣灌婴最早在此筑城,晋代时称湓口关。湓水下游在后来因为淤塞和江水倒灌,出现了面积较大的一些湖泊(今称赛湖、八里湖),从这些湖泊到入江口这一段河道因曲折蜿蜒,清代时改称为龙开河(参见图中红色虚线)。龙开河入江口的东侧,大致即为唐代浔阳县城的地方,也是唐代江州的治所。

        公元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约在这年冬初,白居易从长安来到江州,写下一首《初到江州》:

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

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

菰蒋喂马行无力,芦荻编房卧有风。

遥见朱轮来出郭,相迎劳动使君公。

庾亮楼:即前面苏辙诗中的庾公楼。菰蒋:指菰叶。菰,茭白。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用朱红漆轮。使君公:指江州刺史。

        因为长江上风浪较大,而古代的木船抗风浪能力较差,一般都需要停泊在河口之内,因此湓口内成为了往来江州城的舟船避风港、货物装卸码头和人们迎来送往之处。这张清末民初的老照片,显示龙开河口内帆樯林立。

        公元844年九月,杜牧由黄州迁池州刺史,在经过江州时,作有一首《罢钟陵幕吏十三年,来泊湓浦,感旧为诗》:

青梅雨中熟,樯倚酒旗边。

故国残春梦,孤舟一褐眠。

摇摇远堤柳,暗暗十程烟。

南奏钟陵道,无因似昔年。

钟陵:即南昌。唐宝应元年(762年)因避唐代宗李豫讳,将豫章县改名钟陵县,贞元中再改名南昌县,属洪州。湓浦:即湓口,“浦”指水边或河流入江海的地方。奏:似应为“凑”,近的意思。杜牧于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后不久来到南昌,入江西观察使幕,大概在四年后离开。从江州南下鄱阳湖入赣江即到南昌,杜牧在江州回想起自己十多年前的南昌往事,心有感慨作下此诗。杜牧那首著名的《张好好诗》中的主人公张好好,就是他在江西幕府中结识的歌妓。


        1916年,连接南昌和九江的南浔铁路通车,九江火车站即位于龙开河口西岸,因此龙开河口上的桥成为九江城东西交通枢纽。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时即建有浮桥,明清数次重建,屡建屡废。民国建立后,改浮桥为木桥,中间可吊起以过船只。直到1931年,此地建成了这座铁桥,一时成为九江城近代化的地标建筑。

        公元815年冬,刚到江州不久的白居易,常怀念京城长安,写下一首《湓浦早冬》: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

只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

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

蓼花:俗称“狗尾巴花”。离披:衰残凋敝貌。江州初冬的气候跟长安中秋的天气差不多,白居易独自身处湓水之畔,心里怀念的是跟朋友们在长安曲江池游玩的过往。

        1938年,日寇攻陷九江,铁桥西端被炸塌,后修复通车;解放后,铁桥曾三次大修。1970年,因铁桥桥梁钢架锈烂不能承载,于是拆除并在旁边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命名“东风桥”。这张照片约摄于1994年,可以看到东风桥两侧的房屋还很低矮破旧,远处露出的吊车即为九江老火车站的江边码头。

        约公元816年初夏,来到江州的白居易逐渐适应了本地生活,心情也没有刚来时那么灰心沮丧,开始四处闲游,作有《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

其一

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

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雨埋钓舟小,风飏酒旗斜。

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

其二

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

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

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杨家:白居易自注:“湓浦多鱼,浦西有杨侍郎宅,多好竹。”茗芽:新茶嫩叶。韶光:春光。绿蚁:酒面上浮起的绿色泡沫,亦借指酒。脍缕:也称“缕子脍”,以细切的鱼肉制成的美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龙开河西岸开设了不少工厂,两岸之间的交通更加频繁,一座桥已经不够用,便在铁桥上游约三、四百米处又建了一座木桥,称为“学洲桥”。这张摄于1931年的老照片,拍摄的是龙开河上学洲桥前的打鱼人。

        公元816年初夏,白居易来到湓水中泛舟溯流而上,写下一首《泛湓水》:

四月未全热,麦凉江气秋。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

湓水从东来,一派入江流。可怜似萦带,中有随风舟。

命酒一临泛,舍鞍扬棹讴。放回岸傍马,去逐波间鸥。

烟浪始渺渺,风襟亦悠悠。初疑上河汉,中若寻瀛洲。

汀树绿拂地,沙草芳未休。青萝与紫葛,枝蔓垂相樛。

系缆步平岸,回头望江州。城雉映水见,隐隐如蜃楼。

日入意未尽,将归复少留。到官行半岁,今日方一游。

此地来何暮,可以泻吾忧。

棹讴:摇桨行船所唱之歌。风襟:风吹人的襟怀。河汉:天上的银河。瀛洲:东海的仙岛。相樛:相互纠缠在一起。城雉:指城墙。蜃楼:即“海市蜃楼”。日入:日落。来何暮:字面意思是“为什么迟来”。出自《后汉书·廉范传》:“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本为东汉蜀郡百姓对太守廉范(字叔度)的颂辞,后用为赞扬地方官德政之典。白居易为江州司马,名义上是一州的二把手,但在唐朝时是个不管事的闲职,这里用到这个典故,也有自嘲的意味。


        1960年,九江市政府在原学洲桥附近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连接浔阳路和浔阳西路,称“浔阳桥”,但人们为区别老铁桥而习惯称为“新桥”。这张照片摄于1994年,近处为新桥,远处为东风桥。由于在上游修建了向阳闸以调节龙开河水位,可以看到枯水期时龙开河内水量很小,早已失去了船运的功能。

        公元817或818年中秋节,白居易来到湓口旁赏月,写下一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曲江池畔杏园:据《两京城坊考》:“杏园为新进士宴游之所。”这首诗通过用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的慨叹。约在350多年之后,南宋诗人陆游在1170年八月份来到湓口,看到了放河灯的场景。他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六日。甲夜,有大灯球数百,自湓浦蔽江而下,至江面广处,分散渐远,赫然如繁星丽天。土人云,此乃一家放五百碗以禳灾祈福。盖江乡旧俗云。”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龙开河水量减少,污染严重,成为一条臭河。1994年,九江市政府决定填埋龙开河,因为赛湖和八里湖都已建有直接通往长江的出口。1997年,龙开河填埋与城市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如今的九江市浔阳区龙开河路,即为曾经的龙开河,或更久远的湓水。白居易曾经流连的湓浦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也在九江市民中引发了许多争议。

        公元816年秋,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写出了传世名作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让江州、浔阳、湓江名闻天下。如今这首诗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必选,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此选其第一段不作解释,即《琵琶行》(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脍炙人口,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后人遂在白居易送客之处建琵琶亭加以纪念。琵琶亭始建于唐代,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乾隆癸亥(1743年)观察沈阳唐公英重修,增建高楼,题额曰'江天遗韵’。壁刊白傅遗像,是南薰殿本。登楼四望,前临大江,后对庐山。左则古寺千重,右则人烟万井。楼下回廊旋绕,境极幽旷。游人题咏甚多,观察有句云:'今古商船多少妇,更谁重此听琵琶?’殊寓感慨。”遗憾的是此琵琶亭至咸丰年间又遭兵毁。根据民国时期的九江老地图,清代的琵琶亭旧址就位于九江老火车站所对江边码头处。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过江州时作有《江州五咏·琵琶亭》:

湓江暮雨晴,孤舟暝将发。

夜闻胡琴语,展转不成别。

草堂寄东林,雅意存北阙。

潸然涕泗下,安用无生说。

草堂寄东林:指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在东林寺附近。雅意:风雅的情趣。北阙:代指朝廷。这两句是指虽然白居易看似寄身庐山草堂,无欲无求,实则心怀朝廷,故才有潸然泪下,天涯沦落人之说。无生:佛教语。谓不生不灭,指超然物外。


        1987年,九江市政府为发展文化旅游,重辉古迹,在九江长江大桥东侧江岸择新址重建琵琶亭,1989年建成对外开放。主建筑琵琶亭座落在临江七米高的花岗岩石基上,亭高20米,双层重檐,悬挂着刘海粟大师题写的 “琵琶亭”金字大匾额,亭台气势磅礴,熠熠生辉。亭前大门照壁上有毛泽东墨迹《琵琶行》巨幅贴金大理石碑刻,亭院正中矗立着汉白玉白居易塑像。

       公元1128年,抗金名臣李纲贬谪途中经过江州,作有一首《琵琶亭》:

去年假道浔阳城,扁舟夜泊琵琶亭。

却忆当时醉司马,送客江头秋月明。

今年谪官又重到,扫地乃缘蜂寇经。

轩楹回首已不见,况欲更闻弦索鸣。

西风萧萧芦苇响,月色下照江波清。

衹应风月长不老,坐阅尘世犹流萍。

我生多病苦忧患,未能忘世那忘情。

移船相近夜悄悄,侧听疑有檀槽声。

“去年”句:1127年初,开封被金兵攻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掳,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并起用李纲为相,李刚从长沙赶往应天府时曾经过江州。“今年”句:李刚主张抗金、反对投降的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投降派所不容,主政仅七十五天即遭罢相,被责往鄂州居住。李纲一路兜兜转转,于1128年再过江州。扫地:打扫地面,指旧迹不存。蜂寇:蜂起的土寇。檀槽:檀木制成的琵琶架弦槽格,代指琵琶。李纲的抗金主张不被朝廷信任反遭贬谪,此时面对琵琶亭外西风瑟瑟,对于白居易的天涯沦落,他感同身受。


        龙开河口东岸、甘棠湖以北地区,即为唐代浔阳县和江州治所的所在,但因地势较低容易遭受水灾,宋元时期的江州和明清时期的九江府治所逐渐东移,不过这里仍是商贸集市的地方。在鸦片战争后的1861年,英国人租用这片地方作为英租界,进行填土加高,然后设立码头、海关、仓库、邮局、教堂等,到1927年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了英租界,此后这一带一直是九江市最繁华的地段。

        约在公元760年,李白流放夜朗遇赦后,自江夏(今武汉)来到浔阳城,打算南去鄱阳湖再赴庐山,写下一首《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彭蠡:彭蠡湖,即鄱阳湖。灌婴井:指西汉开国功臣灌婴主持筑建湓口城时所打的古井。传说此井水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陆游《入蜀记》中记述:“泛彭蠡口,四望无极,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景,同“影”。名山:指庐山。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南石镜溪上的悬崖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香炉:即庐山秀峰瀑布旁的香炉峰。


        明清时期的九江府挪到了甘棠湖以东地区。根据清朝末年的老地图,明清九江城墙形似半圆,沿江并行的北城墙是底边,从东西两端向南延伸,在南湖北岸到达圆弧顶点。清代九江城共开七座城门,分别被称为大东门(迎春门)、小东门(磐石门)、大南门(景星门)、小南门、西门(湓浦门)、北门(九华门)和岳师门(福星门),城内府衙和居民聚居区主要在西部。

        公元785年秋,中唐诗人韦应物由滁州迁任江州刺史,到达江州后作有一首《始至郡》:

湓城古雄郡,横江千里驰。高树上迢递,峻堞绕欹危。

井邑烟火晚,郊原草树滋。洪流荡北址,崇岭郁南圻。

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

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疲。

昔贤播高风,得守愧无施。岂待干戈戢,且愿抚茕嫠。

迢递:连绵不绝貌。峻堞:指耸立的城墙。欹危:高低不平貌。圻:郊圻,郊外。荒歉:荒年歉收。旧逋:旧欠。坻:山丘。乱丝:紊乱的丝线,比喻纷乱无绪的事物。简牍:此指各种文书。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干戈戢:古代常用武器,常指兵士、武力。茕嫠:寡妇。此代指所有贫弱百姓。安史之乱后,唐朝廷为筹集资金打击叛乱和藩镇,赋税不断加重,百姓苦不堪言,为逃避赋税而流离失所,韦应物身为地方长官,一面是朝廷下达的催缴赋税的指令,一面是看到百姓的苦难,他感到非常的惭愧无奈。


        这张清末民初的老照片,拍摄的是清代九江城的北门—九华门,也称望京门,门外即是涛涛长江。1923年,九江城墙被拆除,在原址修建滨江路和环城路。

        公元815年冬初,白居易被贬刚到江州时,作有一首《题浔阳楼》: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陶彭泽:即陶渊明,东晋柴桑县人,曾为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日即弃官归去,归隐庐山南部的家乡。韦江州:即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韦应物曾作《登郡(楼),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悬槛飘寒雨,危堞侵江流。”可见这浔阳楼应该是靠近江边的,很可能就是建在唐代浔阳城墙上的。匡山:唐朝时应指长江北岸的山岭,今湖北黄梅县西北部的横岗山。炉峰:指庐山北部的香炉峰。


        此浔阳楼为九江市于1987年重建,外三层内四层,青甍黛瓦,飞檐翘角,四面回廊,古朴庄重,具有明显的仿宋建筑风格。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描述,宋江怒杀阎婆惜后,吃了官司,被官府发配到了江州。一日,宋江独自来到浔阳楼上欣赏江景,自斟自饮,感恨伤怀,在墙壁上题下反诗两首,还留下姓名。被当地官员发现后,宋江被抓下到死囚牢中。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水浒传》的故事让浔阳楼名噪天下。

        公元822年秋,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时,再过江州,写下一首《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

掌纶知是忝,剖竹信为荣。才薄官仍重,恩深责尚轻。

昔征从典午,今出自承明。凤诏休挥翰,渔歌欲濯缨。

还乘小艛艓,却到古湓城。醉客临江待,禅僧出郭迎。

青山满眼在,白发半头生。又校三年老,何曾一事成。

重过萧寺宿,再上庾楼行。云水新秋思,闾阎旧日情。

郡民犹认得,司马咏诗声。

掌纶:执掌起草诏诰。821年白居易升任中书舍人,在皇帝身边起草诏令。忝:谦辞,表示自己能力有愧。剖竹:古代授官封爵,以竹符为信,剖分为二,一给本人,一留朝廷。指外任封疆大吏。822年七月白居易请求到外地任职,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典午:“司马”的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承明:汉代未央宫中有承明殿,为近臣值班休息的地方。凤诏:即皇帝诏书。挥翰:指起草诏诰。艛艓:小船。三年:白居易于819年春离开江州赴忠州,距这次重过江州已过去三年多时间。萧寺:指佛寺。这次过江州,白居易重访了庐山东林寺和自己曾隐居的草堂。闾阎:里巷,此指江州臣民。司马咏诗声: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那首名闻天下的《琵琶行》。

        前面李白在《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载,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西汉开国功臣灌婴主持筑建湓口城。数百年后吴大帝孙权带兵至此,亲自立标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婴筑城时古井,井中还有“当为应运者所开”等文字,意思是说挖出这口井的人有做皇帝的运势。这口井还有个奇特之处就是振动频率与长江一致,每当江里起风浪,井水也跟着涌动。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说当地人因此将这口井称为“浪井”,又称灌婴井、瑞井。如今在九江老城区江岸附近有一口古井,清代立碑“浪井”,为旧“浔阳十景”之一。1979年,九江市政府拨款在其上建了一座浪井亭。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过江州时作有《江州五咏·浪井》:

江波浮阵云,岸壁立青铁。

胡为井中泉,涌浪时惊发?

水性本无定,得止自澄澈。

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

青铁:此指青绿色江水涌起的大浪。

        今浪井亭后面便是2007年重建的庾楼,也称庾亮楼。庾亮是东晋时期的名臣,曾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东晋时的江州比唐宋时期的江州面积大的多,庾亮在东晋江州登南楼赏月典故的发生地应该是在今湖北鄂州市(唐宋时为鄂州武昌县),在本系列武汉之武昌篇、鄂州市篇中都已经论述过。古人跟今人一样,也喜欢利用名人效应来促进提升本地的名气,因此唐宋时期的庾楼有三处,分别位于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武昌县(今鄂州市)、江州(今九江市)。只不过鄂州、江州是州治,往来人员较多,因此吟咏鄂州庾楼(多称南楼)和江州庾楼的诗作特别多,而武昌县的庾楼虽为正宗,却乏人问津。

        1170年八月,陆游在《入蜀记》记述:“(八月)五日。郡集于庾楼,楼正对庐山之双剑峯,北临大江,气象雄丽。自京口以西,登览之地多矣,无出庾楼右者。楼不甚高,而觉江山烟云,皆在几席间,真绝景也。庾亮尝为江、荆、豫州刺史,其实则治武昌。若武昌南楼名庾楼,犹有理,今江州治所,在晋特柴桑县之湓口关耳,此楼附会甚明。然白乐天诗固已云:'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则承误亦久矣。”

        公元1165年七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赴任夔州知州途经江州时,江州知州唐文若(字立夫)在庾楼宴请他,他写下一首《题庾楼呈唐守立夫》:

遥望香炉气欲烟,坐观湓浦浪舂天。

山川满目古今迹,云水千帆名利船。

万点白鸥家浩渺,一声赤壁酹婵娟。

诗篇细读张耘叟,倚遍阑干思黯然。

“一声”句:王十朋自注:“唐命妓歌《赤壁词》。”张耘叟:北宋文学家张舜民(字芸叟),经过江州时作有诗句(诗题缺):“楼上康庐紫翠环,槛前湓浦转清湾。帆开三楚苍茫外,路入双林窅霭间。”

        锁江塔,也称文峰塔、回龙塔,位于九江市浔阳区长江之滨的延龙矶上,为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七级六面,高25米,中空,内设楼梯可盘旋而上。锁江塔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时任九江知府的吴秀为锁江镇水, 祈求文风昌盛而建。这里最初的古建筑,由江天锁钥楼(即锁江楼)、文峰塔(即锁江塔)以及四条铁牛等许多附设建筑组成,现仅存锁江塔。如今其旁边的锁江楼为近年重建。

        公元1167年八月,王十朋自夔州赴任湖州知州再过江州时,江州知州换成了林栗(字黄中),林江州也在庾楼宴请他,王十朋又写下一首《至九江陪林守黄中登庾楼出示旧诗》:

万里相望牛马风,兹楼邂逅一尊同。

烟生燕寝香炉上,鼋在宾筵食指中。

舟入沧波咏苹白,饮陪文字胜裙红。

飞黄腾踏日边去,回首群惊冀北空。

旧诗:王十朋去年在夔州时曾作诗唱和林江州,作有《次韵林江州题高远亭》。牛马风:指两人一个在夔州,一个在江州,距离遥远。燕寝:泛指闲居之处。“鼋在”句:王十朋自注:“楼之北岸有鼋壳洲。”此外,宴席中大概也有鳖类菜肴。咏苹白:湖州有白苹洲,此句指自己将前往湖州。日边: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王十朋自注:“黄中赴召。”此句指林栗也要离开江州前往京城临安任职。冀北:骏马产地,此指良才。

        公元1177年八月,南宋诗人范成大顺江而下经过江州,在笔记《吴船录》中记述:“甲午(八月二十七日)。泊江州,登庾楼,前临大江,后对康庐,背、面皆登临奇绝。又名山大川,悉萃此楼,他处不能兼有,此独擅之。庾元亮故事,本是武昌南楼,后人以元亮尝刺江州,故亦以庾名此楼。然景物则有南楼不逮者。楼下思白堂,正直庐山双剑峰。相传此名最不利,郡中每二百年辄有兵祸。父老久愿更名,而无定论。余欲取东西二林所在,名之双林。”陆游和范成大都说武昌南楼应为庾楼正宗,当然也是错误的,前面已经论述过,此不赘述。另外,范成大说将庐山双剑峰改名为双林峰,看来他的改名不成功,因为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叫双剑峰。

        范成大在庾楼宴会上作有一首《江州庾楼夜宴》:

岷江漱北渚,庐阜窥南窗。名山复大川,超览兹楼双。

何必元规尘,自足豪他邦。使君秫田熟,新凉篘酒缸。

落景澹碧瓦,长虹吐金釭。客从三峡来,噩梦随奔泷。

小留听琵琶,船旗卷修杠。请呼裂帛弦,为拊洮河腔。

曲终四凭栏,倦游心始降。明发挂帆去,晓钟烟外撞。

元规:庾亮,字元规。秫:有黏性的谷物。篘:一种竹制的滤酒器具。金釭:古代宫殿壁间横木上的饰物。奔泷:湍急的水流。裂帛:撕裂缯帛发出的清厉声,指琵琶声,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为拊洮河腔:指挥笔题诗。拊,拊摩。洮河,指洮砚(甘肃省洮河中的绿石制成)。

        今九江市老城区(明清九江城)的西南有两个湖,西边的称“甘棠湖”,南边的称“南门湖”,两湖之间被一个堤坝道路隔开,人们称其为“李公堤”。据史载,长庆元年(821年)李渤出任江州刺史,长庆二年调回长安。李渤在一年多的江州刺史任上,请求朝廷免除江州百姓旧欠赋税,又疏浚南湖,在湖上筑堤,方便行旅往来。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将其所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南湖命名“甘棠湖”。前面说过,唐代浔阳城在今甘棠湖的北边,李渤修筑的堤坝,应该位于今甘棠湖西侧,一个是为了抵御来自湓水的洪水对浔阳城的侵袭,一个是为了保证自浔阳城南去庐山方向道路的通畅。所以今人对“李公堤”的命名应该并不正确。

        白居易在江州期间作过多首咏南湖的诗作,例如《湖亭望水》:“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放鱼》:“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过李生》:“苹小蒲叶短,南湖春水生。子近湖边住,静境称高情。”《南湖晚秋》:“八月白露降,湖中水芳老。”他还曾作有一首《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诗的前六句描写江州南湖早春时节明媚动人的秀丽风光,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

        今所谓的“李公堤”实是另一地方官胡宗虞所建。胡宗虞在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年) 任九江府推官。他修筑这堤在《德化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南门堤,即胡公堤,推官胡宗虞修筑…… 堤近城南门,故名。”因为明清时九江城东移了,从城西门绕行甘棠湖之北,然后再南去庐山方向,实在是不太方便。所以从南门直接修一个堤坝,跨越甘棠湖直到前往庐山方向的官道,大大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故而现在九江所谓的“李公堤”,实际应称为“胡公堤”。

        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自夔州迁任和州刺史,在经过江州时,作有一首《登清晖楼》:

浔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

南望庐山千万仞,共夸新出栋梁材。

清晖楼:一作“清辉楼”,亦李渤所创,故刘禹锡美之。

        九江著名古迹“烟水亭”位于甘棠湖北端,相传为三国时吴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又据说唐代时曾建有“浸月亭”,宋代时建有“烟水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亭皆毁。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江关督黄腾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烟水亭,这就是现今烟水亭的由来。明清时期烟水亭建筑屡建屡废,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僧人古怀募捐重建。建国后多次修葺维护,并建九曲桥通向湖岸。现有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镜波楼等建筑。过去烟水亭五贤阁内祭祀着跟九江有关的五位贤士,分别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刺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宋、明理学大师周敦颐、王阳明。现烟水亭各厅室已改作九江文物陈列室,在这里可以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过江州时作有《江州五咏·东湖》: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苏辙题注:“李渤隐居庐山,泉石奇胜,今栖贤寺其故居也,及为九江太守,始营东湖,风物可爱。”李渤年轻时曾与兄李涉一同在庐山南麓的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

        唐玄宗是一位狂热迷信神仙道教的帝王,于开元十年(722年)诏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因唐朝奉老子李耳为始祖),天宝二年(743年)又诏令西京的玄元庙改名太上玄元皇宫,东京的改称太微宫,各州的改称紫极宫。进入北宋后,道教又再度受到赵氏皇家的重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下令各地修建天庆观,用以供奉赵姓始祖“赵玄朗”,从而抬高赵氏统治者的地位与威望。于是各地的紫极宫又更名为了天庆观。不论是“紫极宫”还是“天庆观”,作为政府特许的地方道教宫观,享有官方赐地、免税和拨款等特权,地方官员就任、卸任和节日均需朝拜。

        公元750年秋,李白来到浔阳,宿江州紫极宫,作有一首《浔阳紫极宫感秋作》:

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

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

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

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翛翛:象声词。回薄:谓循环相迫变化无常,此带有失落、无奈的意味。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曾经豪情万丈,如今已随风而去。唐生:指唐举,战国时梁人,以善相术著名。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唐举卜算蔡泽寿命四十三岁。季主:汉代卜筮者司马季主。据《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卜于长安东市,连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都去听他讲天地之道、日月之运。李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已经老大不小了,不想再去听占卜者说些虚假奉承、预测未来的话。四十九年非: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说卫国蘧伯玉活到五十岁,觉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对。李白生于公元701年,这一年正好虚岁五十。陶令:即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作有《归去来兮辞》。

        这张摄于1930年左右的老照片,很可能是从九江日本领事馆的楼上向东南方向眺望甘棠湖所摄。可以看到湖中的烟水亭,那时烟水亭还没有九曲桥连接湖岸;更远处可以看到九江城内的能仁寺大胜塔、法国天主教堂的钟楼等。

        公元1084年五月,苏轼在游览完庐山后回到江州,与等候在这里的家眷会合准备沿江而下,他顺便去拜访了天庆观,在诗序中写到:“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紫极宫,今天庆观也。道士胡洞微以石本示余,盖其师卓𤣱之所刻。𤣱有道术,节义过人,今亡矣。太白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韵。玉芝一名琼田草,洞微种之七八年矣,云:更数年可食,许以遗余。故并记之。”苏轼大概与天庆观道士卓𤣱之曾有过交往,但此时卓道人已过世,卓道人的徒弟道士胡洞微拿出李白诗的石刻拓本给苏轼看,苏轼心有所感,写下一首和诗《和李太白》: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

缅怀卓道人,白首寓医卜。谪仙固远矣,此士亦难复。

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覆。惟应玉芝老,待得蟠桃熟。

医卜:医疗和卜筮。大概天庆观道士卓𤣱之精通此术,而苏轼曾向其问过诊。玉芝:芝草的一种,别名琼田草,古人以为食之可以长生。蟠桃:神话中的仙桃,食之可长生不老。因为道士胡洞微在观内种有玉芝,并许诺等其收获后寄给苏轼,所以苏轼才有最后两句。苏轼觉得李白的遭遇和自己遭遇有相同之处,感叹自己年过半百,仍一事无成。人生宛如“弈棋”,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不容后悔。如今虽然皇帝开恩把自己从偏远的黄州调往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但未来究竟会怎么样还很难预料,也许趁早归隐田园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式吧。

        九江城内的能仁寺,旧名承天院。据载,承天院始建于南朝梁时,宋代扩建殿宇,声名日盛。元代因战火而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重建,弘治二年(1489年)改为今名。清咸丰年间又毁,现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寺中的大胜宝塔是九江城的标志,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通高42米。

        公元1102年秋,黄庭坚被罢官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被要求到鄂州(今湖北武汉)居住待命,经过江州时访天庆观,写下一首和诗《次苏子瞻和李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韵,追怀太白、子瞻》:

不见两谪仙,长怀倚修竹。行绕紫极宫,明珠得盈掬。

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往者如可作,抱被求同宿。

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

我病二十年,大斗久不覆。因之酌苏李,蟹肥社醅熟。

人欲杀:指两位先贤生前都遭遇小人的构陷而入狱。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受命:接受天命,不受外部影响。可作:再生,复生。砥柱: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大斗:酌酒的长柄勺,指饮酒。社醅:用于祭祀的社酒。黄庭坚追忆李白和苏轼,表达对他们独立精神的钦佩。

        公元1170年八月,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经过江州曾游天庆观,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四日。游天庆观,李太白诗所谓'浔阳紫极宫’也。苏、黄诗刻,皆不复存。太白诗有一石,亦近时俗书。见观主李守智,问玉芝,亦不能答。观皆古屋,初不更兵烬,而遗迹扫地,独太清殿老君像乃唐人所塑,特为奇古。真人、女真、仙官、力士、童子各二躯,又有唐明皇帝金铜像,衣冠如道士,而气宇粹穆,有五十年安享太平富贵气象。李守智者,滁州来安人,自言家故富饶,遇乱弃家为道人,大将岳飞以度牒与之,始为道士。至今画岳氏父子事之。”

        李白的这首《浔阳紫极宫感秋作》自从有了苏轼和黄庭坚的和诗,才获得了广泛传播,之后各朝代都有诗人唱和,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朝鲜诗人唱和此诗多达一百多首。这里选一首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刘克庄的一首《十一月二日至紫极宫,诵李白诗及坡谷和篇,因念苏李听竹时各年四十九,予今五十九矣,遂次其韵》:

翰林两仙人,偶来听风竹。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

少时负不群,中岁乃见独。嗟余长十年,所至恋三宿。

径当还笏归,奚俟揲蓍卜。夜郎与儋耳,老大费往复。

宜州殿其后,路险车又覆。山中采芝去,舍下炊粱熟。

坡谷: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翰林:可指词坛文苑,也可指翰林院,李白曾为翰林供奉,苏轼曾为翰林学士。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见独:犹见道,道家指达到至道的境界。恋三宿:即“三宿恋”,佛教语,喻指对世间功名利禄有眷恋之心。还笏:指致仕,辞官。奚俟:何至,何用。揲蓍:数蓍草,古代问卜的一种方式。夜郎:李白被贬夜郎(今贵州省北部地区),有诗句:“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儋耳: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省),有诗句:“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宜州:黄庭坚被贬宜州(今广西河池)后病逝于此。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是柴桑(今九江市)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活动在这一地区,因此历史上九江地区建有多处与陶渊明相关的纪念性祠堂,但大都没有保留下来,明清时期在庐山西南的面阳山下所建的陶靖节祠和墓则一直保存了下来。1982年,当时的九江县(今改为柴桑区)政府将面阳山陶靖节祠拆迁,按原样复建于县城旁,即为现在的九江市柴桑区陶渊明纪念馆,内有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北宋江州城生活着陶渊明的后人陶子骏,在自己的居所建有“佚老堂”,常招一些文人墨客来此聚会。曾作过江州德化县县尉的郭祥正,作有《寄题九江陶子骏佚老堂》:“未老已先佚,构堂名佚老。”公元1084年五月,苏轼在游览完庐山后回到江州,也曾来此访问,作有《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

文举与元礼,尚得称世旧。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挂冠不待年,亦岂为五斗。我歌归来引,千载信尚友。

相逢黄卷中,何似一杯酒。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

佚老:使老人安乐闲适的意思,佚相当与“逸”。文举:汉末名士孔融,字文举。元礼:东汉名士李膺,字元礼。世旧:世交旧谊。一二句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中所载,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洛阳拜访名士李膺,面对门房的刁难他直言自己是李家亲戚,得以顺利见到主家。李膺见他是个小孩便故意戏问孔李两家是什么亲戚,孔融不慌不忙答道:“我的祖先孔子曾拜您的祖先老子(李耳)为师,所以孔李两家乃世代通好。”夫子:指陶子骏。挂冠:指辞官、弃官。五斗:指微薄的官俸。《晋书·隐逸传·陶潜》中载,陶渊明辞官时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归来引:指陶渊明所作《归去来兮辞》。尚友:上与古人为友。黄卷:指古籍。明朝许来否:意思是等我辞官了来此跟你作伴,你欢迎我吗?

        苏轼有一个僧人好友,法号道潜,字参寥,杭州人,比苏轼小七岁,苏轼称他为参寥子。道潜喜欢作诗,1071年苏轼外任杭州通判时,二人因诗结缘,此后苏轼到哪里任职,道潜就常常跟到哪里。1083年三月,参寥子从杭州远道而来看望在黄州的苏轼,苏轼安排他住在东坡雪堂,二人一起游历黄州山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走陆路来江州,参寥子就一路陪同。苏轼往筠州去看望弟弟时,参寥子就在庐山等着,等苏轼返回后二人一同游览庐山南北,最后来到了江州城,苏轼将要跟家人一起顺江而下前往汝州,参寥子则打算暂留在庐山佛寺中修行一段时间。

        参寥子与苏轼在江州分别时,写下一首《九江与东坡居士话别》:

霅水黄楼赤壁间,胜游长得共跻攀。

屠龙冉冉空三载,窥豹悠悠愧一斑。

投锡云林聊避暑,绝江舟楫自东还。

求田问舍知何处,杖屦它时访小山。

霅水:即霅溪,位于湖州。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二人应一同前往过。黄楼:位于徐州。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参寥子曾前往探望。赤壁:指黄州赤壁,二人也曾一同游览。屠龙:成语“枉学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寇》,有个人耗尽家财来学习屠龙术,三年学成后发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句的意思是说我跟您学习作诗还没有真正学到家。窥豹:成语“管中窥豹”,出自《晋书·王献之传》,谓只见局部未见整体。这句的意思跟上句一样,仍是自惭未学到作诗的真本事。投锡云林:指自己将去庐山的寺庙中。绝江舟楫:指苏轼将顺江而下。小山:出自典故“小山招隐”,此指归隐之所。最后两句意思是,您说此去要买田归隐,等您置办好了一定告诉我,我会去拜访您的。

        九江长江大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和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之间的长江水面上,是双层双线铁路、公路两用桥,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式的桥梁(前两座分别为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始建于1973年,原计划1979年完工,但开工后大桥的施工进展并不顺利,因经济耗费巨大且资金不足,到1979年时停建,当时只完成了江中的十个桥墩。到了1987年,国务院批准恢复九江长江大桥建设,经过施工人员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93年公路桥通车,1995年铁路桥通车。

        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与参寥子分别,写下一首和诗《次韵道潜留别》:

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

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

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到后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

宿攀:过去的攀援。一二句苏轼戏言说,你要去庐山寻找高人隐居修行,中断我们这么长时间的共同游历。诗斑:指因作诗辛苦而生出的花白头发。三四句仍是戏言,我已懂了些佛理不再会为分别伤心,但让我现在剃度为僧还有些为难。三语: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西晋玄学家王衍向另一位玄学家阮修询问老庄与儒教异同,阮修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八还:佛教语,谓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本所因由处。五六句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儒佛道三家虽然在教义上多有不同,但在世间万物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看法上还是一致的。三十六青山: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峰。苏轼要去的汝州靠近嵩山,故有此语。最后两句意思是我到了汝州之后会给你来信的。

        今九江市区东南即是鄱阳湖,号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但是鄱阳湖的面积季节性比较强,高水位时达到4000多平方公里,低水位时仅500平方公里,湖区从九江市湖口县到南昌市进贤县,南北长达170公里,但最窄处才3公里左右。“彭蠡”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从唐宋时期开始就被认为是鄱阳湖的古称,但经过现代学者的分析,彭蠡湖与鄱阳湖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彭蠡湖出现比较早,基本位于今九江长江北岸地区,大约在秦汉时期长江发生了一次由北至南的改道,致使江水南侵入赣江流域,开始在长江以南低洼地带形成大湖泊,到两晋和南北朝时湖区主体已经南至鄱阳郡鄱阳县,这才有了鄱阳湖的名称。

        庐山位于鄱阳湖北区的西侧,盛唐著名山水派诗人孟浩然曾作有一首《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古谚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匡阜:匡庐,庐山别名。黤黕:深黑不明。黛色:青黑色。香炉:指庐山南香炉峰。尚子:即尚长,字子平,东汉时的隐士。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于庐山北创建东林寺。限于役:束缚于劳役或公务。息微躬:让身心获得休息。星霜:指一年。岩栖者:指位于庐山的隐士高僧。毕趣:终生的志趣。孟浩然在湖中船上望着庐山的壮丽景象,感叹自己为行役所缚无暇游览,盼望将来也跟庐山中的隐士一样,远离尘俗以山水为侣。

        今庐山脚下的庐山市,是九江市政府为更好统一庐山风景区的管理,在2016年改名星子县而设立的。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南吴国于庐山之南立星子镇,因境内有石(即落星墩)浮于水面如星,故得其名。宋朝统一后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升星子镇为星子县。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设南康军,辖建昌、都昌、星子三县,以星子县为军治。元代改为南康路,明代改南康府,一直到1912年民国建立,才废除南康府,保留星子县,隶属江西省。

        公元1094年七月,被贬惠州的苏轼,溯江至湖口县,避风停留数日,然后转入鄱阳湖南下,停泊星子县时与老友苏坚(字伯固)不期而遇。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苏坚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商税,成为苏轼疏浚西湖的得力助手,相互之间多有诗词唱和。此时苏坚似乎将从南康军去官并赴任澧州(今湖南澧县),于是彼此作词送别,苏坚词已亡佚,苏轼所作和词为《归朝欢·和苏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词的上片回忆二人的过往和眼前的所见所感。震泽:太湖古称。1091年苏轼从杭州回京时曾至湖州与苏坚等人同游太湖,作有词《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语出《孟子》:“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后以“接淅”指行色匆忙。江南客:苏轼贬谪前往惠州,苏坚也将离开南康军前往澧州,二人都是江南游子。上片的最后三句说,梦中往日的同游与眼前庐山的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词的下片写离别和对友人的勉励。挂席:挂帆。沾臆:泪水浸湿胸前。灵均:屈原的字。澧阳兰芷:源自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澧阳即澧州治所。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武陵是朗州的古称,朗州在澧州之南,二州相邻。莫傜:少数民族瑶族的古称。苏坚赴任澧阳,大概仍是屈居下层官吏,因此苏轼要用迁客骚人的典实来慰勉他:澧州那里在屈原吟诵之后再没有出过著名诗篇,希望苏坚去了之后,像当年刘禹锡吸收民间歌谣写出著名的《竹枝词》那样,也能根据当地瑶族民歌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来。

        今庐山市市区西南的鄱阳湖湖汊,古称落星湖,又名落星湾,因落星石(即落星墩)位于其中而得名。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云: “昔有星坠水化为石,为彭蠡湖中,俗呼为落星湾。”孟浩然有诗句:“暝帆何处泊,遥指落星湾。”李白有诗句:“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黄庭坚有诗句:“弃官清颍尾,买田落星湾。”朱熹有诗句:“三年落星湾,怅望眼空眯。”落星湾的北侧地名为“斜川”,庐山秀峰景区的黄岩瀑布水和观音桥景区的三峡涧水流至此处汇入鄱阳湖。斜川曾是陶渊明的故乡,他写过一首著名的《游斜川》诗,因此后来的唐宋诗人们常把归隐的田园称为“斜川”。

        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熙八年(1181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知南康军三年,治学勤政,为民解难。朱熹曾与友人泛舟落星湖,作有一首和诗《和彭蠡月夜泛舟落星湖》:

长占烟波弄明月,此心久矣从谁说。

只今一舸漾中流,上下天光两奇绝。

回头忽见西郭门,尚喜苏仙有遗烈。

问予何事却回船,尘土涴君头上雪。

朱熹自注:“首句全用苏养直诗。苏旧居水西门外,舟行望见其处。”苏养直即苏庠(字养直),是苏坚的儿子,后来的诗名还要超过父亲。苏庠年轻时作有一首著名的《清江曲》,苏轼对这首诗称赞有加,曾亲自书写此诗并题《书苏养直诗》:“此篇若在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乃吾宗养直所作《清江曲》云。”说这首诗如果放在李白诗集中都不会有人怀疑。朱熹所引用的首句即来自这首《清江曲》:“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苏庠年轻时随同父亲为官奔波各地,朱熹所说的水西门外的苏旧居,大概就是苏坚、苏庠曾经在南康军时的居所,苏轼即在此与苏坚相会,所以朱熹才说“苏仙有遗烈”。本诗末两句的意思是,我还有公务需要处理,故无法随心所欲地继续游览。涴:弄脏。白居易诗《约心》:“黑鬓丝雪侵,青袍尘土涴。”即是类似的意思。

        在落星湾靠近城南码头的地方,有一个庐山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有近千年历史的古代船坞建筑,称为“紫阳堤”。紫阳堤又称“南康星湾石堤”,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郡守吴审礼以郡治濒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于是构木为障。因简陋的木栅栏难抵风雨,十余年就废弃了。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郡守孙乔年报请以石为堤,堤内又疏浚二个停泊之所,可容小船千艘。南宋绍兴初年以后船坞逐渐破败淤塞,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着手大力修复,使其成为一个优良的避风港。后人为了纪念朱熹的恩德,用他的别号“紫阳”命名石堤。此后历朝历代,紫阳堤不断维护修葺,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最近两年,庐山市启动紫阳堤修缮工程,再现了这座古老船坞的部分风貌。

        公元1080年六月,苏辙从江州前往贬所筠州的途中,在南康军泊船避风,作有一首《南康阻风游东寺》:

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

故人念征役,一饭语平素。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东寺:应位于南康军,今已不存。霏微:迷蒙。雪阵、玉山:这里都是比喻鄱阳湖中的白浪。土囊:洞穴。出自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浸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故人:指时在南康军东寺的僧侣旧识。十载不安处:苏辙因反对变法新政,1069年被贬出京,一直在外地各处为官。

        落星墩,又名落星石,明代曾称德星山,位于紫阳堤西南二里处,是一座小小石岛,总面积不过1800平方米。汛期四面环水,枯季可步行至其上。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县便因此而得名。唐朝末年在其上建禅寺“福星龙安院”,俗称“落星寺”,宋后历代都加以维修,明代又加建亭台楼阁,由于历尽沧桑残存无已。现落星墩岛上仅有一座牌坊、一间禅院、一个观景台以及一座古塔。

        朱熹知南康军时,曾作有一首《落星寺》:

浩浩长江水,东逝无停波。及此一回薄,湖平烟浪多。

孤屿屹中川,层台起周阿。晨望爱明灭,夕游惊荡磨。

极目青冥茫,回瞻碧嵯峨。不复车马迹,唯闻榜人歌。

我愿辞世纷,兹焉老渔蓑。会有沧浪子,鸣舷夜相过。

回薄:盘旋回绕。周阿:谓殿庭之隅。明灭:忽隐忽现。荡磨:此指风浪冲击。青冥茫:指浩瀚无边的鄱阳湖。碧嵯峨:指雄伟壮观的庐山。榜人:船夫。沧浪子:指隐逸者。


        黄庭坚是洪州府分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从其家乡乘船,顺修水东行可入鄱阳湖,再沿湖北上即到南康军。黄庭坚出入家乡都要经过南康军,多次游览过落星寺,作有多首有关落星寺的诗,后人编辑为《题落星寺四首》,但非一时之作。这里选择其中的一首,可能是在公元1102年黄庭坚探家后赴任太平州知州,最后一次经过落星寺时所作,题为《题落星寺岚漪轩》: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燕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首句:作者自注:“寺僧择隆作宴坐小轩,为落星之胜处。”指落星寺僧人择隆在落星石高处建了一个小轩“岚漪轩”,这里“开士”是对僧人的敬称。二句:所谓“龙阁老翁”,可能指自己的老师龙图阁学士苏轼,苏轼前一年自海南岛北归时路过此地;也可能指自己的舅舅龙图阁直学士李常。黄庭坚14岁时父亲去世,之后跟随舅舅李常游学三年,故年轻时也可能跟随李常经过此地。两位都是黄庭坚所敬重的,所以这里特别提及,当然也有自况之意。三四句为描写岚漪轩向外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则描写岚漪轩室内的景象。燕寝:泛指闲居之处,此指岚漪轩。“画图”句:作者自注:“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指僧人择隆所作的绘画《寒山拾得图》。寒山与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两位僧人,为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后来二僧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从唐末五代开始,寒山与拾得就成了画家们用来表现佛教人物的常用主题,如今在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的《寒山拾得图》是宋代早期仿李公麟风格的白描画,也是目前存世作品中最早的寒山拾得图。七八句则描写到岚漪轩的邻居。蜂房:比喻僧侣房室密集众多。末句说的是用干枯的藤蔓烧火煮茶,反应僧侣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庐山市区内已没有多少古迹,这是位于市区中的明清时期建筑古迹“周瑜点将台”和“爱莲池”。所谓“周瑜点将台”是传说三国吴将周瑜在此练兵的地方,实为明朝天顺年间所建,台基长30米宽16米、高7米,台上建筑为砖木结构,大概是明清时期星子县城中心的钟鼓楼。所谓“爱莲池”,是对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纪念性建筑,池成长方形,池中筑有高台,台上建有“观莲亭”。宋熙宁四年(1071年),周敦颐从广东来到星子县任南康军知军,但时间不长就因病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北麓的莲花峰下,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周敦颐平生酷爱莲花,写下传世佳作《爱莲说》,其中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历代君子雅士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公元1085年正月,苏辙离开待了四年半的筠州(今江西高安)赴任歙州绩溪县令,再次经过南康军时,曾作有一首《题南康太守宅五老亭》:

五老高闲不入城,开轩肯就使君迎。

坐中莫著闲宾客,物外新成六弟兄。

云气飘浮衣袂举,泉流洒落佩环声。

岌然终日俱无语,静寿相看意自明。

五老亭:取庐山五老峰为名。星子县有几处五老亭,除了这座位于南康军府衙内的,在县城北边的寺庙罗汉院中有一座,在庐山南麓三峡涧中也有一座。使君:指南康军太守。岌然:山高的样子。静寿:道家讲“静以养生”,《黄帝内经》云:“静则生化气,动则疴疾起。”


        庐山市区东北也有一个湖湾,称作“神灵湖”,古代称为“宫亭湖”,这个湖湾较小比较适合往来船只停泊避风。在神灵湖东岸有一座古老的庙宇,称“宫亭庙”。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搜神记》中就有一篇记述“宫亭湖庙神”,东晋慧远大师《庐山记》中也有记述:“其(庐山)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水经注》亦云:“(庐)山下有神庙,号日宫亭庙。”宫亭庙的庙神来历不明,不清楚是庐山山神还是彭蠡湖神,但在东晋和南朝时期传说此神能分风,可令风一南一北,上下各自顺帆,故往来舟船上的人们都要进庙膜拜呼求一番。唐宋时期往来于此的文人骚客虽然已经不大相信这种神话传说,但常会把这位能分风的神拿来在诗词中戏说一番。

        公元1099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赴任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时,路过健康军,作有一首《宫亭神甚灵,云有婢名“如愿”以借,客有所求,叩“如愿”即获;神又能于湖心分风,使上下各得顺风,故刘删诗云:“回舻乘派水,举棹逐分风”》:

同舟自古无胡越,南北东西路不同。

不问宫亭借如愿,只求四面与分风。

如愿:传说中彭泽湖神的女婢名。东晋干宝著录的《搜神记》中记了一则故事:庐陵人(现江西吉安)欧明,被彭泽湖神青洪君所邀,见面后欧明向青洪君请求要如愿,青洪君就让如愿跟随着欧明离开了。如愿,就是青洪君的婢女。欧明将如愿带回家以后,每次都心想事成,无所不有。过了几年,变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刘删: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作有诗《泛宫亭湖》,其中首两句就是:“回舻乘派水,举棹逐分风。”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疏远隔绝。此句指同一条船上的人不可能去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从庐山市神灵湖入鄱阳湖北上约40里即到达九江市濂溪区姑塘镇,其为从鄱阳湖入长江水道前的最后一个较大避风港,故成为古代一处重要的商贸集市口岸。姑塘,原名叫做女儿浦或女儿港,一种说法是因为此地有一座女儿庙,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述:“女儿浦内有女儿庙。”另一种说法是跟附近的大孤山(大姑山)有关,明末地理志《方舆纪要》载:“源出庐山,东北流二十五里入彭蠡湖。水涨可容百余艘。因大孤在其侧,俗讹孤为姑,故有女儿之称,亦曰女儿浦。”所谓的女儿庙,最早是始建于东晋时期的白泉寺,本是一座佛寺,不知何时变成了民间求子之所,遂俗称女儿庙,因对着湖中的大姑山,又称大姑庙,现在的正式名称是姑山寺,但九江本地人都称其为大姑娘娘庙。

        公元1083年,黄庭坚在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时,作有一首《学元翁作女儿浦口诗》:

五老峰前万顷江,女儿浦口鸳鸯双。

惊飞何处沙上宿,夜雨钓船灯照窗。

元翁:周寿,字元翁,周敦颐的长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周寿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吉州司户,因而跟黄庭坚成了吉州同僚。周寿来吉州上任,需从鄱阳湖入漳江,有过女儿浦的诗作,黄庭坚看到,遂戏作这首和诗。鸳鸯双:大概是指周寿夫妇二人。


        在姑山寺(大姑娘娘庙)的南侧还有一个九江市著名的古迹—姑塘海关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为彻底解决出入鄱阳湖偷税漏税问题,江西巡抚裴度呈旨刚刚即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奏请在此设立九江钞关姑塘分关,收取经由鄱阳湖出入长江商船的关税,是全国历史最早的海关之一。姑塘海关旧址成为江西省境内唯一的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海关,现存姑塘海关大楼建筑建于1902年。

        黄庭坚的外甥洪刍(字驹父),曾作有一首《泊女儿浦》:

大孤山下两牛鸣,女儿浦口一苇横。

已隔云烟五老面,犹梦雷霆三峡声。

一苇:小船。五老:庐山五老峰。三峡:庐山南麓的三峡涧,其上有著名的宋代古桥—三峡桥(今称观音桥)。洪刍是南昌人,其父与黄庭坚是表兄弟,其母是黄庭坚长妹。1104年,黄庭坚去世前一年,曾给洪刍写过一封有名的家信《答洪驹父书》,对洪刍的文学创作给予指导,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创作观点。


        大孤山位于女儿浦东北方向的鄱阳湖中,孤峰独立,高出水面约70米,四面环水,三面绝壁,仅西北角一石穴可以停船。因其远望一头高一头低,似一只巨鞋浮于碧波之中,故又称为“鞋山”。山上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鞋山塔位于山峰极顶,始建于明代,1987年修复,塔高30米,七层六角,内有旋梯,直登塔顶,登高远眺,西望庐山秀色,北观石钟风光,仰视蓝天白云,俯瞰湖光浩渺,满目水阔天高,有“鄱阳湖明珠”之誉。

        公元1080年十二月,黄庭坚南下赴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时,经过大孤山,写下一首《泊大孤山作》:

汇泽为彭蠡,其容化鹍鹏。中流擢寒山,正色且无朋。

其下蛟龙卧,宫谯珠贝层。朝云与暮雨,何处会高陵。

不见凌波袜,靓妆照澄凝。空馀血食地,猿啸枯楠藤。

高帆驾天来,落叶聚秋蝇。幽明异礼乐,忠信岂其凭。

风波浩平陆,何况非履冰。安得旷达士,霜晴尝一登。

鹍鹏:传说中的大鸟名,语本《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无朋:无可比拟。宫谯:宫殿谯楼,指水下龙宫。凌波袜:美女的袜子。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靓妆:妆饰华美。澄凝:沉静貌。这两句是说大孤山高耸险峻,缺少妩媚沉静的气质。血食: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此句指往来船只上的人们在大孤山庙中祭祀。幽明:指善恶;贤愚。这两句是指儒家忠义之人是不屑这些当地祭祀迷信活动的。履冰: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旷达士:自况,自比。


        在大孤山的鄱阳湖东岸有一个巨大的湖汊,内有北港和南港两个分汊,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汊口建成了长达2.5公里的南北港大坝,遂形成了北港湖和南港湖。在北港湖的深处有一处古老的渡口—劳家渡,又名罗家渡,处在湖口县南下都昌县和鄱阳县的古交通线上。此处有一座五孔古桥,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清《湖口县志》载:劳渡桥,“水涸则桥,水涨则渡”。如今虽已停止使用,但成为了人们寻幽访古的地方。

       公元1165年七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自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移知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从鄱阳到湖口的路上经过罗家渡,在渡船上远远望见大孤山,作了一首诗《望大孤山》。他在诗序中写到:“湖口罗家渡,中流见大孤山,世俗以孤为姑,以澎浪为彭郎,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语,东坡戏见于诗。鄱阳有童子渡,渡头有小山如冢,世传为九女冢,见于《图经》,其事甚怪,盖亦世俗流传之讹,遂以二渡所见戏成一诗。”王十朋提到苏轼的诗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其中有诗句“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和“舟中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王十朋所说的“童子渡”,位于鄱阳县北部的潼丰镇南,他在此渡过鄱阳湖的潼津河湖汊,其南岸有一排小山丘,当地人称之为九女冢。王十朋所作《望大孤山》:

鄱阳古渡留遗冢,湖口烟鬟露淡妆。

九女何由从童子,两姑那肯嫁彭郎。

古渡:指童子渡。烟鬟:妇女的鬓发,此用来形容矗立的大孤山。九女:指童子渡南侧的九女冢。两姑:大孤山和小孤山,也称大姑山和小姑山。彭郎:小孤山对岸的澎浪矶,位于彭泽县长江岸边。三四句的意思是,这些民间传说没有什么根据。


        黄庭坚是在鄱阳湖航道上从西往东近看大孤山,王十朋是在罗家渡从东往西远望大孤山,而陆游和范成大从鄱阳湖口的长江上经过,则是从北向南远眺大孤山。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时过鄱阳湖口,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注:指安徽和县长江边的西梁山),虽不可拟小孤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公元1177年,范成大东归过鄱阳湖口,在《吴船录》中记述:“戊戌(九月二日)。风小止。巳时发江州,回望庐山渐束而高,不复迤逦之状。过湖口,望大孤如道士冠立碧波万顷中,亦奇观也。”范成大写下一首《湖口望大孤》:

庐阜冈势断,江流漭相通。大孤如小冠,插入奫沦中。

我欲蜕浊浪,往驭扬澜风。晃晃银色界,濙濙水晶宫。

濯足望八荒,列宿罗心胸。客帆讵肯驻,搔首苍烟丛。

奫沦:水深广貌。濙濙:莹澈。晃晃、濙濙,都是指波光粼粼的水面。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八荒:八方。列宿:指二十八星宿。这两句意谓,面对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讵肯:岂肯。


       文昌府,原名射蛟浦,又名黄牛洑,位于鄱阳湖出口东岸陪湖山下,南去大孤山约十二里,北上石钟山(湖口县老县城)约十里,现今铜九铁路鄱阳湖大桥东桥头堡的北边所在地。古代相传此地常有蛟龙盘踞,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冬天,南行巡狩射蛟于此,故称“射蛟浦”;又相传晋代道士许逊(许真君)在此降妖,妖变为一头黄牛,许逊剪纸化黑牛与其斗法,趁机拔剑斩黄牛,故又名“黄牛洑”;明万历年间,官府税监李道驻此,改为雅名“文昌府”。清代以前,这里也是鄱阳湖一处避风港湾,商铺林立,渔民众多,清初遭兵毁,之后才逐渐变得荒无人烟。公元1167年,南宋诗人周必大,在《泛舟游山录》中记录了他从家乡庐陵(今江西吉安)往宜兴(今江苏宜兴)的旅行见闻,其中提到了停舟黄牛洑避风:“(三月十一日)晚泊女儿港。是日清明,以巵酒劳从者。(三月十二日)己酉,早昏雾,辰后方解,而北风作。过大孤,泊黄泥洑。登岸,沿港入饭箩山民居。风不止,退泊樟汊港口。林江州栗(注:前面提到王十朋跟林栗在江州庾楼会饮)遣人致问。顷之风稍息,行数里,浪势未平,家人辈惊怖,复挂帆回樟汊。”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自江州赴任筠州时也经过此地,作有《江州五咏·射蛟浦》:

万骑巡游遍,千帆破浪轻。

射蛟江水赤,教战越人惊。

山转楼船影,岸摧连弩声。

祈招无为赋,酣寝尽平生。

苏辙自注:“浦上积水,相传汉武教楼船于此。”越人:指岭南南越国。无为赋:《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而治,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汉初的“无为而治”在汉武帝时期戛然而止,汉武帝主动出击,北击匈奴,南平岭南,西扩西域,东拓辽东,为汉帝国开疆拓土。苏辙这里对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的策略进行了批评。


        文昌府北约十里即鄱阳湖口,其控扼赣北,为江南重要门户之一,是往来经商的必经之路,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当夏秋长江及鄱阳湖处于丰水期时,江水西来浑浊,湖水南来清澈,在江湖汇合处形成“江湖两色”水线分明的奇特景观。陆游在《入蜀记》描述鄱阳湖口:“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公元749年,盛唐诗人王昌龄被贬龙标县(今湖南怀化一带)县尉,在溯江而上经过鄱阳湖口时,作有一首《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五溪:今湖南怀化自古便称“五溪之地”。此句是说五溪之水汇入长江后流到了这里。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鸷鸟:猛禽之类。寒木:耐寒不凋的树木,多指松柏之类。吴钩:春秋吴人善铸钩,用来泛指利剑。这两句用来比喻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坚贞气节。单于:汉代匈奴 酋长的称号。最后两句表达诗人一心思报君恩,愿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此诗果然是具有盛唐气象,作者虽身遭贬谪,但没有自怨自哀,仍然满怀豪情壮志。


        鄱阳湖口建有两座大桥,一座为2000年建成通车的鄱阳湖大桥,全长3800米,是连接九江市濂溪区与湖口县的跨湖通道,为都昌—九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座为鄱阳湖铁路特大桥,全长5360米,于2008年建成通车,是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的跨越鄱阳湖通道。此外,九江市跨越鄱阳湖的高铁大桥和新的过湖通道也都在规划之中。

        公元730年,盛唐名相、诗人张九龄自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的任上改调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过鄱阳湖口时作有一首《自彭蠡湖初入江》:

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

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

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

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

岫:山。三四句除了是实景描述外,也隐喻作者的信念,尽管朝堂之上噪声四起,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道路。牢若:孤寂;无聊。 逶迤:形容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此指乘舟江行的曲折。于役:行役,指因公务奔走在外。最后两句表现作者的无愧于心和勤勉为国。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老县城的两侧,北面峙于大江之边的名叫下钟山,南面滨临鄱阳湖的名叫上钟山。上下石钟山直线距离约二里半,与中间的月亮山一起构成一个新月形江湾平地,湖口县老县城就坐落其中。湖口县设县较晚,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这里设湖口戍,归属彭泽县管辖,到五代十国的南唐统治时,才将湖口戍升为湖口县。湖口县城别看小,但其地理位置重要,有“江湖锁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湖口县的主城区已挪到了月亮山的后面,因为那边有更开阔的建设空间。

         公元1165年七月,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走到湖口县城,将从这里乘渡船往江州,在此作有一首《题湖口驿》: 

芦花洲渚江人邦,我来把酒临西窗。

五祖六祖山照眼,清流浊流水同江。

孤山大小各崭绝,钟石上下相舂撞。

千帆出没烟雨里,何如鸥鹭飞双双。

江人邦:指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五祖六祖山:又称佛坐岭,在安徽省宿松县城西南与湖北省黄梅县交界处。因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和尚常游此,故名。后来六祖慧能在此得五祖衣钵,才跑去岭南传法。这句说的是望向长江北岸西北方向的山岭。清流浊流:指看到“江湖两色”水线分明的景观。孤山大小:指大孤山和小孤山。崭绝:险峻至极。钟石上下:指上钟山和下钟山。舂撞:冲撞;冲击。王十朋描绘的是从湖口县城江边驿站所眺望的景色。


        上下钟山相比,下钟山山势较为险峭,石奇岩秀,林木葱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文物古迹比比皆是。下钟山自古即为游览胜地,苏轼的名篇之一《石钟山记》即讲述此处。公元1084年六月九日,苏轼一家离开江州后停靠湖口,因其长子苏迈要自此南去饶州德兴县(今江西德兴市)任县尉,晚上父子二人乘小舟来到石钟山绝壁之下,一探石钟山名称的来由。石钟山之名的缘由在历史上引得多人猜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说: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此乃之缘由。唐代白鹿先生李渤在石钟山潭边找到两块石头,叩击之后皆发出声音,一块清脆响亮,一块厚重模糊,停止敲击后,余声经久方歇,因此作《辨石钟山记》一文,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得名之由。苏轼来到绝壁之下,见山下多穴罅,水波涌进,有“噌吰”之声如钟鼓不绝;又岸边大石中空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于是他回来后挥笔写下千古名作《石钟山记》,讲述了自己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故事。明清时期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今天的人们多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公元1192年,南宋诗人杨万里自建康卸任回归家乡吉水,经过湖口时作有一首《过湖口县,上下石钟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其下》:

上钟山,下钟山,两钟尔大何处悬。

沧波作杵天作簴,悬在江湖都会间。

蜀江西来一万里,章江南来会于此。

更著鄱阳与彭蠡,混同四水作一水。

万岁千秋撞不止,两钟可是难当抵。

上钟打得到骨髓,下钟打穿胸腹底。

世无坡老辨古器,谁知出自周与魏。

老夫不能认款识,愿闻大声开病耳,今夜月明正无滓。

杵:敲钟的木槌。簴:钟簴,悬钟的格架。章江:赣江的古称。坡老:指苏东坡。周与魏:指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记录听见的声音:“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铸成“无射”钟。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年)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病耳:重听不聪之耳。滓:杂质,污染。


        这张约摄于1930年的老照片,是从湖口县城湖边小丘上望向下钟山,可以看到那时湖口县城的城墙还相当完好,城门外停泊着船只,下钟山还有独立的墙体构成子城。据湖口县志记载,明嘉靖七年(1528年),县令沈诏上疏求建新城,新城从下石钟山至上石钟山沿湖垒石,后山随形而筑,并新置五门。嘉靖三十七年(1538年),又新增二门,于是逐步形成古县城七大城门围城绕湖的景观。

        公元1094年七月,苏轼被贬往惠州,南迁途中过湖口,因避风停留于此,作诗一首《壶中九华诗》: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苏轼题注:“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仇池石:苏轼在扬州所蓄异石,是他的心爱之物,称之为“希代之宝”。壶中:即“壶中天地”,指仙境、胜境。据《后汉书·方术传》,东汉费长房为市掾时,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市罢,跳入壶中。长房于楼上见之,知为非常人。次日复诣翁,翁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九华:即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山上有九峰。“壶中九华”就是九华山微缩仙境的意思。电转:形容水道转过之快。云峰:指壶中九华石。翠扫空:也指九华石。五岭:在两广,云贵一带。苏轼将去的广东惠州即在五岭之南。碧玲珑:也指九华石。苏轼跟李正臣都谈好了购石价钱,但因为时间太赶无暇置办,想等着从惠州回返的时候再办。这次陪着他的是小儿子苏过,他让苏过也作了一首诗,题目为《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广袤尺馀而九峰玲珑,老人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命过继作》。


        这张约摄于同一时间的老照片,是站在下钟山顶往上钟山方向所拍摄,可以看到下钟山子城的城墙角楼,其下停泊着不少船只,因角楼旁有一个进出下钟山子城的城门。

        公元1101年四月,苏轼自海南岛遇赦放还,重经湖口,特意访问了九华石的下落,得知已被别人买去,感觉挺遗憾。这也怪不得李正臣不守信用,因为过去了七年,实在是太久,连苏轼自己都认为会老死在海南岛上。苏轼大概也知道是谁买去了,且此人应跟自己相识,所以他只说是“好事者”。苏轼和前韵再次写了一首《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

江边阵马走千峰,问讯方知冀北空。

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

归来晚岁同元亮,却扫何人伴敬通。

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

冀北:《左传·昭公四年》载:“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因以谓良马产地。苏轼在前两句中把九华石比作骏马跑了不见了。“尤物”句:苏轼自注:“刘梦得以九华为造物一尤物。”指的是刘禹锡《九华山歌》:“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真形”句:苏轼自注:“道藏有五岳真形图。”指道教典籍中有“五岳真形图”。元亮:东晋诗人陶潜,字元亮,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职归隐。却扫:不再扫径迎客,即闭门谢客。敬通:指东汉辞赋家冯衍,字敬通。据《后汉书·冯衍传》,冯衍因光武帝惩办西京外戚家中的说客、食客,其与外戚显贵交通遭受牵连,自动入狱请罪,因诏赦方始出狱,从此冯衍回归故里,闭门不再结交旧友。五六两句是说,我以后也要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像冯衍一样闭门谢客。七八句:苏轼自注:“家有铜盆,贮仇池石,正绿色,有洞水达背。予又尝以怪石供佛印师,作'怪石供’一篇。”苏轼说我归隐之后幸好还有仇池石可供相伴把玩。苏轼所说“怪石供佛印师”事,是他在黄州时,在赤壁江边捡了些彩色石子,泡在水盆中欣赏,后来送给了庐山归宗寺的佛印禅师。


         今石钟山景区内有众多名胜古迹,有石钟亭、泛舟亭、清浊亭、怀苏亭、江天一览亭、听涛跳雨轩、浣香别墅、坡仙楼、昭忠词、报恩慈林等名胜及众多的摩崖石刻。

         苏轼并没能来得及归隐田园,把玩仇池石,他离开湖口不久就病情加重,三个月后病逝于常州。次年,即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二十日,黄庭坚赴任太平州知州时,系舟湖口,李正臣持苏轼诗来见。黄庭坚在诗序中说:“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东坡先生名曰'壶中九华’,并为作诗。后八年自海外归,湖口石已为好事者所取,乃和前篇以为笑,实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十六日。明年,当崇宁之元年五月二十日,庭坚系舟湖口,李正臣持此诗来,石既不可复见,东坡亦下世矣,感叹不足,因次前韵。”黄庭坚的和诗为《追和东坡壶中九华》

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

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赖有霜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

浮岚:飘动的山林雾气。华屋:华美的屋宇。有人认为指宫殿,即九华石已经被征入内宫。赵璧:亦作“赵氏璧”,即春秋时蔺相如“完璧归赵”的那个和氏璧。南柯梦:泛指梦,亦比喻一场空。霜钟:似应为“双钟”,即上下石钟山。袖椎:亦作“袖锤 ”,袖中所藏的铁椎。黄庭坚由奇石“壶中九华”的易主,联想到石钟山的万古不移,由此颂扬恩师的诗文不朽,感人至深。


        从湖口石钟山沿江下行约七十里,即来到彭泽县城。彭泽立县很早,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彭泽县,但当时的彭泽县治并不在长江边,而是在今湖口县城东南三十里文桥乡柳德昭村附近,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时就在那个地方。隋代时县治迁到了长江边,今县城西二里处。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县治又离开了长江边,移治于废浩州城内(今彭泽县东南四十里黄岭乡旧县街)。五代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迁县治于今址。

        公元1167年八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自夔州迁任湖州知州,经过彭泽县时,写下一首《过彭泽》:

万里归舟巨浪间,只将青眼对青山。

青山好处惟彭泽,出岫云归倦鸟还。

最后一句源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表达作者希望早日回归故里的心愿。


        公元405年,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写下《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彭泽人民无比敬仰和怀念陶渊明的为人品质和诗文才华,曾经建有靖节祠、三贤祠等各种纪念性建筑。近年,彭泽县政府在渊明湖公园湖畔建成陶令纪念馆,作为展示陶渊明的品格和文学成就的一个窗口。

         北宋诗人郭祥正,曾作有一首《舟经彭泽谒靖节祠》:

彭泽江边邑,萧疏靖节祠。

烟昏鹿皮画,草暗菊花篱。

咏德今千载,言归彼一时。

男儿要出处,此道几人知。

靖节祠:即陶渊明祠。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萧疏:萧条,凄凉。鹿皮: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用的器具等,用鹿皮做成。唐诗中经常提到的鹿皮翁或鹿皮公,即为传说中避世于山间木阁的神奇人物。咏德:歌颂赞叹高尚的品德。言归:指陶渊明辞官回归故里,作《归去来兮辞》。出处:谓出仕和隐退。作者的意思是男儿要懂得出处之道,进退有据,就像《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历史上在彭泽担任过县令的名人,除了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还有一位便是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朝为周,史称武周。狄仁杰于次年九月被武则天提拔为宰相,仅四个月后的长寿元年(692年)正月,受酷吏来俊臣诬告,以谋反罪下狱,幸得武则天放了他一马,被贬为彭泽县令,大约在当年八月到任。当时彭泽正闹旱灾,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就向朝廷上书,要求发粮赈济,免除彭泽全年的租赋,获得朝廷批准。狄仁杰在彭泽为官四年,史书虽没有记载下他在当地的政绩,但当他离任时彭泽百姓为他建了生祠祭拜,这足以说明他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晚唐诗人皮日休经过彭泽时,为狄公祠书写碑文《狄梁公祠碑》;公元1038年,范仲淹从饶州(今江西鄱阳)迁任润州(今江苏镇江)知州,途经彭泽县,拜祭了此间的狄梁公祠,为狄梁公的功德所感动,洋洋洒洒写下了近2000字的《唐狄梁公碑》。

        北宋诗人赵抃,经过彭泽县参拜江边的狄公祠时,大概读了范仲淹的《唐狄梁公碑》,写下一首《彭泽狄梁公祠》:

贤正屯蒙日,阴邪会用时。

人从万死过,谁肯一言危。

毒意回天后,忠诚荐柬之。

复唐三百载,留得枕江祠。

狄梁公:狄仁杰去世后被追封为梁国公,故有是称。贤正:贤良方正的人。屯蒙:《易经》屯卦和蒙卦的并称,指万物初生稚弱貌。《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记载:“自文明草昧,天地屯蒙。”因此这里的“屯蒙日”指武则天才称帝不久的时候,即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阴邪:阴险邪恶。一二句指狄仁杰在长寿元年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被下狱中之事。三四句指的是狄仁杰在狱中的一件事,来俊臣的亲信判官王德寿威逼他诬陷部下杨执柔与他是一党。狄仁杰说:“天啊,我怎么能做这种卖友求荣的事啊!”说罢,用头撞柱,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害怕了,再也不敢逼迫他了。第五句指的是狄仁杰在重新担任宰相后,胆敢冒犯武皇天威,想方设法挫败了武三思夺位之谋,恢复了庐陵王李显的太子之位,促成了武则天还周于唐的结局。第六句指的是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张柬之等人才,表现他的知人善任。


        小孤山位于彭泽县城下游六里处的江北岸,属于舒州宿松县;与小孤山相对的江南岸则是澎浪矶,属于江州彭泽县。公元1177年九月,范成大东归经过彭浪矶,在《吴船录》中记述:“己亥(九月三日)。发交石夹。东望小孤如艾炷,午后过之。澎浪矶在其南。风起波作,又行食顷。通行八十里,泊滶背洲。欲泊马当,风甚不可前。江中有风,则白头浪作,便不可行。”

        范成大写下一首《澎浪矶阻风》:

浦口舟藏寻丈悭,篙师抱膝朝暮闲。

逆风来从水府庙,浊浪欲碎小孤山。

太白犹高缺蟾堕,长江未尽归鬓斑。

短歌聊复怨行路,当有听者凋朱颜。

浦口:小河入江之处。悭:此指狭小。水府庙:位于下游马当。太白:即金星,又名启明、长庚。缺蟾:犹缺月。此句是说天阴无星月。鬓斑:自指。凋朱颜:指面露悲痛之色。


       公元1170年八月,溯江而上的陆游经过小孤山时,泊船游览,在《入蜀记》中详细记述:“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在镇江)、焦山(在镇江)、落星(在南京)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张浚)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八年之后,即公元1178年六月,陆游顺江而下东归,再过小孤山,写下一首《舟过小孤有感》:

小孤山畔峭帆风,又见烟鬟缥缈中。

万里客经三峡路,千篇诗费十年功。

未尝满箸蒲芽白,先看堆盘鲙缕红。

商略人生为何事,一蓑从此入空濛。

峭帆:耸立的船帆。烟鬟:妇女的鬓发,此代指小孤山。箸:筷子。鲙缕:细切的鱼片丝。商略:估计;准备。空濛:指细雨迷茫的样子。


        陆游在《入蜀记》中也提到了苏轼的诗句,即《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舟中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小孤山形态特异,孤峰耸立,其山势犹如唐代妇女头上高高的发髻,故民间也称之为“髻山”,又因小孤与小姑同音,逐转小孤为“小姑”。相传日久,有好事者将对岸的彭浪矶说成“彭郎”,遂生发出小姑与彭郎相爱的民间传说,宋代的诗人们吟咏小孤山和澎浪矶时便常常拿小姑和彭郎来说事,也常以牛郎织女相比。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作有一首《小孤山》:

大姑老已丑,小姑少而秀。

婷婷独立水精宫,罗袜生尘飘翠袖。

彭郎坦腹方醉眠,小姑起舞春风前。

古来同室无双美,天壤乃有彭郎子。

大姑: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中唐诗人顾况《小孤山》有诗句:“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到了宋初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则记述:“西江中有两山孤拔,号大者为大孤,小者为小孤……后人语讹,作姑姊之姑,创祠山上,塑像艳丽。”可见小孤变成小姑很可能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


        陆游在《入蜀记》中提到小孤山上的庙宇,相传其始建于唐代。唐时山上寺庙很是狭小,内朔一男性神象,姓氏不详,晚唐时一度破毁。北宋时,庙重建,改名“惠济”,始祀海神妈祖,即现在所称的小姑娘娘。宋代官府对女神一再加封,给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南宋绍兴初,魏国公张浚巡视长江防线时,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此后各朝代都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元代建“启秀寺”,明代建“护国寺”,清代加封女神为“天后”。现在看到的建筑,大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重建。

        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后,作为江东制置使组织义军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西部的穷山野岭之间,后隐居在邵武军建宁县(今福建建宁)。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强迫谢枋得北上大都,在经过小孤山时,他作有一首《小孤山》: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勇士专场立,危比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全诗以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比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两个月后,谢枋得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至死未降为元臣,年六十四岁。


        小孤山下游约25里的长江南岸有马当山(也作马垱山),其山形似马,故名。此处为长江中游最狭窄处,宽不及500米,水流湍急,形势险要,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要隘。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述:马当山“其山横枕大江,象马形。回风急系,波浪涌沸,为舟船艰阻。山腹在江中,山际立马当山庙”。

        公元1170年七月,逆流而上的陆游经过此地,在《入蜀记》中记述:“二十八日。……过狮子矶,一名佛指矶,藓壁百尺,青林绿筱,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犹恨舟行北岸,不得过其下。旁有数矶,亦奇峭,然皆非狮子比也。至马当,所谓上元水府。山势尤秀拔,正面山脚,直插大江。庙依峭崖架空为阁,登降者,皆自阁西崖腹小石径,扪萝侧足而上,宛若登梯。飞甍曲槛,丹碧缥缈,江上神祠,惟此最佳。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舟人大恐失色,急下帆,趋小港,竭力牵挽,仅能入港。系缆同泊者四五舟,皆来助牵。……入夜,风愈厉,增十余缆。迨晓,方少定。二十九日。阻风马当港中,风雨凄冷,初御夹衣。有小舟冒风涛来卖薪菜猪肉,亦有卖野猪肉者,云猎芦场中所得。饭已,登南岸,望马当庙,北风吹人劲甚,至不能语。既暮,风少定,然怒涛未息,击船终夜有声。”从这段描述中可看到,陆游船只在马当山下突遭大风,不得不靠岸避风,停留了两个晚上。

        公元1167年八月,顺江而下的王十朋经过此地,作一首《马当山》:

此地水如峡,有山名马当。

犹疑是滟滪,更合戒舟航。

滟滪:滟滪堆,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的礁石,是三峡中的著名险滩(参见本系列夔州瞿塘峡篇)。


        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山边峭壁处所建的马当庙,即所谓的上元水府庙。水府庙是各地供奉水神的神庙,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长江上的水府庙自然要比一般河流中的水府庙等级要高。长江下游分了三段,分别设有上元、中元、下元水府,上居江州马当,中居太平州采石,下居润州金山。宋代还对各水府中的水神赐以封号,江州马当上水府封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封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封昭信泰江王。水府神被赋予的具体职责一是保护舟楫航行,二是祈降雨雪。因为水府神掌管江上风浪,所以在三元水府地界航行的船只都要拜谒水府庙。

        公元1177年九月,东归的范成大也在马当遇到大风,不得不泊船避风,作有一首《马当洑阻风,居人云非五日或七日风不止,谓之重阳信》:

拍岸回流逆上矶,枯杨折苇静相依。

趁墟渔子晨争渡,赛庙商人晚醉归。

重九信来风未慭,大千行遍昨俱非。

羁愁万斛从头数,带眼今秋又减围。

马当洑:即如今的彭泽县马当镇,坐落于马当山南侧。重阳信:指每年重阳节前后的信风。趁墟:赶集。赛庙:谓参与庙会活动。慭:残缺,减弱。昨俱非:叹年华。带眼:腰带上的孔眼。范成大听马当山下居民说,这阵大风可能要刮上个五至七天,心里不由犯愁。


        因为大风使马当山下的主航道风浪很大,舟船无法通行,范成大一行不愿继续等下去,遂决定避开主航道,绕行马当山对岸的长江夹道。他在《吴船录》中记述:“庚子(九月四日)。风未止。强移船数里,至马当对岸小港中泊。辛丑(九月五日)。风少缓,移舟五六里,风复作波斯夹。泊夹中,浪犹汹涌。壬寅(九月六日)。泊波斯夹。日暮,风息月明,欲行。船人哄云小龙(注:水蛇)见于岸侧。竞往观,则已夜。癸卯(九月七日)。发波斯夹,至皖口。”

        范成大的船绕行长江北岸夹道(所谓波斯夹),三天后才回到马当山下游的长江主航道上,于是感慨作诗《放舟,风复不顺,再泊马当对岸夹中。马当水府即小说所载神助王勃一席清风处也,戏题两绝》:

其一 

万里江随倦客东,马当山嘴勒孤篷。

无才解赋珠帘雨,谁肯相赊一席风。

其二 

禁江上口柏山东,三日荒寒系短篷。

却忆宫亭湖里去,随人南北解分风。

“神助王勃一席清风”:指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小说集《唐摭言》中讲,初唐诗人王勃乘舟在马当遇神风,一夜到达南昌,赶上了滕王阁完工的宴会,然后写出《滕王阁序》,遂一鸣惊人。珠帘雨:出自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禁江上口柏山东”:应该指其绕行的长江北岸夹道(波斯夹),禁江、柏山似为当地两个地名。宫亭湖:有宫亭庙,神可分风(参见前面的注释)。第一首是戏说,我没有王勃的才气,所以马当水府之神不愿意送我一席清风回家乡。第二首也是戏说,马当水府之神比不了宫亭庙的神,宫亭庙的神可以根据人们旅行方向的不同,把风分成不同的方向。

        马当山变得有名,离不开晚唐诗人陆龟蒙所作《马当山铭》:“言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彼之为险也,屹于大江之旁。怪石凭怒,跳波发狂。日黯风助,摧牙折樯。血和蛟涎,骨横鱼吭。幸而脱死,神魂飞扬。殊不知坚轮蹄者,夷乎太行。仗忠信者,通乎吕梁。便舟楫者,行乎马当。合是三险而为一,未敌小人方寸之包藏。外若脂韦,中如剑铓。蹈藉必死,钩剺必伤。在古已极,于今益昌。敬篆岩石,俾民勿忘。”其主旨是说,太行山道路难走,吕梁洪运河难行,马当山激流难过,但是这三险合在一起也不抵小人之心的险恶,小人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实在是太难防了。

        公元1080年十二月,黄庭坚南下赴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时,经过彭泽县马当山,山上有鲁望亭(鲁望是陆龟蒙的字),写下六言诗《题马当山鲁望亭四首》:

其一 元亮

马当一曲孤烟,人物于今渺然。

不见绕篱黄菊,谁收种秫畦田。

元亮:陶潜字元亮。第一首是致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

其二 狄梁公

鲸波横流砥柱,虎口活国宗臣。

小屈弦歌百里,不诬天下归仁。

活国:犹救国。小屈:稍受委屈。弦歌:指出任邑令进行礼乐教化,典故出自《论语》。归仁:归附仁德仁政。第二首致敬唐代名臣狄仁杰,曾被贬为彭泽县令。

其三 颜鲁公

不见鲁公断石,谁家为础为杠。

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日秋霜。

鲁公断石:颜真卿(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曾走访江州的陶渊明故地并作诗《咏陶渊明》,大概彭泽的陶靖节祠有过颜真卿碑刻,黄庭坚却没有寻访到。为础为杠:指断碑作了房础或门梁。锥沙屋漏:即“锥画沙”和“屋漏痕”,都是形容书法家的藏锋笔法。黄庭坚《书扇》诗:“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晓日秋霜:《新唐书·颜真卿传》赞颜真卿“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第三首致敬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

其四 陆鲁望

笠泽道人高古,文章白发萧条。

欲问勒铭遗墨,应书水府鲛绡。

笠泽:即松江(今吴淞江),也指太湖。陆龟蒙是苏州人,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古镇),时常泛舟松江、太湖。白发萧条:指陆龟蒙的诗文特点,身处乱世,有不少忧时愤世之作。勒铭:刻在金石上的铭文,此指《马当山铭》。末句是戏说《马当山铭》的石刻没有找见,大概是被马当水府神仙收到水下宫殿里去了。第四首致敬晚唐诗人陆龟蒙和其作品《马当山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