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青少年 文/碧泰 曾经多次的被问到如何与青少年(12岁—16岁)的相处之道。 青少年刚好是青春期,是迷茫,是懵懂,是自立,是自觉最强的时期,也是开始可以逆反的时期,也会被支持逆反(朋友,同学的怂恿)的时期,当然也是被要求与压抑的时期。 升学的压力,青春的压抑,思维的萌芽都在这个时候涌动着,良好的引导(家庭,良师)与朋友同学的支持(怂恿)会带领着青少年走向不同的人生的道路。家庭,良师与朋友(同学)这时是二股不同方向的力(当然是相同方向的力时,就不会走向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了)。 家庭(父母)有时是迫使这时期的青少年选择不同人生路的主因,另外就是学校的教育是次要的因素。有人会说:好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是不会变坏的。真的是这样的吗?成人们的自私(婚变,二奶,贪念,虚荣,显耀的身教,人性的堕落...)是好孩子的身教的典范吗? 当家庭(父母)不管以任何的理由将孩子放给学校管教时,当家庭(父母)的期望,学校的期望,都让孩子没有第二条路可选时,青少年就会及早的走向社会的大染缸,走向了朋友(同学)的支持之路。(侏罗纪公园的名句:生命会自己找出路)当连朋友之路都没有时就是自杀(自残,残他人...). 与青少年的相处之道,首先是父母长辈要能学习,学习放松缰绳(不是放开缰绳);认知物质的满足是低的快乐,不能持久,也不能提升快乐的高度。若父母长辈没能引导孩子(没能力引导),勤劳朴实的文化是传递给孩子最佳的财富。 青少年孩子的第二条路,学校的教育。被感恩载德的教师是孩子的福气,毕竟是人生的奇遇。国家的福气在于有一个教育资源专用的机制,让教育基金就落实在教育资源上,教育资源的硬件,教师的韧体的提升,要重视的是效果。 初中是人生的转泪点,有人继续升学了,有人就业了。在人生的转泪点上,若初中只提供了升学的一条路,那么孩子还有其他的路吗?我们国家在放弃一大群的另外有才艺的人才吗?做父母的思维,做父母的荣耀就是显耀孩子是清华,北大的吗?文化人的思维就是清华,北大的,才是荣耀吗? 媒体的窄化的传播导引着社会价值的取向。低的快乐的满足,提升不了文化的进步。经济上低的快乐的支持也提升不了文化的进步。唯有文化进步了,传播着青少年的福气,来自于教育路线的宽度,给青少年多一条走,就是与青少年的相处之道! 当然给予青少年多一条路,可以解放更多的青少年。然而我们还是得以放松缰绳的方式对待青少年的心灵。这是成年人(父母)的修为,唯有成年人(父母)愿意成长与放松缰绳(不是放开),并学习收绳的柔度的技巧,改变家的文化,就可以引导并改变家族的命运。下篇将以案例,解说与青少年的相处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