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差异之文化背景

 pjlily99 2010-04-28
汉藏语系概况
壮侗语族概况
壮傣语支
侗水语支
仡央语支
黎语支
南亚语系
南岛语系
信息处理
双语学专题
壮语
傣语
布依语
泰语
老挝语
调查研究
综述介绍
语言资料
语言教育
壮汉翻译
侗语
水语
毛南语
仡佬语
黎语
南亚语系概况
孟高棉语族
越芒语族
扪达语族
尼科巴语族
越芒语支
巴琉语支
莽语支
越南语
纳西语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文学理论
舞蹈艺术
音乐艺术
造型艺术
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论文
壮族舞蹈
侗族音乐
傣族音乐
壮族音乐
壮族造型艺术
壮族文化
侗族文化
傣族文化
水族文化
黎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
仫佬族文化
布依族文化
京族文化
毛南族文化
泰族文化
焦点追踪
文化研究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民俗信仰
人生仪礼
风景
教育
游戏娱乐
科学技术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丧葬仪礼
婚姻仪礼
工艺技术
医学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岁时节日
社会组织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教育
风景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民俗信仰
人生仪礼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教育
风景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成年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成年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成年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成年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成年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简介
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
社会组织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民俗信仰
科学技术
游戏娱乐
风景
教育
服饰
饮食
居住建筑
诞生仪礼
成年仪礼
婚姻仪礼
丧葬仪礼
科学知识
医学
工艺技术


      内容提要:壮语和泰语同源,其亲 属称谓具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由于壮、泰两族分离有近两千年之久,在不同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壮、泰语亲属称谓又有所不同。语言是文化的 载体,因此,透过壮、泰语亲属称谓之差异层面,我们窥见的是壮、泰两族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壮 语和泰语   亲属称谓   差异   文化背景
      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壮语和泰语同属侗台语族壮傣语支,它们共同 源于古代中国南方的百越语。因此,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决定了壮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在壮语和泰语中,luN2用 于所有与父母同辈而年长于父母的男性亲属;pa3用于所有与父母同辈而年长于父母的女性亲属;pei4、phi4用 于所有与自己同辈而年长于自己的亲属,等等。但是,由于壮、泰两族先民彼此分离已有近两千年之久(1),分离之后,他们之间的接触 来往较少,彼此的语言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沿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壮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又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泰语中有一套 用于王族的亲属称谓,而壮语没有;在泰语中还有一套借自巴利语、梵语的亲属称谓,壮语没有,等等。因此,本研究主要比较分析壮、泰语亲属称谓的差异,探寻 其差异的文化背景。
   
      一、壮、泰语亲属称谓的差异
从 现有的材料看,壮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一般可以从自己上下各数四代。“我们若要充分了解亲属制度,只须认识其主要干系以及最亲的五支旁系中任何一支男性旁系 和女性旁系,包括父党和母党在内,而在每一支中只须从父母推及他或她的一个子女就行了;尽管无论就上溯或下推而言,这都只包括‘自身’的一小部分亲属,但 具备这些知识就足够了。各旁系往下推,其分支的数目将按几何级数增加,如果想追究各个旁系所有的分支,并不会使这个亲属制度更容易了解。”(2)因 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只比较分析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中的父系的直系及旁系,母系的直系及旁系,加上妻方亲属、祖母方的一些亲属,一共148个亲属关系。通 过比较,我们发现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有以下差异:
      (1)壮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借用了很多汉语亲属称谓,甚至很多壮语方 言或土语的亲属称谓被汉语亲属称谓取代了。泰语亲属称谓几乎没有这种情况。
      壮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借用了很多汉语亲属称 谓,甚至很多壮语方言或土语的亲属称谓被汉语亲属称谓取代了。如pa3这个词原指与父、母同辈而年长的女性亲属,现在不少壮语方言 或土语已经分别借用了不同的汉语借词,如柳江:伯母p?2nja:N6、父之姐ku5ma5、 母之姐ji6ma5、母之嫂kjau4ma5。na4原 指母亲的弟、妹及其配偶,现在不少地方na4只保留“小姨母”的意思,如德保壮语:小舅父:kjou4,小 舅母:kjou4?a:N2,小姨父:ji2tsa:N3, 小姨母:na4,等等(3)。很多壮语方言或土语存在汉语亲属称谓和壮语亲属称谓并存并用的现象,如靖西壮 语的 pi4\ko5 (哥哥),其中pi4是民族固有词,ko5是 借汉词;田东、田林、凌乐的  kuN5\pau5(爷爷),其中  kuN5是 汉语借词,pau5是民族固有词,等等。在壮语的一些方言或土语中,如果不参照其他方言或土语的亲属称谓,根本找不到其民族固有的 亲属称谓的痕迹。如在忻城壮语中,指称“叔叔”时都用su6,指称“姐姐”均用se3,等等。同时,在壮语 中,用性别冠称加pi:u3或pi:u3跟亲属称谓组合指称表亲亲属,如忻城壮语称(引称)同辈表亲亲属时 用性别冠称加pi:u3表示(对称用pi:u3),如称表哥为tak8pi:u3、 称表姐为ta6pi:u3,等等;称父母辈的亲属则在亲属称谓后加pi:u3,如称 父亲的表哥为po6pi:u3。靖西壮语则一律在亲属称谓前加pi:u3指称表亲亲 属,等等。泰语则用指称血亲亲属的亲属称谓来指称表亲亲属。泰语虽然也借用汉语潮洲话的亲属称谓,如ti1(弟弟)、sim4(婶)、 k?2(哥),等等(4),但是,这些亲属称谓几乎没有取代其民族固有的亲属称谓。
      (2) 泰语中有一套印度巴利语、梵语亲属称谓,壮语没有。例如:
泰语中巴利语、梵语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  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    亲属称谓
祖父      /ai2ja/8ka2           舅父      ma2 tu/7la2
祖母      /ai2ja/8ki2           姨妈      ma2tut7ttha1
外 祖父    /ai2ja/8ka2           兄        ka/7rat8ti/7pa2ti2
外 祖母    /ai2ja/8ki2           姐        /bap7ttha2
父        /bi/7/da2            弟        /a/7nut8 ttha2
母        ma:n2/da2           妹        pha/8/u:n2
伯 父      pi/7tu/7la2          儿子       /but7ttha:i2
叔父       pi/7tu/7la2          女儿      /but7jiN1
      (3)泰语中有一套用于王族的亲 属称谓,壮语没有。例如:
泰国王族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 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   亲属称谓
祖父   phra/8/ai2ja/8ka2         王姑     phra/8pi/7tut7ttha1
祖 母   phra/8/ai2ja/8ki2         王姨     phra/8ma2tut7ttha1
外 祖父 phra/8/ai2ja/8ka2         王兄     phra/8tthe:t8tha1
外 祖母 phra/8/ai2ja/8ki2         王姐     phra/8phi3na:N2
父 王   phra/8/bi/7/da2          王弟     phra/8/a/7nut8 ttha2
母 后   phra/8ma:n2/da2         王妹     phra/8n?:N4 na:N2
王 叔   phra/8pi/7tu/7la2         王甥     phra/8pha:k8khi/8nai2
       (4) 在泰语中,指称自己出家的长辈亲属时,在亲属称谓前加luaN1,表示对出家人的尊敬。壮语没有这种亲属称谓。
 
      二、 壮语、泰语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背景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使用的范围十分广阔, 同人们的认识能力、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当民族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地 打上了民族的烙印,自始至终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 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5)因此,透过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之差异层面,我们窥见的应该是壮、泰族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1) 民族杂居以及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造成壮、泰语亲属称谓的差异。
      由于战乱、灾害、垦戌、远征、殖民等原因,历史上的民族 迁徙和移民活动始终未断,民族迁徙和移民不论其原因如何,其结果都造成了某些文化群体成员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变动,形成一种民族杂居的局面,这就增加了不同 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这种文化环境是导致语言借用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秦朝以前汉人就进入岭南,揭开了汉、壮先民文化交流的史页。随着汉壮文化交流史翻至 近代、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汉两个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壮语受到汉语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词汇上,据统 计,在壮族人(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壮话进行交流的壮族人)日常生活谈话中,汉语借词常达30—40%之多,在有关现代政治、经济等内容的谈话中,汉语借词 往往达80%以上(6)。据范宏贵先生考究,泰国的泰族迁出岭南大约在春秋至汉代以前(7)。泰族迁出中国 后,跟汉族的交往远没有壮族跟汉族交往频繁。因此,虽然现代泰族也跟中国潮洲人杂居,但是,泰语亲属称谓受汉语影响程度远不及壮语深。这是壮、泰语亲属称 谓差异的原因。
泰语中有一套巴利语、梵语的亲属称谓,这是泰族、孟—高棉族杂居及其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所致。公元五至十三世纪,泰国 中部首先属于孟人,然后属于高棉人的势力范围。(8)当时,在印度支那半岛上,孟人是一个文明较高的民族,他们接受了印度文明,并 信奉佛教。而当时的另一个文明民族高棉人也是一个高度印度教化的民族。当时一部分泰族人跟孟—高棉人杂居,因此,泰族人在跟它们的接触和交往中,不可能不 学习和吸收他们的文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明不可能不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同时,亲属称谓同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人员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同民 族的社会交往往往导致亲属称谓的交流,并在语言中留下了记录。泰族人跟孟高棉人的杂居及频繁交往导致了泰语亲属称谓对梵语、巴利语亲属称谓的借用。这就是 泰语中有一套巴利语、梵语的亲属称谓的原因。
      (2)社会制度及其发展程度的不同也造成壮、泰语亲属称谓的差异。
社 会制度即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制度的总称,“尤其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和社会文化或社会事实的关系上”。(9)社会的政治与组织 结构、制度、民族、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现象都是属于同一层面的。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某一个社会 群体的生产力发展、文化形态的变异、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无不在语言中留下影像,而这些影像更多地表现在语言的词汇里面。因此,壮、泰族社会制度及其发展 程度的不同也造成壮、泰语亲属称谓的差异。
      壮族有史以来没有建立过自己独立的政权,一直都是在汉族的直接或间接领导 下,因此,其亲属称谓受汉语亲属称谓的影响很大。泰语有一些对出家亲属的独特称谓跟泰国的社会制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公元13世纪,素可泰王朝建立后,为 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与政治相适应的独立文化,泰国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积极引进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此后,在泰国迅速传播,并成为泰国的国教。 泰国的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据统计,1988年泰国人口有5453万,佛教徒就占94.88%。(10)因此,泰国素有 “黄袍佛国”或“黄衣国”之称。泰国的政府和民间的许多仪式都采用佛教礼仪。因此,泰国佛教的地位是很高的。削发为僧被视为一种社会资历而受到尊敬。在泰 国,穷人若是在寺院里当过多年的和尚,和尚就可以获得人们的高度尊敬,所以,泰国农村中一个当过和尚的穷人的地位就可能高于一个从来未当过和尚的富人。未 当过和尚和未当过预备和尚的男子到晚年便享受不到村社对他们的尊敬,称这种男人为khon2/dip7, 即“粗野的男人”。所以,在泰语中,指称出家的亲属时,在亲属称谓前加luaN1,表示尊敬。如妻子尊称出家的丈夫luaN1phi3。 人们尊称与自己父母同辈但年龄小于父母的出家人(亲属或非亲属)为luaN1/a2,尊称自己出家的父亲为 luaN1ph?3,尊称出家的外公或者外公辈的亲属或非亲属为luaN1ta2, 等等。在泰语中,luaN1是“大”的意思。泰语的“tta:u3luaN1”专指 拥有附属国的统治者,照字面解释就是所有的“tta:u3”(王)中地位最高的人 。(11)由此我们可以 看出泰族的出家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泰语中的那套巴利语、梵语亲属称谓以及那套用于王族的亲属称谓跟泰国的社会制度及其 发展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佛教是素可泰王朝建立与政治相对应的独立文化,因此,在现代教育传进之前,泰国的科学与艺术是由佛教的和尚传授下来的。而宗 教文化是人类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一种文化长久得以保持自己的特点,它的渗透力则极易使一种文化染上它的印痕。宗教教义及其典籍 的传布、教规仪式的传授都是依*语言来进行的。泰族人在接受佛教教育的同时也吸收了佛教中的一些亲属称谓。同时,在泰国的封建领主或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各 社会等级的地位都是相对稳定的,他们都有各自的确切名称。等级之间界限森严,在经济、政治、生活习俗、人名和亲属称谓等诸多方面,各等级均保持着一定的距 离。因此,在亲属称谓方面,泰族统治阶级为了表明自己的高贵地位,借用了孟―高棉语中用于王族的亲属称谓来称呼其王族亲属,以区别于平民。因此,现代泰语 中的一些巴利语、梵语以及用于王族的亲属称谓是应其社会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3)统治阶级及上层人士等一部分人 好尚的不同也会造成壮、泰语亲属称谓的差异。
壮、泰语亲属称谓比较的差异除了民族间的交往、杂居以及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外, 壮、泰族统治者及上层人士等一部分人好尚的不同也对其亲属称谓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就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影响作用。在这种心理背 景下,某些民族的统治者及上层人士所运用的某种语言或者他们运用某些语言特点会使另一民族的统治者及上层人士以之为雅,进而加以效仿,这样就造成了语言借 用的某些现象。
      泰族人跟柬埔寨人生活在一起有数百年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吸收借用了那些源于柬埔寨人文明的主要特征, 这些文明包括君权神授思想、宫廷语言、宗教语言,等等。泰国用于王族的亲属称谓大多以phra/8开头,phra/8放 在帝王、神佛、崇敬之物等面前,表示尊称。因此,泰国统治阶级认为,孟—高棉语族的那套王族亲属称谓是高贵文雅的象征,因此把它们借用过来,以表明自己的 高贵地位。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封建领主社会中,最高领主“召片领”是傣族第一等级的总代表。为了显示他的家族与众不同,突出其无以伦比的地位和至尊至 贵的血统,傣族最高领主的祖辈、父母辈、平辈和儿孙辈等等亲属称谓,一律改用小乘佛教的经典用语—巴利语。这样一改,最高领主使用的亲属称谓就跟其他贵族 和平民百姓所用的亲属称谓大相径庭了。例如12)
亲属关系      最高领主巴利语称谓       平民傣语称谓
祖父           /a41ja11ka55                         /i/55pu35
祖母          /a41ji11ka55                           /i/55ja33
外祖父        ma41ta55ma41ha55                   p?33thau13
外祖母        ma41ta55ma41hi/55                   mE33thau13
父            pit55ta55                               /i/55p?33
母            ma41ta55                               /i/55mE33
      傣 语的这种等级亲属称谓跟泰语中那套王族亲属称谓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壮语亲属称谓大量借用汉语的亲属称谓跟一部分壮族人 的好尚也有关系。一些壮族人认为,会讲普通话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在这种好尚心的影响下,以至于有一些壮族人不愿意讲壮话,甚至有人会为自己能讲几句普通 话而感到无比自豪。
 
      三、结论
      通 过对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差异之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壮、泰语亲属称谓不仅可以印证一个民族现存的各种生活现象、思想观念等,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和存在过 而现实生活中已失落了的民族的社会组织、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深沉的文化现象及发展变化等情况都可以在亲属称谓中探寻到。 因此,亲属称谓作为恩格斯所说的“语言遗物”之一种,它们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而是一种文化的反射,可以说,亲属称谓是一套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的完整的 材料。正如萨丕尔所说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13),历史语言学家格里姆也说:“我们的语言也就是 我们的历史。”(14)张公瑾先生说:“格里姆说语言就是历史,不是指文献(语言的书面记录),而是指语言本身包含着社会内容”(15)
      此外,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壮语和泰语亲 属称谓进行简单罗列,其目的在于探寻壮语和泰语的亲缘关系、壮族和泰族的历史渊源及其迁徙。如罗美珍先生的《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第 二类是对壮语和泰语中的一个或几个亲属称谓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寻其文化背景。如潘其旭先生的《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关系》,该文论及从“khμi1(婿)” 的缘起探察壮、老、泰历史上相近似的婚姻文化及其表现形态。第三类通过比较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的组成成分,研究壮、泰两族的家庭结构、亲属关系的规则等。 如阿玛娜?巴昔腊塔信的《壮、泰族亲属制度的比较研究》。在这三类文章中,第二、第三类文章很少见到。因此可以说,至今仍没有人通过对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 的差异来探讨其社会文化背景。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说过:“人们的亲属关系看去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不同的语言中所用的亲属名称极难分析。” 因此,亲属称谓不仅密切联系于特定民族的经济制度、家庭结构、风俗习惯等,同时,它还要受该语言结构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每个民族的亲属称谓 在内容和特点上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对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差异的研究,其意义主要在于探索壮、泰族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同时,亲属称谓也是人们言语行 为、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语和泰语亲属称谓差异的研究能指导人们正确地使用它们,对壮、泰两族的交流以及发展中、泰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1) (3)(6)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等著:《壮语方言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页,第649—657页
      (2) [美]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第383页
      (4)广州外国语学院编:《泰汉词 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
      (5)贺又宁:《汉、苗族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之比较》,载《贵州民族研 究》,2001年第2期,第77页
      (7)范宏贵:《壮族与泰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载《思想战线》1989年增刊,第 68页
      (8)披耶阿努曼拉查东:《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马宁译,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25页
      (9)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401页
      (10)戚盛中著:《泰国》,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7月,第168页
      (11)[泰]努弯詹·拉纳哥,楚谪玛·萨渣南,玛希·肖腊著:《泰国当 代文化名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的生平
及著作》,段立生译,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262页
      (12) 周庆生:《语言与人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58页
      (13)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 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196页
      (14)(15)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1998年12月,第49页、第3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