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教研是我成长的助推器

 jianyun.zhou 2010-04-29
网络教研是我成长的助推器
      2006年3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你好,你是陈金缺老师吗?我是福建师大课程中心的魏为效。我们余主任有事找你,请你给他挂一个电话。”我那时并不认识魏老师,不过,余主任倒是认识,他是鼎鼎有名的余文森教授,到我们南安市讲座和我们学校听课评课好几次。我按魏老师给的电话号码给余教授打通了电话,那边便传来余教授的声音:“金缺老师,你好!我是余文森。我看了你在《课堂教学网》上写的评论,你写得很认真,希望你坚持阅读、评论,坚持两年,肯定会有大的进步。另外,我们想聘你为课程中心的兼职教研员,你愿意吗?.一”这个插曲使我的网上学习、教研有了很大的一个转变。

      那是去年的10月,作为福建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我接到福建师大课程中心和福建师大中文系联合发出的一个通知,作为福建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后续举措,福建省教育厅要求每一位学科带头人每月要上《课堂教学网》阅读相关文章,每月至少要发表5篇评论。教书20多年来,除了专升本和研究生学力进修,日复一日地忙于和学生打交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学生思想工作,自身业余学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教育理论的书读得少,学科专业的书读得也不多,虽然教书教出了一点名气,靠的主要还是经验。为了完成网上学习任务,我每月如期上网阅读、评论,且数量上只满足于基本要求。如今,有了余教授的肯定、勉励和期望,有了兼职教研员的身份,我不能不用心学习、思考。渐渐地,我养成了天天上网、天天写读书心得的习惯。不到一年,我读了700多篇文章,写了20万字的评论,阅读、评论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道营养餐,自己因此获得了不少的心得,在CN刊物上发了十几篇的文章.直到今天,无论工作多忙,哪一天没有上网,生活就似乎缺了点什么。

      有人说,读一篇好文章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心,高尚的人把你的思想摆渡到高尚的彼岸,这或许是一种神交。在不知不觉中,我徜徉于(理论引领》、《教学研究》、《课例赏析》、《教学叙事》、《教学智慧》等栏目之中,里边有许许多多的大家、学者以及充满朝气充满思辨的一线教师的许许多多的好文章。在这里,既有前沿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有令人扼腕的教学实践;既有教学改革中的困惑,也有充满使命感的引领;既有富于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也有渴望追求完美的教学反思;在这里,我聆听着钟启泉、孙绍振,余文森、郑金洲、刘良华等知名学者的理论剖析和理念引导,使人领悟到教育的胜景和真谛;在这里,我感受着一线同行成功后的喜悦激动和困惑后的优虑仿徨,使人领悟到改革的酸甜和艰辛;在这里,我思考着卢咏莉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林汇波老师的教师专业成长观、成尚荣老师的智慧教学论、赖配根老师的课堂教学观、胡亭老师的教育智慧,于永正老师的朗读艺术、杨四耕老师的宽容精神、胡定荣老师的科研解读、高会宗老师的课改诊断、孟红老师的二十年素质教育盘点……读许许多多的文章,汲取着许许多多精彩纷呈的理论和实践的养分,拓展着教育和人生的视野与境界,莫定着教学动态生成的素养和底气。

        读了朱从国老师—(老师,你活得有意思吗》一文,我对他的“八小时以外论”颇有感触,留下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印象。他说’有位哲人说过,人与人的区别主要在业余时间的安排上。一个教师,如果他把他的业余时间安排在与他的工作相关的事情上,在休息时间也思考着与工作相关的问题,那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教育专家.而不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他把业余时间主要用来娱乐,也许他觉得很有意思,很开心,但他会和一般人一样是个一般的职业者,而不会是一个学者。”有位教师这样说,“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般的人在喝酒的时候,一般的人在打牌的时候,一般的人在为了自己的级别、待遇去‘攻关’的时候,一般的人在忙着‘应酬’的时候,我们可以忘掉这些。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总体看法是,诚然,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谁不追求幸福生活,谁不追求满足自我?人除了物质的需求,不能不有精神上的享受。职业如同生活一样是一种生存方式,没有个人爱好、兴趣,如何成其个性风格,如何健全自我?这样的生命也许是没有色彩的。只有职业没有生活的多彩是不足取的,只为了生活的享受没有职业的质量也是不足取的。虽然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一位教育专家,但追求生活、生命的生存质量却是人本能的一种追求,谁甘愿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生命的意义需要每个人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超越。既然人与人的区别主要在八小时以外的安排,既然身处知识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怎能不适当地自我充电、成长自我?千人不同面,人各有其“趣”,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追求有质量、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应是多数人的共识。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活、工作、学生,每天都是“新”的,适当地思考与职业关联的问题和事件是一种职业的乐趣。如果你要追求职业乐趣的最大化,你就得在个人的空间里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思考,你就得跟一般人不一样地生活、工作,不一样地追求、学习,忍受寂寞和孤独,在宁静中成全自我、完善自我,壮大自我,才能成为一个不一般的“我”。

读了王俊老师《玩儿的就是工作》一文,我对他的“工作娱乐论”记忆犹新。他说“什么是娱乐?一种行为能不能称得上是娱乐,关键不在于当事人在做什么,而在于当事人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如果当事人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做某件事,那么即使面对再辛苦,繁杂的事,他都可能兴致勃勃;相反,如果当事人以一种消极无奈的心态去做某件事,那么即使是面对‘娱乐’,他也乐不起来。”“工作和娱乐是相对的。低俗的人把娱乐当作工作,有些人成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却也喊苦叫累;高尚的人把工作当作娱乐,有些人埋头工作很少娱乐,却也有滋有味。人活着就是要寻找一种叫做‘幸福’的感觉。‘把娱乐当成工作’和‘把工作当成娱乐’,谁活得更‘幸福’,明白人不难断定。”此文使我思考着工作和娱乐的关系,区分的关键是人的心态。面对工作,有人把工作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给自己留有了
成长的“希望”;有人把工作当成“游戏”,从中体验到生命的“自由”,我们应当笑对生活,笑对人生。

      今年4、5月份,作为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课程团队成员,我参与了海南赛埔学院部分学科带头人的学习指导工作。每一天,我透过网络与遥远的学员们互动交流、对话,既领略了学员们热情的学习氛围,也分享着学员们真诚的实践宜泄。在贴近心与心的交往中,我感到与其说指导学员们,术如说是向学员们学习,因为从他们的文章里、叙事间、体会中,我学到了更多的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机智与智慧,在思维与思想的流动中,我分明感受到自已视野的开拓、思维的延伸,理性的凝聚,更引发了我对教育与人性的更多的思考。今年6月份以来,我因此被聘为福建省远程培训中心的语文指导教师,参与了我省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指导工作,每一天都在筛选阅读文章、撰写心得评论。互动交流中,我更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教育的责任、爱心的内涵、方法的重要,有了对教育本质、教学方式的更多的思考和把握。今年8月5日至19日,作为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课程团队成员,我参加了2(X)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的指导工作,与遥远的吉林省学员们交流,一起分享了学习的心得,一起思考了实践的感悟,一起展望了课改的前景。在紧张激情的学习结业之时.我写了这样一段真情告别:“以纯净的心灵贴近自然,感悟教育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美好,感受职业的尊严,是我们追求的诗意般的理想教育。学校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学校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对于教育,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智慧,理解不一样,感悟不一样。是教育网络平台,让我们会聚东西南北中的朋友在十五天的守望中,宾朋般交流、对话,激活思维,净化思想。十五天结束了,却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真心送给朋友们一个祝福:享受教育,善待学生!享受生活,善待自己!享受人生,善待生命!”

      网络教研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与久仰大名的专家学者交往,网络上的涓涓细流成为不竭的活水源头,日积月累成为不断的思维源泉,这些对我的教育教学有莫大的帮助,使我的教学生存方式渗透着更多实质性的课改精神。备课前,我更倾心于读透文本,更细心于捕捉课程资源,更热心于寻找文本的创新点;备课时,我更着眼于有弹性的预案,更关注于学生的实际,更留心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我更关照着宽容的精神,关照着个体的差异,关照着精彩的生成,关照着思维的时空,关照着激励的评价,努力从貌似错误的问题中寻找有效教学的突破点、学生成长的生成点。教学的意义在于完善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要透过作者、教师、学生和生活之间多边的思维互动,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不断完善和语言思维的不断成熟,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公正平等的学习权、对话权。我一边学习着,一边实践着,于是,课堂教学中常常有了灵性而动的佳境,常常有了左右逢源的体验,常常有了返璞归真的理性,课堂里荡漾着舒心的和谐气氛……

      时至今日,“没有学校文化的变革,新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成功”,“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新课程的成功”,“没有课堂教学的改进,也就没有真正的新课程”,“要促使教师的发展,就必须善待教师”,这些话语还让我时常咀嚼回味。教育改革是一种生存方式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精神旅行的选择。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正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网络教研催促我用功学习,一点一点地累积,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开拓教学的视角,提升教学的品位,强化教学的理性,评课、研讨中有了更多的内心话儿,这是否可给同行们少许的启发和反思。

      网络教研是我成长的助推器,它不仅培育了我享受读书的习惯,不仅让我汲取了鲜活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活水源头,更悄悄地完善着我的教育人生,丰富着我的视野和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