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彩云追竹 2010-04-30

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点解读

理解文中句子,就是能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翻译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要通顺、规范、简洁、明白、生动。

二、考查方式

一是在第Ⅰ卷的文言文中选2-3个句子,一是给一小段或全译或选几句译。

三、应考方略

1. 通过课本文言文的复习,积累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知识,了解古代生活习惯、表达方式。

2. 选取课本上的典范篇目2-3篇,或几段,规范翻译。

3. 选课外2-3篇文章试着翻译,找出错误地方,集中纠正。

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语气得分点;意译为辅,意思要准确、清晰、连贯。

翻译的常用方法:

(1)对换。即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例如:

蹇叔    之     子         与              

蹇步    的     儿子       参加(了这支)     军队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的方式主要有:①在单音词前后加前缀或后缀。如:石(石头)。②在单音词前后加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来达意。如:财(钱财),愚(愚笨),过(过失)等。③换成另一个词。如益(更加),逐(追击)等。

(2)保留。指保留不译。像朝代、年号、人物、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照录不翻译。如上例中的“蹇叔”,又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就可以照写。

(3)删略。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同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还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意,不译)

(4)添补。即补充文言中省略了而现代汉语却不能省略的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须添补:

①补上必要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气贯通。

②补足原文中省略了的句子成分。

③补上必要的量词。

例如:“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译文:以往的做法采撷草药大多利用二月和八月的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妥当的。

又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

译文:国君为什么不袭用前代君王的法令制度?不是(先王的法令制度)不好。

(5)衍意。凡无法直译的句子,或直译反而显得不通畅的地方,一般可采取衍述大意的“活译”办法。如文言中的特殊词语,用了修辞格或典故的地方,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地译出大意。例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这里的“始龀”意为“刚刚换牙”,把它活译为“约七八岁”更恰当。

(6)调整。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调整词序,使译句通达。比如说,文言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应将文言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如:妻子(妻子、儿女)。

四、翻译示例

1.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伶官传序》)

参考译文:

《尚书》上说:“自满就要得到损害,谦虚便能得到益处。”忧心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顺理成章的道理。因此,正当他鼎盛时期,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竞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以致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那些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英雄,也多半沉溺于某种嗜好之中,沉迷而不能自拔。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注:

①注:《书》:指尚书,又叫《书经》。满招损,谦得益:自满就要遭到损害,谦虚便能得到益处。见《尚书·虞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②逸豫:安逸舒适。

③举:全,全都。

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以致自己丧命,国家灭亡。庄宗灭梁后,骄傲自满,纵情声色,宠信乐工、宦官,后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造反,公元926年,伶人郭从谦乘李嗣源攻占大梁之机,起兵作乱,庄宗中流矢而死,李嗣源正式继皇帝位,由于李嗣源和庄宗李存勖不是同一血统的兄弟,等于换了王朝,所以说“国灭”

⑤忽微:比喻细小的事情。忽,寸的十万分之一。微,寸的百万分之一。所溺:指所沉溺而不能自拔的事物。溺,爱好过分,达到沉迷的地步。

2.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伐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留侯记》)

参考译文:

在韩国灭亡时,秦国正是强盛的时候。采用各种严刑酷罚来对待天下的士人,那些安分守己没什么罪过而被杀害的人,多得数不清,就算有孟贲、夏育在,也没有再施展的余地。那些执行法律极端严苛的帝王,他的锋芒是不能去触犯的,只有待其力量衰微到极点时才有机可乘。张良不能忍住忿怒的心情,凭着一个平凡人的力量,把它暴发在一次行刺袭击行动中。在这个时候,张良得以不死的情形,那生死间的差距极小,实在也已经很危险了。富家子弟,不可以死在盗贼的手里。为什么?他的生命很宝贵,死在盗贼手里是不值得的。张良凭着超越群伦的才能,不用伊尹、姜太公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只使出像荆轲、聂政那种行刺的下策,因为幸运才得以不死,这本来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感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用故意傲慢无礼的态度折损他刚勇急躁之气。希望他能够具有忍耐的工夫,如此一来就可以成就大事。所以才说,这孩子可以调教啊。

注:

①韩之亡:韩国亡于公元前230年,秦亡六国,首先灭韩。

②刀锯鼎镬(huò):指酷刑。刀锯用来割截人的肢体,鼎镬用来烹人。贲(bēn)育:孟贲和夏育,都是战国时的著名勇士。施:施展。

③锋:锋芒。而其末可乘:谓待其力量衰微到极点时才有机可乘。

④ 一击:指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找了一个力士,在秦始皇巡行途中用锤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

⑤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⑥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意思是说那样的生命应该珍惜,不值得为盗贼或者做盗贼而死。

⑦伊尹、太公之谋:指安邦定国的谋略。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荆轲、聂政之计:指行刺的下策。荆轲,战国时卫人,为燕太子丹刺杀秦始皇。聂政,战国时韩人,为韩卿严仲子刺杀韩相韩傀。

⑧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而深折之: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折其刚勇急躁之气。倨傲鲜腆,没有礼貌。倨,傲慢。

⑨孺子:小孩子,指张良。

3.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忠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人之常情,在生活中,有时会碰到无法忍受的事情,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并且目标高远啊。

注:

①节:节操,品德。

②匹夫见辱:普通的人受到侮辱。

③卒(cù)然:突然。卒,通“猝”。加之:指遭受侮辱。所挟持者:指志向,抱负。

 

专项训练

1.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自然段断句。

访 练 兵 简 卒 欲 宣 力 中 原 慨 然有  平 河 洛 之 志  善 于 抚 纳士  众 皆 为 致 死 闻 敦 有 不 臣 之 心  访 恒 切齿 敦 虽 怀 逆 谋 故 终 访 之 世 未 敢 为 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译文: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8全国卷Ⅰ)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3. (07浙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4.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07福建)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

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译文: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7全国Ⅰ)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7皖)

(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参考答案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答案:(1)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①当时陶侃是闲散的官吏,还没有职位,周访推荐他为主簿,并与他结为好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②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您的功劳这么大,却没有一句(夸耀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2.答案:(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做到::在整体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对语句大致意思有恰当的理解,并且对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用法准确无误地把握;同时还要注意句法方面的特点,特别是词类活用,句式的倒装、省略句等。

句(1)的翻译要注意实词“哺”和“莫”的落实,这两个字,都来源于课本,一是《勾践灭吴》中“国之儒子之游者,无不哺也”;一是《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同时也要注意倒装句式“于东南”和词类活用“日”。句(2)的翻译注意“君”“兄”的词类活用即可。

3. 答案:(1)①(3分)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2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2)(3分)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
   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断句题,文段出自《颜氏家训》,意思是:读懂六经的要旨,弄通诸子百家的著作,即使不能修炼提升个人的德行,改变社会风气,也算是掌握一门学问,可以靠它自谋生路。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赖,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也不能长久依靠,一旦颠沛流离,没有人来保护自己的时候,就应当求助于自己了。

4.答案:(1)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解析:文言文翻译,一方面力求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另一方面又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译出句子的语气,让译文通顺、流畅、有文采。

(2)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解析:做本题时,一方面要读懂选段,另一方面又要联系孟子的生平去分析,意思对即可。

5.答案:(1)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动用人力张网捕捉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2)译文: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意志。

6.答案:(10分)(1)(6分)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收藏,不要使它毁坏。”(2)(4分)这不是真正地爱好古物,只不过是和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重点是“已而”“宝藏”“是”“特”“而已”等实、虚词的理解以及“勿令损毁”等省略句的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