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辰祟拜

 LM0318 2010-04-30

星辰祟拜

2分

星辰祟拜-星辰崇拜的起源

    
天体崇拜之一。在原始时代,.星辰可以在无月的晚上提供光明,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方位,星座的存在和运行又使人们产生莫大的神秘感,故当神灵观念出现以后,人们逐渐产生星辰崇拜。

星辰祟拜-星辰崇拜的发展

    
后来,由于星辰数量繁多,光泽复杂,流星怪星,变幻难测,人们又把自然气象与社会现象与星辰联系起来,认为星辰有意志,有神力,能支配气象,能预示世事。《尚书·洪范》说:“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意谓星辰和庶民一样有好恶,有的喜欢刮风,有的喜欢下雨。后人据此而认为,好风之星为属于东宫木宿的冥星。《史记·天官书·正义》说:“冥主八风,亦后妃之府也。”给冥星附加了掌握刮风的自然属性。《正义》说,若冥星“移徙人河,国人相食,金火人守,天下乱;月宿其野,为风起”。又给冥星加上了能预示世间将发生国人相食、天下乱、刮大风 r征兆的社会属性。还认为,好雨之星为西宫金宿的毕星。《史记·天官书·正义》:“毕动兵起,月宿则多雨。”相信毕星有支配下雨的神性,而主要神性则是预兆兵事。人们还把人的生死和星辰联系起来,认为星辰是人的代表,世上出生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而人死亡则星陨落。《三国演义》里 “五丈原诸葛谁星”故事就出于这种说法。诸葛亮生病,看到“将星欲坠:阳寿将终”,想用祈镶之法祭星以延长自己生命,结果因魏延无意巾破坏而没有成功。人们还把天上的星辰分等级,排尊卑。《天官书》说,中宫的天极星是“太一” 即天帝,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旁三星是三公,末大星是正妃,环之匡卫十二星是藩巨,南宫门内六星是诸侯等,并赋予许多星神以监督人间和主宰赏罚的神性,或奉为某地域的主宰神。如制造司命、司禄这一类的星神,说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不但掌管人间的赏罚,而且掌管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文昌宫的第六星司禄掌管人间进士做官。春秋时,各国都奉有掌管其分野的星神。

星辰祟拜-星辰祭祀

    

对星辰的祭祀也产生较早。《礼记·祭法》载:“幽宗,祭星也”说明当时已有对星体的宗仰和祭祀。祭祀的方法除置祭物于柴燃烧使烟达于天的“实柴”以外,还有“布”(见《尔雅·释天》),即根据星休满布天空的情况,将供物散布开来。《史记·封禅书》还记载,西汉以前,在“雍”这个J一也方有一百多个供奉包括星神在内的各种神的神庙,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滇星、二十八宿等星神都有专门供祀的庙。民间也有祭星风俗,如北京地区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晚要举行祭星仪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