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是方块字,是我们老祖宗所留下的这些珍贵遗产,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常用字2500多个,次常用字1000个。有很多是同音字,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如“江、浆、姜、僵、疆”等,就是同音字。汉字中同音字很多,我们在做日志时,看到同音字多的就达几十个,有时对同音字应用不好,就会造成语意表达错误或者混淆,会闹出很多笑话的。现举例如下:
例一:有则笑话叫《捐官答上司》。 话说:一天上司下来微服私访,问一捐官:“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是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宫又回答:“梨树甚多,结果颇少。”使上司啼笑皆非说:“答非所问,岂有此理!”固然捐官无知,但这同音字也确实混淆了捐官的视听。 例二:话说:山东省某中学有一位语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了一首陆游的古诗,题为《卧春》,他要求学生听写出来。 语文老师朗读如下 : 有位学生听写如下 : 《卧春》 《我蠢》 暗梅幽闻花, 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 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 俺是驴, 岸似透绿, 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 俺是头呆驴。 由此可以看出: 赵元任先生 于1930年,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借以说明汉字及汉语书面语的功能——以形表意。这段短文只能用书面语才说得清楚,口语无法直接准确表述这段同音语句的意思。他写出一个有关同音字的小笑话,题目是《施氏食狮史》,其原文是: 《施氏释史氏》释文:家居石宅的施先生十分喜欢狮子,不但熟悉狮子的形态、生态,还写过好些描述和赞美狮子的诗词。在(改革开放中出名的福建泉州?)石狮市,有一位史先生是个石匠艺人,喜欢吃狮子肉,把这种喜好看成是一种时髦,打算凭着自己的石雕才艺一定要吃上十只狮子的肉。(这一天,)史先生开车来到集市上寻找狮子,恰好施先生也到市场上转悠,更巧的是有十只狮子被送到了饮食一条街。施先生告诉史先生有十只狮子,让他去观看,史先生拿着一枝箭矢去逗弄狮子,那十只看起来几乎乱真、可以吃的狮子其实是十只石头狮子。施先生就吃野味一事对史先生说:如果狮子绝种了,某些人喜欢吃野生动物的嗜好也就随之同归于尽,人类社会也会(因生态失衡)走向消亡。于是史先生决定戒除贪吃狮子的恶习,并着手以食街上那十只石狮子为艺术借鉴的楷模。十只新的石狮雕塑完工了,排列壮观,慨叹酸雨对石雕的侵蚀损坏,石狮市的石匠艺人史先生把十只石狮子搬送到了石宅施先生的石屋里安放。 说这是笑话,倒不如说是汉语的一个悲哀!通过这篇短文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1、赵先生写的这篇文章的本意,好像是为了说明和讲解汉语中的同音词很多,并进一步说明汉字和汉语词之间的复杂关系。 2、按照一个同音字的音写一篇短文,既很难写,也很难读。也说明拉丁化文字不好推行,或者说难度太大了。你可以设想,让一个外国人用英语或俄语,将此文念一遍,那就光发“YES”的音,发上几十个,试想效果如何?那将会使人笑的不是肚子疼,也要落两眼泪花啊! 3、这篇短文还说明,人在阅读时是可以不必通过语音中介(让别人朗读)的,这篇文章如果通过语言中介念出来就让人听不懂,但是让自己阅读,还是可以看得懂,明白其意的。有个朋友念后给我说:“哎呀,累死我了,上完这一课,我都练成吐啦舌、结巴嗑了。我读不好,还是让巧嘴八哥来读吧!
4、人们在过中秋节的时候,除了送月饼,还送柚子,寓意是“有”,当然是指有钱啦、有车啦、有楼啦。送柿子寓意着“利是”。这些东西虽然不值钱,就因了有个好意头,送多多去,别人也不嫌多。后来,我还知道,广东人不喜欢在喜庆的时候,给人送鞋子,鞋字与白话中的叹气声很相似,如果别人在喜庆的日子里收到鞋子,就会觉得不吉利,难道希望我一天到晚“唉!唉”声吗?做生意的人或者爱赌之人,也是不喜欢别人送书(输)的,船员很忌讳说“翻”字,当然也是谐音在作怪了。 再如:有一个北方男子在南方打工,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去逛街,想吃馒头和面条。他走到一酒店门前碰见一个女服务员站立门前值班,就主动上前问: “喂,请问馍馍多少钱?” 女服务员答:“摸摸,50元。” 那男子又问:“那下面呢?” 女服务员答:“下面要100元。” 北方男子:“那水饺呢?” 女服务员答:“睡觉是200元。” 北方男子辩解说:“我说的是一碗呐!” 女服务员有些不耐烦地说:“是的没错,就是一晚400元!” 北方男子气的吹胡子瞪眼,直跺脚,抱怨说:“哦呀!你们这些卖家怎么就这样呀?难道卖的是龙肉吗?” 买卖主的对话固然有些荒唐可笑,但也说明同音字给人们所造成的尴尬与无奈。 同音字的存在,给我们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同音字。 倒茶与倒查 酒菜满席,领导跚跚而来。满座起身相迎,一片寒喧之声。旁边侍宴的服务小姐甚美,新来,经验不丰,颇有些紧张。众人落座,有人招呼:"小姐,茶!" 小姐忙近前用手指点:"1、2、3、4、5、6、7,共七位!" 众人哂笑,领导补充曰:"倒茶!" 小姐忙又"倒查"了一遍:"7、6、5、4、3、2、1,还是七位。" 有人发问:"你数什么呢?"小姐犹豫了一下小声答道:"我属狗。" 众人怒,急呼:"叫你们经理来!",经理入,垂手讪笑,问:"诸位,传我何事?" 领导曰:"别多问,去查查这位小姐年龄属相。" 经理纳闷,依命而行,旋来回复:"18岁,属狗!" 领导大笑,众人大笑。领导海量不做追究,众人雅量不便追究。 小姐、经理如坠五里云雾。 报 与 抱 有一次与同事到县里搞调查研究,当晚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接风。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的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 当点好菜后,我们一般是让服务小姐把点过的菜名儿报一遍。于是一位哥们儿说:"小姐,报报。" 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 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 "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哥们儿真急了。 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 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 "噗!"边上一位女同事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前卫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怎么办与怎么拌 上菜了,先上一个拌拉皮儿。一大盘拉皮儿端上来,接着是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什么的。小姐上菜的时候没留神,一滴酱汁儿洒在一位哥们儿的裤子上了。那哥们儿也是成心逗闷子,假装阴沉着脸问小姐:"怎么办呀?" 小姐很冷静地说:"怎么办都行。" "那你说怎么办?" "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那你们这儿一般是怎么办的?" "要不俺帮您办?" "好呀。" 只见小姐麻利的把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一股脑倒在拉皮儿上,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刷刷几下就拌好了。然后对那哥们儿说:"先生,拌好了,可以吃了。"哥们儿努着眼珠子瞪着那盘子拉皮儿半天没说话,另一位同事替他跟小姐说了声"谢谢"。 蘸着吃与站着吃 上主菜了--烧羊腿,一大盘肉骨头,一碟子椒盐儿。一位北京哥们儿酷爱这口儿,毫不客气的抓起一羊腿,咔嚓就是一口,呱唧呱唧的大吃起来。小姐一见,说道:"先生,这个要蘸着吃。"哥们儿将信将疑的看了看小姐,又看了看当地的同事。当地的同事说:"蘸着吃好吃一些。" 哥们儿于是拿着羊腿站起来,咔嚓又是一口。 小姐看见有人站起来,赶紧过来问:"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 "啊?没有啊!" "那请您坐下来吃。" 哥们儿嘀咕着坐下来,看了看大伙儿,茫然若失。小心翼翼的把羊腿拿到嘴边,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 小姐又说:"先生,这个要蘸着吃。" 哥们儿腾地一下站起来,挥舞着羊腿怒气冲冲的嚷:"又要站着吃,又要坐着吃,到底叫我们怎么吃!? 1、造词的偶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们在原有语言基础上创造的新词,很难避免在语音上出现偶合现象。 2、语音的演变。语音的演变和意义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有些古代不是同音的词,由于语音演变,到现代也变成了同音词。 3、意义的分化。有些同音词在古代是一个多义词,后来它原来的几个意义逐渐分化解体,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而它的语音却没有发生变化,就造成了同音字。 4、词语的借用。汉语借用外来词,经常把借词的语音形式汉化,这就使它们的语音与汉语词的语音形式相同,从而造成同音词。 中国汉语文字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文字,它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我们虽然身为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认读许多的汉语文字,能写出长篇大论的文章,却并不一定深知汉字的奥秘,对中国的汉语文字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迷惑。因此,提请诸位要准确的应用汉语言的同音字,吸取优点,避免缺点,以免在公共社交场合少闹出笑话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