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源寺在林州市横水镇马店村,和我老家距离有10华里,从老家到横水上学,再到县城赶集都要经过这里。慈源寺以前做过小学校,当过陶瓷厂的场所,堆过杂物,当时并不为更多人所知。 如果不是安阳——林州高速公路的修建,如果不是这条高速公路正好要穿寺而过,如果不是寺院后来的整体移动搬迁,慈源寺也许现在还一如当初一样,默默无闻的沉寂在乡村的荒草之中。
然而,现在慈源寺出名了,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慈源寺”三字,0.1秒就会出现5260个相关的网页,关注慈源寺搬迁的梁全吉老先生,搜集到的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文章整整有好几大本。 那么,先前慈源寺一个小小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对耗资数亿元的高速公路工程,为什么会引起上到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下到林州广大群众如此关注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慈源寺的历史脉络: 1300年前,唐朝在这里建造了规格极高的寺院,香火缭绕; 1000年前,建都开封的大宋政权,继承唐朝惯例,对该寺院进行修缮,香火不断; 700年前,元朝同样重视该寺院,不断派人修葺,直到后来的明朝、清朝,这一惯例始终未变; 1999年,经历朝代更迭、沐浴血雨腥风、见证时代变迁的慈源寺,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安阳至林州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然而,这一工程的开工,却让文物部门大吃一惊:慈源寺正好处在高速公路的位置上;当地老百姓闻讯,也挺身保护寺庙。 这座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寺院,现存三进院落,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教堂、文昌阁、祖师殿等,是目前林州市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慈源寺是我国非常罕见的一处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及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杜启明如是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闻讯后赶到林州视察,他仔细考察,辨认出土文物后说,慈源寺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从它的价值来看,最少也应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甚至说,慈源寺有可能成为国家级保护单位。他还指示河南省文物部门,要尽快做好慈源寺的申报工作。此话一出,小小慈源寺立刻身价倍增,边迁移,边申报,在平移竣工后,于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当时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何引起童局长的如此重视?又为何具有这般价值? 该寺内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建筑,祖师殿、关公殿是道教建筑,文昌阁则是儒教建筑,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为三教堂,这种情况,在我国绝无仅有,是儒、道、佛三教在我国历史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最珍贵证据。 同样,寺院的建筑结构形式众多,既有庑殿顶(古建筑级别最高的建筑形式),又有硬山、悬山结构,特别是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顶,保存了早期建筑的特点。三教堂、大雄宝殿屋面上还保留了许多宋、元时期风格的瓦饰件,这也是寺院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文物工作者对三教堂清理时,揭开室内陆面上的砖头,用铁锹挖开后,顿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精美的佛教造像、瓷片、宋朝“大观四年”(宋徽宗年间)经幢等,一件又一件地不断出现在众人面前。引人注意的是,有几件造像面相丰腴,为唐代遗物,其余皆为宋代作品。 让大家十分不解的是,大部分佛像没有头部,还有两件好像是半成品,但它们又和残佛首同埋在建筑基础中,这其中,究竟存在什么秘密?当时,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杨焕成说,这很可能与当时的某些历史事件或者信仰有关。据考证,唐代兴佛教,但在此后的历史岁月中,也存在灭佛的行为,这很有可能是官方的灭佛行为所致;当然,还有可能是由于教派斗争所致。 其中,文昌阁出土的钧瓷片,既有禹州钧窑系,又有河北磁州窑系,这为宋元时期两地瓷器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 这就是慈源寺的文物价值之所在。
从2004年开始,经过一年半的研究论证,经过省政府批准,历经近半年时间,耗资900多万元,累计移动1200多米,三座建筑完好无损,整个工程改写5项世界纪录,创下6个国内第一。2006年6月8日,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在林州慈源寺整体迁移工程报告会上宣布:经过专家组的验收,千年慈源寺建筑群整体迁移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平移后的慈源寺
俯瞰慈源寺
天王殿
文昌阁,整体平移的建筑之一
大雄宝殿,整体平移的建筑之二
大雄宝殿侧面图
儒释道三教堂,整体平移的建筑之三
脱落的龟头
墙角堆积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残碑
碑文
大明成化六年的石碑
慈源寺前的山川田野
当时的平移现场,最前面的是文昌阁
大雄宝殿下插入钢筋
大雄宝殿原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