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林州 文物鉴赏——金钟元刹法济院

 博物洽闻 2015-09-11

 

  阳春三月,我有幸陪同省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一行去盘阳调研,从分水岭红旗渠站口下高速,沿路北驰,去探寻那颇负盛名的山中宝刹——法济院。
  法济院,又名法济寺、盘阳寺。位于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西1公里的山谷。这里青山四合,万木葱茏,环境清幽,别有洞天,是一处风景绝佳的旅游胜地。
  寺院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3间,东西长11.55米,南北宽8.5米。单檐悬山顶,覆以青灰筒瓦兼少量绿琉璃瓦;檐头滴水是元代以前流行的重唇板瓦,正脊上饰前龙后凤及牡丹花枝。檐下置五铺作斗栱(元代以前名称),斗下内弯明显,琴面昂嘴,下刻出假华头子,昂嘴扁薄。当心间两朵补间铺作,稍间一朵。斗栱之上置檐檩、檐椽、飞子。小八角石檐柱砌于墙内。西南角柱南面,刻有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比丘僧云初施石柱一条”题记。柱间承大额枋,上为平板枋。大殿前后各开2扇板门,门额上置四门簪,门两侧下各置素面枕石。大殿下部以青石垒砌基台,基台南北侧面内凹作须弥座式。殿前有月台,设踏跺7级,殿后5级。垂带外侧下面各有整石凿刻向内叠涩三层象眼(宋式)。
  台基与院中立有十余通古碑。院西南堆有村民从地下清理出来的明清石柱、供桌等石刻构件。寺西山坡角还有元代僧人建立的骨灰小塔数座。
  2006年7月,法济院被盗的两件北魏石刻佛座,被当地村民及时发现,是迄今林州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造像,雕琢精美。一件长96厘米,残宽41厘米。上饰飞凤,覆莲、熏香炉及25位供养人像。男供养人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身穿宽袖肥袍,手捧供养物,像有榜题,下饰连珠纹。另一件长109厘米、宽55厘米。饰减地浮雕连续忍冬纹、双瓣覆莲与供养人40位,男戴小冠,女梳高髻,皆穿褒衣博带式衣饰,足穿云头履,手捧莲花。还有一件残佛足,足外有阶梯式刀法外展的下垂褒衣。石刻造像中,人物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反映了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庄严秀美、技法娴熟的艺术风格。
  忍冬纹、连珠纹的流行,是北魏时期,波斯(伊朗)系统的图像进入佛教王国以后,与佛教图像相融合的反映,是伊朗—印度混同文化东渐的结果。供养人中“王丑奴”“高剪奴”“噩可奴”“高胡生”“华羊生”“冯万头”“冯天姬”等榜题,多带有鲜卑族草原游牧人称名的遗俗。冯氏、高氏也可能与孝文帝母冯太后家族及高洋氏等皇族勋贵们有着密切的社会关系。名字中多有“奴”字也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昵称(爱称)。内中题名“道朗(507年—581年)”者为南朝梁、陈高僧,专门宣讲龙树中观学说,为三论宗的重要开拓者。
  《重修林县志》记载:法济院有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尊胜陀罗尼经幢》。有一个高一丈的大铁钟,铸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大金国彰德林虑县盘阳村法济院主僧净慧”“太和元年(1201年)夏五月熔铸”等字。据说敲击此钟,声音可传六七十里,达三省三县。后被清代一位知县命人抬到林县城,放在东北城墙上。建国后,曾摆放在林县县委大门口。盘阳村七八十岁的人,都还记得它扣在那里的样子,说里边可容四人打牌。时至1958年,被砸碎炼了铁。民国年间,浙江会稽(今绍兴)藏书家顾燮光,于1912年编著的《河溯古迹图识》收录有该钟照片。
  据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碑刻题记,寺院创建于梁太和二年,经后唐、金、元、明、清多次重修。寺院内原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水陆殿、地藏王殿、伽蓝殿及祖师殿等建筑。清道光三年(1823年),暴雨引发山洪,除大雄宝殿外,多数建筑被冲毁。至民国32年(1943年),又被日本侵略军轰炸,仅存一座大佛殿。1979年法济院被公布为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阳村也即将被列为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
  自佛教东传以来,早在晋代,林州就有佛教传播。身为名士的支道林,是林虑人,“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这时还有佛经翻译家道融,也是汲郡林虑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的弟子。罗什弟子三千,著名者十哲,而道融又为“十哲”中的“四圣”之一。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北朝时期,后赵迁邺,竺佛图澄在邺传布佛法,盛况空前。东魏、北齐诸帝,皆敬奉佛法。法师僧达被孝文帝、梁武帝、后魏废帝、北齐文宣帝礼遇供养。著名高僧昙迁,北齐时隐居黄华净国寺。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高僧的挂锡与传灯,林虑也佛寺林立,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法济院佛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碑刻记载,法济院创建于梁太和二年。但南梁偏居江南,与五代后梁均未使用过“太和”年号,不具备历史条件。寺院内石刻有道朗(507—581年)题名,道朗是南朝梁、陈高僧,弟子很多,听众常有千人。如果他来盘阳传经布道,应该在南梁、北魏时期,说明盘阳当时已建法济院。题名石刻的时代是北魏,与北魏“太和”年号有联系。用过太和年号的还有十六国后赵石勒,曾在盘阳置县。所以目前在未发现新证据的前提下,探索“太和二年”问题,后赵、北魏两朝,都还不能排除在外。
  省文物局前局长杨焕成研究员说:“这是元代晚期建筑的典型特征。这座大殿是我省发现的第26座元代木构建筑,但它的早期木构件含量非常高。”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张家泰研究员说:“象眼手法早于少林寺宣和年间所建的初祖庵,殿内大梁上保留的金丝云龙彩绘是元代以前的风格。”
  追溯盘阳八九千年的人类史迹,踏勘法济院千载前后的木构石刻,声扬三省的金代洪钟,遥想昔年丰沛的漳河清流,舟行南北,渔歌互答。此时极目漳滨山水,思绪闪现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